沈 霞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它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有不容忽視的作用。為了實現小學語文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語文基本能力,需要重新思考和設計語文教學評價策略。本文將從核心素養出發探討小學語文教學的評價策略。
核心素養指一個人在面對知識和問題時,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文化素養等多個維度。這些素養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掌握程度,還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
語言表達是語文教學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關鍵的要素。能準確、順暢地表達思想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教師在課堂教學和作業評價中可以將口頭和書面表達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詞匯、句式和修辭手法。
閱讀理解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讀書是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途徑。小學階段是學生培養閱讀習慣和提升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因此落腳點應該放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上。教師可以從推廣優秀文學作品,設計多樣化的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布置閱讀理解題目來評價學生的閱讀能力。
文化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中應該關注的方面之一。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傳統的國家,語文學科正是傳承和弘揚這一文化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落腳點應該是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領悟。教師可以通過教授古詩詞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名篇段落來引導學生領略其中的美、思考其中的道理,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第一個原則是綜合性,即評價應全面地、綜合地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其內容主要包括語音、語義、語法、修辭、閱讀、寫作等方面。語文素養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單一的考核指標無法準確衡量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在開展教學評價時應采用筆試、口試、聽力測試和課堂表現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以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第二個原則是個性化,即評價應尊重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全面發掘學生的潛力。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學習能力都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要注重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學習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造力。
第三個原則是發展性,即評價應促進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發展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不應該僅僅關注結果和分數。
第四個原則是啟發性,即評價應啟迪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的發展。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需要學生自主思考和創造。因此,教學評價中應該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等,促使學生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觀點和見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語言作為人類最基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擔負著傳遞信息、情感表達、思想交流的重要任務。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評價和指導,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善于表達并樂于表達。語言表達能力評價就是要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全面準確地衡量,不僅要看學生對詞匯、語法的掌握程度,還要看學生能否準確無誤、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以及能否在交流中運用得體的語言策略。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時,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詞匯量、語法運用、語篇組織等因素。
例如,教師可以從聽說訓練入手,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離不開聽、說、讀、寫的訓練,只有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安排聽力活動,讓學生聽各種文本,然后依據聽力材料進行提問,以評價其理解和歸納所學內容的能力。同時,教師在口語訓練中可以通過設置情景對話、辯論等方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在真實情境中,評價學生口語表達是否準確、是否流利以及語言策略的運用是否恰當。
閱讀和寫作是檢驗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閱讀能力直接關系學生的詞匯量和語篇理解能力,而寫作是學生準確地表達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在閱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多樣化的閱讀材料來評價學生在閱讀理解和寫作方面對語言的掌握程度。在寫作方面,教師可以設置多種多樣的作文題目,使學生可以準確、流暢、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評價自己的語法、詞匯選擇和篇章結構等,此外,語言表達能力評價也應關注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評價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能只看重學生在口語或寫作方面的表現,而必須兼顧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只有進行綜合評價,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表達能力。
教師評價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學生更好地促進自身表達能力的發展,因此評價過程中要注重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和指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缺點給予具體的建議和改進方案,督促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不斷探索和提高。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評估是教師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通過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科學評價,不僅可以對學生的閱讀水平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還可以為教師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核心素養包括語文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社會素養等。其中,語文素養指學生在語文學科上所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能力。而閱讀理解能力作為語文學科的核心能力,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閱讀理解測試來衡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測驗可以由閱讀材料和相關考題組成,旨在考查學生在閱讀中的理解和應用情況,從而使教師在閱讀文字材料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理解和思考。教師除了做閱讀理解測試外,還可以通過觀察與評估課堂教學來了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現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一些閱讀活動,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的分析、結論、推理等來判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指導和幫助。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閱讀作品和閱讀筆記來評價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對作品的閱讀可以是讀后感、讀書筆記、讀書報告等,教師可以通過對作品的評分和評價了解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情況。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閱讀筆記來了解學生對于閱讀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總結能力,這對于后面的教學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參考。教師評價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時,應注意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并給予積極的肯定和指導。評價不僅僅是考查學生的能力,更應該是幫助學生發展和進步。因此,在評價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尊重學生間的差異,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與反思閱讀理解。
文化意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而小學語文教學評價中,教師對學生文化意識進行評價是一項關鍵任務。要評價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以期幫助學生全面提升文化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文來評價學生的文化意識。作文是學生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文化意識的窗口。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作文主題、內容、思想深度、文化內涵等方面的觀察來評價學生的文化意識水平。例如,學生能不能選擇與文化相關的話題,能不能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并發表自己的看法,能不能以豐富的文化知識來支撐討論。教師通過作文評價可以了解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以此為依據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提升。之后,教師要通過閱讀課文來評價學生的文化意識。小學語文課程中許多經典文學作品蘊含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觀察學生自身的文化元素掌握相關情況,也可以在和學生的溝通中對文本中包含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情感表達理解等進行提問,還可以對文化傳統的認知進行評估。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和小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語言是文化表達的重要途徑,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口頭表達來評價其文化意識,并以此推測學生對文化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探討文化話題,鼓勵學生就文化主題進行口頭演講等,這些都是評價學生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語言表達中的文化內涵、用詞準確性、語言流暢度的觀察,判斷學生對于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教師還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來評價學生的文化意識。文化意識不僅體現在學生的語言表達上,更體現在其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上。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評價學生文化意識的高低,如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包容與理解不同的文化、是否珍視與保護文化產物等。教師可以通過交流和觀察等方式適時地引導學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態度和行為習慣。
審美情趣,作為個體對美的感受與鑒賞能力,對小學語文教學進程有著決定性影響。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審美情趣時,需要將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運用恰當的途徑,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導入和解決問題來評價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在課堂上引入一些涉及藝術、文學、音樂等方面的問題或情境,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后展現審美意識。例如,在學習一首詩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覺得這首詩好在什么地方?如何能感受到它的美?”通過學生回答,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感知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并依據這些能力進行評價。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升審美品位。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藝術展覽、欣賞音樂會或觀看文學劇場等方式,協助學生審美知識和能力的養成。活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引導學生表達對作品的喜好、評價和意見。教師可以從構圖、色彩、情感表達等各個方面激勵學生,以評價學生的審美情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所創作的作品來評價學生的審美情趣,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音樂創作、繪畫創作等,讓學生展示對美的理解和表達。在形式、內容、情感表達等方面評價學生作品的美感,幫助學生在創作中提高和改善自己的審美。
教師還可以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審美。通過觀察學生在環境美化、書法書畫、服飾搭配等方面的表現,了解學生對美的追求和感受。
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要求教師通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評價要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與創造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獲得較好的效果。現談幾點教師在評價學生思維發展時的普遍做法: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思維表現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問題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例如,課堂討論時,教師要觀察學生能否提出有深度和廣度的見解,能否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能否獨立思考,能否提出有創造性的見解。通過觀察學生的思維表現,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思維的發展水平,并針對學生的不足進行指導。
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作品對學生的思維發展進行評價。學生的作品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寫作、繪畫、說話等。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作品的分析和評價,來判斷學生思維的發展進度。例如,寫作時,教師可以檢查學生文章立意是否獨特,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富有想象力等。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不僅可以發現學生的優點和潛力,還可以了解學生在思維發展時可能存在的問題,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將思維組織的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形象,來了解學生在思維發展方面的進展和欠缺,并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從核心素養出發的小學語文教學的評價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等。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語文素養。因此,在語文教學評價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開展多樣化評價。只有綜合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