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虹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學院 廣東茂名 525000
從地理學角度來看,粵西地區東北起自肇慶市,位于珠江最大支流西江流域;西部邊界為湛江市,包括雷州半島的范圍;南部則臨南海。本研究所指的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是指湛江、茂名、陽江、云浮和肇慶五市的民族傳統體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受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粵西青少年開始失去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興趣,傾向于那些更便捷、時尚的娛樂方式,導致傳統體育項目逐漸邊緣化,甚至面臨消亡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如何促進粵西青少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粵西地區的青少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期取得了積極的傳承和發展。這一地區擁有豐富多樣的傳統體育項目,其中龍舟賽和與魚、龍相關的舞蹈是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展示了獨特的海洋性特質。
龍舟賽是粵西地區最受歡迎的傳統體育活動之一。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陽江端午逆水龍舟、茂名化州合江龍舟等比賽備受關注。其中,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更是以其在海上舉行的壯觀場面而聞名。參與龍舟賽的隊伍爭相劃槳,吶喊助威,彰顯了團結協作和奮發向前的精神。除了龍舟賽,粵西地區還有許多與魚和龍相關的舞蹈表演。這些舞蹈通過優美的舞姿和精湛的技藝,將人們對大海和生活的熱愛表達得淋漓盡致。例如,在茂名地區有著悠久歷史的鰲魚舞和電白人龍舞,湛江地區有草龍舞、人龍舞等。這些舞蹈不僅展示了粵西地區深厚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底蘊,更是向世人展示了大海的生命力和活力。
由于粵西五市中有3 個地級市靠近海洋,粵西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凸顯了海洋性特質。它體現了大氣的海洋文化,代表著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團結統一的精神。人們在龍舟賽和舞蹈表演中展現出靈活多變的特點,象征著柔情似水和勇于學習、創新的品質。同時,這些體育活動也傳達出堅定果敢的風格,彰顯了粵西地區人民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根據廣東省文化館公布的數據,粵西地區共有5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中舞蹈類占據了較大比例,約為76%。這顯示了舞蹈在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中的重要地位。這些舞蹈可以分為龍舞、獅舞、祈豐舞等不同類別。龍舞包括人龍舞、網龍舞等,而獅舞則有高腳獅、壯獅舞等多種類型。此外,還有以祈求和慶祝豐收為主題的舞蹈,如春牛舞、蝴蝶舞等。這些舞蹈通過形式多樣、富有表現力的舞蹈動作,傳遞了粵西青少年對美好生活和理想愛情的追求。
粵西地區的青少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新時期得到了廣泛傳承和發展。傳統體育項目的豐富多樣和海洋性特質的凸顯使該地區成為了體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不僅本地居民熱衷于參與,還吸引了許多游客和觀眾前來觀賞。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創新,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這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更加符合當代社會和青少年群體的需求。這種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努力,為粵西青少年打造了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體育文化環境,同時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參與粵西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青少年不僅可以鍛煉身體、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還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這些體驗將促進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并培養他們對歷史遺產的尊重和保護意識。重要的是,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僅讓青少年體驗到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也為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益支持。因此,繼續加強對粵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具有重要意義,能夠讓更多的青少年受益。
現代化對傳統體育活動的吸引力造成了沖擊,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青少年對傳統體育活動的興趣逐漸減弱。新型娛樂活動和電子媒體的普及使得傳統體育項目顯得古老和陳舊,對于現代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傳統體育項目不再具有吸引力,這導致傳統體育項目參與人數的下降,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外來文化的輸入和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大量國外體育項目和文化形式涌入市場,給當地傳統體育文化帶來了競爭壓力。青少年更容易接觸到國際化的體育活動和文化,導致他們對本土傳統體育的認同感下降,繼而選擇其他更具時尚感的體育項目[1]。
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導致了傳統體育項目的受限,在部分地區,由于經濟條件或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學校和社區無法提供足夠的場地、設備和教練資源來支持傳統體育的開展。這使得許多青少年無法接觸到傳統體育項目,缺乏學習和參與的機會,從而阻礙了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與發展。其次,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也導致了傳統體育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邊緣化,部分學校更加注重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價值[1]。
在某些社會群體中,傳統體育被視為陳舊、過時甚至落后的活動形式。這種觀念認為傳統體育缺乏時尚感和現代性,對于年輕人來說不具有吸引力,此種導致了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負面評價,影響了其傳承與發展的動力。傳統觀念中對于學業成績的重視也給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挑戰。部分傳統觀念側重于追求學術成績,將體育活動視為消耗時間和精力的事情。這使得許多家長和學校更加關注學術方面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傳統體育的支持和鼓勵,青少年可能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和機會參與傳統體育活動,使其傳承面臨困境。
隨著國際交流的加深,大量外來文化形式涌入市場,國際化的體育項目和娛樂方式受到青少年的熱捧,這使得一些青少年更容易接觸到國外的體育文化,而對本土傳統體育的認同感下降。他們對傳統體育的了解有限,無法真正理解和欣賞其價值和意義[3]。同時,現代社會多元化的特點也對文化認同感產生了影響。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中,青少年身處各種文化的交織之中,他們會接觸不同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因此文化認同感變得更加模糊。相比于傳統體育文化,一些青少年可能更容易接受和追求與主流文化相契合的體育活動,而忽視了本土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融合新媒體技術是增強民族傳統體育吸引力的關鍵,相關人員可以開發專門的應用程序和在線平臺,讓青少年能夠通過互動游戲和虛擬現實體驗民族體育項目。例如,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用戶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體驗龍舟賽、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這種互動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參與興趣[2]。其次,重視文化創新與時尚元素的融合。設計與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時尚服裝和配飾,這些產品不僅可以在體育活動中使用,還能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潮流單品,通過這種方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年輕一代的時尚生活方式相結合,可以提高其在年輕人中的認可度和流行性。此外,組織大型綜合性文化活動也是提高吸引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舉辦融合現代音樂、藝術表演和民族傳統體育的節日或賽事,可以吸引更多青少年的參與。這些活動不僅要展示傳統體育項目,還要包括現代流行文化元素,如現場音樂會、藝術展覽等,以此營造既傳統又現代的活動氛圍。
首先,根據廣東省體育2022年4月頒發的《廣東鄉村體育|“鄉村體育+”模式助力廣東鄉村文化振興》,可嘗試構建“鄉村體育+數字直播”體系,進一步提高粵西傳統體育的現代化程度。建設鄉村體育場館和設施是構建“鄉村體育+數字直播”體系的基礎,通過投資興建體育場館、健身器材等設施,為青少年提供參與傳統體育項目的場地和條件。這些場館可以配備現代化的音視頻設備,并設立專門的數字直播區域。其次,采用專業的攝影設備和直播技術,將鄉村體育活動進行實時直播。利用高清攝像機、無人機等設備,將傳統體育比賽、表演等精彩瞬間進行全程拍攝,并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實時在線直播,讓更多的人能夠觀看和參與。此外,可以通過多攝像頭切換、賽事解說等手段提升觀賞性和互動性。同時,推廣和普及數字直播平臺,以便廣大青少年和觀眾隨時隨地觀看傳統體育比賽和文化表演。通過在平臺上設立專門的頻道和賬號,定期直播鄉村體育賽事、傳統文化節慶等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粵西地區的傳統體育文化。比如,2021年初,一場以“5G 直播賀新春 雙城雄獅齊獻瑞”為主題的線上直播活動,1 h 觀看量便超百萬,云浮新興縣的舞獅文化及鄉村建設也借此火了一把。
其次,可以培養一支專業的數字直播團隊,包括攝影師、導播、主持人等人才。組建青少年數字直播志愿者隊伍,提供培訓和指導。于賽龍舟的節日期間,邀請主播進入場地內,發揮自身攝影、剪輯和直播的技能,在鄉村體育賽事中負責現場直播,同時也能夠為其他傳統文化活動提供支持。
最后,要加強宣傳推廣工作,提高“鄉村體育+數字直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例如,廣東陽江地區傳統體育項目中包含放風箏項目,當地便可在體育活動中鼓勵參賽者將風箏設計成龍舟、陀螺等形狀,將傳統文化的形象融入項目中,并通過媒體報道、社交媒體宣傳、合作推廣等方式,向社會大眾廣泛宣傳鄉村體育項目和數字直播平臺,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觀眾參與其中。此外,還可以聯合當地旅游機構、相關企業舉辦傳統體育和文化節慶活動,將數字直播作為重要的宣傳手段,提升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政府應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這些資金可以用于建設專門的體育設施,如傳統體育訓練中心和比賽場地[3]。同時可以提供補貼,鼓勵學校和社區組織民族體育活動[4]。此外,要鼓勵企業通過社會責任項目投資民族傳統體育。企業可以贊助體育賽事、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或資助民族體育課程的開設,以提供資源。這種公私合作模式不僅能夠增加民族體育的資金來源,還可以提高企業的社會形象。例如,當地可以籌集關于風箏項目的社區基金,通過社區基金舉辦定期的風箏節、放風箏比賽和青少年風箏設計展,激發青少年對民族體育的興趣。促進國際交流和合作也是一種有效途徑。可以尋求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民族體育組織合作,交流教練、運動員管理經驗。通過國際比賽和研討會,提高民族傳統體育的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5]。
教育體系內部應加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課程,這些課程不僅要教授體育技能,還要包括歷史背景、文化價值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課程設計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采用項目化學習和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感受民族體育文化的魅力,從而培養他們對傳統的新認識。其次,應利用數字媒體和互聯網平臺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制作文化短片、紀錄片、互動游戲等多種形式的內容,以嶄新的視角重塑青少年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例如,通過生動的動畫和趣味性的故事情節介紹民族體育的起源和發展,以此種形式激發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認同[6]。廣東本地寶的微信公眾號曾于2023年端午節期間發布了名為《2023年端午節 廣州周邊(廣東)哪里有賽龍舟賽看?》的文章,其中不僅介紹了舉辦龍舟活動的區域,同樣介紹了活動的流程,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文化教育與意識形態的更新。
教育部門應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在體育課程中加入民族體育項目,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理解和體驗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同時,在相關課程中應融入民族文化的歷史和理論知識,促使學生不僅掌握技巧,也理解背后的文化意義。同時,培養專業師資,通過專業培訓和資格認證,選拔和培養一批熟悉民族體育文化,同時具備現代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師。這些教師除了教授技能,更應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尊重傳統體育文化。此外,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進行傳播和教育。例如2023年6月25日,廣東省政府官網發布了一篇名為《粵港澳龍舟活動“火出圈” 佛山東莞龍舟賽熱度指數全國并列第一》的公告,強調了龍舟活動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同時也從互聯網入手,實現了對民族體育文化內容的宣傳。采用上述方式進行教育,能夠使青少年隨時隨地學習和接觸,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增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建議當地在龍舟活動中鼓勵居民以家庭為單位參與其中,向青少年弘揚民族體育的價值。
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討新時期粵西青少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提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有效措施。通過分析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面臨的挑戰,深入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的緊迫性。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沖擊下,粵西地區的青少年對傳統體育文化逐漸失去興趣,同時傳統觀念束縛和文化認同感弱化等因素也進一步加劇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通過采取相應措施,比如提升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吸引力、政府和社會資助項目、文化教育與意識形態更新以及強化民族文化教育等方法,可有效推動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有更為先進的技術應用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提升民族傳統體育對粵西青少年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