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仲華 李鳳新
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在中國幾千年歷史演進的客觀規律下,以各族人民為主體,促進其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通過團結奮斗實現共同繁榮發展[1]。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各族人民在歷史的變遷與發展中以物質、文化為載體,通過實踐交流活動加強、鑄牢了其民族關系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它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它的傳承與發展見證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2]。可見,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傳承需植根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沃土,同時與新思想、新方法結合,才能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從而推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的學者孫波在《緣起與嬗變:東北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歷史演變時代價值與發展路徑》一文中認為,弓馬文化是指騎術和射術技藝結合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3]。因此,本文將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定義為以騎射體育技能為核心,由娛樂健身價值、軍事價值、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共同組成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經學術期刊網的檢索,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研究較少,從考古與史學的角度闡述了弓馬文化的緣起、功能與意義,但對弓馬文化的價值內涵、傳承導向與路徑闡述不足。本文將視角聚焦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馬文化,深挖其時代價值與傳承導向,從而提出新的發展路徑,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鑄牢提供一份力量。
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馬文化在其日常生活中具有娛樂健身的價值。北方游牧民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對弓箭與馬匹的結合使用是他們必須掌握的生存本領,以騎射體育技能為核心的弓馬文化在其生產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游牧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娛樂、健身重要途徑之一是騎射狩獵,在追逐與狩獵專吃草根的大鼠、禍害草場的兔子、能把羊羔叼走的老鷹等動物的過程中提高、強化自身的騎射技藝與體魄。據《史記》記載:“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可見騎射技藝在游牧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游牧民族的幼兒從小就開始進行騎射活動,通過學習騎術與射術,達到強化自身生存能力的目的,體現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馬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性與健身性。
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馬文化在軍事中也具有重要價值。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爭中同樣離不開對騎射技能的運用,他們占據著擁有廣袤水草等自然資源的蒙古高原,自身的騎射水平與產出的馬匹質量高于其他民族。據《史記》記載:“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4]可見,游牧民族的軍事優勢是建立在平日中騎射狩獵、娛樂健身的基礎上,能拉開弓的人都可以成為士兵。另外,機動性的高低往往決定著一場戰爭的走向,在雙方人數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機動性高的一方往往占據著優勢,形勢利好時可憑借膘肥體壯的戰馬追逐包抄,憑借精湛的射術引弓射擊敵人,形勢不利時則可馭馬退走。久而久之,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射技能在軍事戰爭中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弓馬文化。
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馬文化促進了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眾多民族的融合。社會的發展需借鑒歷史經驗,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推動了不同民族、地區、國家文化的融合,據《戰國策·趙策二》記載,趙武靈王在試圖改革前曾有一定的顧慮,對國相肥義說:“今吾欲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5]可見,趙武靈王為了強化國民的軍事技能而學習穿戴胡人的服飾和騎射技藝,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與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2],只有在此基礎上,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才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設。例如體育、文化、旅游相結合的那達慕大會,推動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其中的騎射比賽采取自愿報名的形式,對參賽者的人數、年齡和性別沒有限制,圍觀的群眾也是方圓百里的牧民及全國慕名而來的人,人山人海,極為壯觀。不同民族的參賽選手在騎射比賽中進行技藝與文化的交流,鑄牢了各民族的關系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了一份力量。
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馬文化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發展。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與發展,弓馬文化極具民族特色。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大會以極具民族特色的騎射競賽、弓馬文化促進了經濟與旅游的發展,吸引了不同民族、地區、國家的參賽選手與游客,推動了周邊鄉村、縣、市、省的經濟增長。例如,射箭產業、馬術產業、弓馬文化書籍、民族工藝品、民族服飾以及食宿行的有效開發,在帶動人口就業的同時,推動了周邊經濟與旅游的繁榮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必由之路[2]。從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3 個方面對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傳承進行了深入分析。
費孝通先生在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會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覺”[6]。它指人們對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文化傳統、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認識與了解,是對自身文化的自覺與反思,是促進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和文化發展的前提。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和不同國家都有其獨有的文化。首先,文化自覺可使北方游牧民族認識與感知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深入了解其弓馬文化的特點、歷史和傳承,可以使人們更好地適應與融入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環境中。其次,文化自覺可使北方游牧民族更好地理解與認識弓馬文化蘊含的團結互助、勇敢拼搏、堅韌不拔等精神。北方游牧民族提升弓馬文化自覺需要注重弓馬文化傳承與創新,深入學習與認識弓馬文化的價值內涵與精神,同時與其他民族的弓馬文化交流互鑒,才能更好地認識、完善自身的弓馬文化。
中華文化認同是各民族的自我認同,是各民族間的相互認同,是對中華民族“一體”的認同。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織,是一體中的多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要素組成。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文化認同時提到:“加強中華民族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7]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和睦之魂。它是個體對所屬群體共同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擁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我國各族人民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要增強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馬文化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一份力量。
文化是民族、國家的核心,堅定中國歷史文化的自信就是鑄就民族之魂、國家之魂,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指出必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8]。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質是建立在中華數千年歷史深厚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景是科學轉化,從自覺、主動認同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到讓其在文化自信上生根。圍繞弓馬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加強各民族弓馬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激發全民族弓馬文化的創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提供力量,從而推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體中的多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元要素組成。傳承與弘揚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是振興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夠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弓馬文化是我國北部邊疆地區游牧民族重要的文化之一,深入挖掘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起源演進,并分析其所蘊含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提升各族人民中華歷史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確保在新時代背景下弓馬文化能夠不斷賡續。地區政府部門逐步完善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申遺工作,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持,為傳承弘揚弓馬文化提供保障。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申遺成功可以促進傳承人的培養,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從而有效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地位。
體育文化產業化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可以圍繞弓馬文化打造北疆文化產業民族品牌,樹立民族形象,統籌推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比如政府出資打造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旅游產業品牌,以政府為主導,招商引資,推進周邊酒店、飯店、手工藝品店、旅行社等產業的經濟發展。例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第七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全面展示了自治區獨特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新成果和新業態,推動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與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
舉辦體育活動賽事有利于提高大眾參與度,增強大眾文化認同,進行騎射技藝與文化交流,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推進體育強國建設。2023年,我國北方開辦的大型賽事活動有內蒙古自治區第10 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內蒙古自治區第33 屆旅游那達慕等,活動賽事的開辦推動了體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促進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動中的騎射項目體現了其民族文化的自信,促進了不同民族弓馬文化的交流互鑒,從而激發出全民族弓馬文化的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9]在面對國內外思想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交鋒的形勢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聚人心、聚民力的強大力量。要用好弓馬文化紅色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和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10]。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各族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自媒體時代的興起為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效果突出的傳播途徑。要利用好當下自媒體優勢,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多元化、多層次、多視角的傳播。首先,政府建立、認證主導的傳播賬號,如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傳播官方網站,定期把國內組織的弓馬文化活動賽事在賬號上進行視頻直播報道或對活動中的文化信息進行傳播。其次,提倡個人建立弓馬文化傳播自媒體賬號,傳播不同民族的體育文化活動和文化歷史。騎射表演、競賽等活動的視頻直播拓展了大眾的參與度,容易引起人們對弓馬文化的關注,從而推動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最后,邀請騎射領域的名人進行直播或參賽,積極宣傳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馬歷史文化,鼓勵大眾踴躍參與,使“流量”變成“留量”,從而有效地推動弓馬文化的傳播。
文化的創新離不開交往交流,舉辦國內外學術會議有利于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交流創新。通過學術會議不斷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研究領域、成果,以及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程度、水平。在學術報告中分享研究成果,啟發學者思想交流碰撞,拓展弓馬文化的研究思路。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從而促進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在新時代背景下,北方游牧民族弓馬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有助于推進精神文明的建設,還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提供了強大的文化支撐。它的傳承、創新與弘揚,不僅是對中華數千年歷史文化的自信與尊重,還是對未來的展望。在此背景下,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馬文化無疑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重要媒介,它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