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鄉建作為鄉村振興的一條創新發展路徑,在近些年得到了不斷推廣和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江蘇地區作為全國推進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其藝術鄉建的實踐路徑及發展策略也具有典型代表性。通過對江蘇地區的藝術鄉建實踐路徑及現存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以期對其他地區的鄉村振興有所啟發。
關鍵詞:鄉村振興;藝術鄉建;實踐路徑;發展策略;江蘇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江蘇藝術鄉建的現狀、模式與問題研究”(22SYC-038)階段性成果。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藝術鄉建的優勢
從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到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國的鄉村振興工作已走過多個年頭。從“實施”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效漸顯,已成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分[1]。但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建設過程涉及部門多,種類雜,情況多變,因此也導致部分鄉村建設偏離原定軌道,發展停滯,出現重物質輕文化、重產業輕生活的現象。再者,鄉村建設的資金來源也成為目前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較大問題,一味依靠政府撥款難以解決鄉村建設的長期資金投入問題,因此,推進鄉村振興還需要有更好的發展路徑。
藝術介入是近些年來鄉村振興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方式,尤其是國外的藝術鄉建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代表案例如日本的越后妻有、韓國的Heyri藝術村、英國的波特梅里恩村等。我國在近代也開展了實驗性的藝術鄉建,但民國時期的藝術鄉建大多以將藝術作為道德和教育的工具為前提。除此之外,民國時期的藝術鄉建還將鄉村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否定對象。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藝術鄉建則更多地凸顯了藝術的主體身份,是對鄉村傳統文化價值的肯定,并以此為核心開展鄉村建設。藝術鄉建作為一種創新手段,能在實踐互動過程中強化鄉村主體對自身身份與利益的認同,并有助于挖掘區域優勢文化資源,發揮價值塑造和實體建設的雙重作用,避免因單一資本介入鄉村文化再生產而出現的負面效應[2]。藝術鄉建使原本同質化的鄉村建設轉向個性化,從純粹的消費主義轉向情感體驗與文化傳播。在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各個環節時,全新的社會生活促進了以村民主體為核心的新發展模式,使鄉村發展更具影響力和軟實力。
二、江蘇地區藝術鄉建現狀與模式
江蘇地區的鄉村振興在全國具有典型代表性,藝術介入也成為近些年探索鄉建的主要路徑。代表村落有蘇州陽澄湖小鎮、南京高淳高崗村、常州薛家鎮老西莊、泰興黃橋鎮祁巷村、宜興丁蜀鎮、昆山千燈古村落、南通如東掘港街道、徐州賈汪區馬莊村等。這些鄉村在建設過程中通過借助藝術的力量,更好地傳承了鄉村文化,提升了鄉村人居環境,增強了村民與游客的現實體驗感和參與感,提升了藝術鄉建的現實意義。從國外經驗來看,藝術鄉建的模式主要包括社區營造模式、暫居型模式、居留型模式、共振型模式以及多元伙伴模式。國內藝術鄉建的模式則與此大不相同,以江蘇為例,其藝術鄉建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藝術創作模式、旅游開發模式和學院派實驗模式。
(一)藝術創作模式
藝術創作模式是鄉村基于當地的藝術特色和技藝傳承對鄉村文化內涵進行挖掘和放大,充分利用當地原有的藝術要素,帶動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藝術家和設計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與當地非遺傳承人進行合作,或對鄉村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將其進行轉譯和深化,與現代產品進行有效融合,形成系統、全面、有特色的文化產業鏈,推動鄉村經濟持續發展。一方面,利用產品的經濟效益對傳統文化進行持續輸出,擴大非遺或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讓當地村民切實參與藝術鄉建的過程,借助村民的主體性特征,充分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3]。宜興丁蜀鎮是藝術創作模式的典型代表,該地豐富的紫砂文化資源極大地促進了鄉村振興,當地村民依靠世代相傳的紫砂技藝脫貧致富,并圍繞紫砂藝術大力發展相關產業。丁蜀鎮已連續多年入選中國百強鎮。南通如東掘港街道,依托獨具特色的如東農民畫,表現當地的生活變遷、節日慶典、文化習俗等日常生活與文化趣事,充分與市場對接,形成了集產、供、銷為一體的系統產業鏈。這一極受歡迎的繪畫風格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實際的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鄉村生活的文化氛圍與知名度。如東縣已連續五年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二)旅游開發模式
旅游開發模式是藝術鄉建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模式,是以當地旅游資源為依托,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和回歸自然等需求為目的,遵循旅游規律和內在發展要求而形成的開發模式。為有效擴大旅游資源和鄉村文化的影響力,通常會結合藝術或設計的表現形式,力求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和共鳴,在短時間內取得較為顯著的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旅游開發模式能夠對村民長久以來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生活模式與文化習俗加以利用,并對出現的各類風格特異的語言、建筑、景觀等多元的文化形式進行藝術表達。藝術鄉建最主要的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充分融合,使村民與現代社會接軌。由于鄉村地理位置、人文風俗、風土人情不同,藝術介入的方式也更加多樣。
蘇州陽澄湖小鎮,秉持“文化育鎮”的建設理念,扎根本土文化,以多元方式擴大文化傳播效應,通過常年舉辦“陽澄漁歌大賽”,激發村民的熱情與參與度,展現鄉村極具地域性的一面,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
(三)學院派實驗模式
學院派實驗模式是近年來隨著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很多高校將專業課程植入鄉村建設體系,通過與當地政府的對接,以扶貧或改造鄉村為目的而發起的。高校利用突出的專業知識,秉持“藝術賦能鄉村”的理念,踐行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以南京高崗村為例,從2018年清華大學在高淳區高崗村設立鄉村工作站以來,清華大學建筑設計學院的學生深入鄉村建設的各個環節,積極完成設計方案,開展對高崗村的鄉村改造和環境提升,同時重點培育發展鄉村旅游、特色民宿、文創制作、電商平臺等特色經濟。清華大學設計團隊將寂寂無名的高崗村打造成農村振興的樣板村,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重新塑造了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鄉土風貌,發展了鄉村文創產業。
三、江蘇地區藝術鄉建的典型問題
江蘇地區藝術鄉建從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上看相對突出,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國內藝術鄉建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第一,藝術鄉建往往作為城市的附庸,城市俯視鄉村,并未突出鄉村的主體地位。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應該明確鄉村的主體地位,而不是將鄉村作為城市的后花園或旅游目的地。無論是渠巖之于山西許村,還是王澍之于浙江文村,藝術家一開始介入鄉村建設并非為了鄉村或是鄉民,而是出于藝術家對藝術或鄉村的興趣。由于藝術家所選擇的村落往往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或文化資源,加上藝術家對于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因此藝術鄉建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將傳統村落變成熱門旅游地。但是,當熱度衰減,藝術家離開村落,鄉村也會在短時間內重回舊貌,并不能形成長效的良性發展機制。鄉村主體地位的缺失繼而會通過各種不良反應表現出來,不能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
第二,藝術鄉建外熱內冷,鄉民主動參與性較差,缺少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實際上,這個問題在早期的鄉村建設實踐中已經顯現,通常是上方在動,下方不動,這也是梁漱溟先生在總結鄉村建設運動時認為最大的“難處”,稱其為“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江蘇地區藝術鄉建也面臨這個問題。政府在整個藝術鄉建的過程中通常處于主導地位,以發布政策文件、提供技術支持、進行資金援助等方式協助鄉村開展建設,村民往往處于被動地位,一旦離開政府支持,鄉建便停滯不前。因此有專家學者提出,鄉村建設的重點并不是景觀重建或環境重建,而是激發、重塑鄉民的主體性[4],鄉村建設的核心是人心重建。
第三,藝術鄉建的差異化特征不明顯,項目建設均等發力,形象工程較多。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主要基于鄉村藝術資源的當代再造,其所呈現出的話語特征對鄉建形態的多元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藝術以何種姿態介入鄉村建設?這也是鄉建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因對價值理解的偏差而導致鄉建水土不服的案例比比皆是,“千村一面”、“拿來主義”以及藝術家的“一廂情愿”都源于缺少對鄉村文化價值的正確認識。在對江蘇地區藝術鄉建村落的調研中發現,部分鄉村采用了較為類似的發展模式,藝術表現力度不夠,文化展現形式乏味,文創產品滯銷,產業模式相同,甚至在宣傳方案上都存在同質化的內容,無法為游客或鄉民提供更加獨特的體驗。
四、鄉村振興視域下江蘇地區藝術鄉建的發展策略
(一)明確藝術介入功能,煥發主體內生動力
當前的藝術鄉建,主要還是圍繞藝術本身來展開,忽略了鄉村和村民的主體地位。藝術更多只是作為一種視覺上的感受,與生活、文化、習俗、空間、社會相關的則少之又少。藝術介入鄉村等同于藝術介入社會,因此喚醒村民的主體意識尤為重要。為此,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給予村民一定的權利,讓村民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實際參與進來,激發村民的積極性,使其參與鄉村的藝術創作,實現從被動向主動身份的轉變。二是處理好外來人員與當地村民的合作關系,當藝術家進入鄉村進行創作時,當地村民的配合是極為重要的。這不僅是藝術家了解鄉村的主要途徑,也使鄉村人居環境的提升更加貼合村民的生活。三是政府增加監管與資金保障。在藝術鄉建的過程中,涉及的內容較多,各環節之間的配合是實現藝術鄉建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以村民為主,明確藝術功能,多元主體共生帶動鄉村藝術發展,實現藝術可持續。
(二)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實現產業多元共生
鄉村特色文化與產業融合共生,帶動鄉村持續發展,是實現經濟提升與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鄉村具有傳統文化和地域記憶,對村民來說具有極強的唯一性和歸屬感。對于傳統文化的挖掘,一方面是加大農村的內在實力,增強村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將更多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充實到產業中去,使農村發展的路子更加寬廣。在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要處理好與社會之間的平衡關系,與市場進行有效銜接,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來進行:一是以鄉村特色為根基,建立村民自己的產業鏈,充分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并適時與藝術家展開合作,推動鄉村及產業的藝術化發展;二是定期開展文化藝術節,促進藝術創作,推動鄉村文化傳播,實現內外文化交流,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三)保護修繕鄉村肌理,推動環境整體提升
藝術介入鄉村尤為重要的一步就是人居環境的提升,對于鄉村的空間提升既要考慮歷史遺留維度,又要考慮現代的社會生活,可以從鄉村建筑與公共空間兩方面來進行。一是對于傳統建筑及環境的保護修繕。村落肌理擁有村民眾多的生活記憶與文化傳統,反映了長久以來的發展歷程。在更新方面,對于破損較大的建筑可以進行針對性保護,實行“一房一策”,避免人為二次損壞;對于破損較小的鄉村建筑,通過利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加固維修,結合當下全新的生活方式,為村民打造現代性鄉村建筑,修復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生活環境質量。二是通過文化梳理與藝術轉譯,豐富公共空間的功能與視覺效果,提升村民的活動意識,進一步打造藝術之鄉、文化之鄉[5]。
五、結語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各地都在不斷探索鄉村振興的發展新模式。社會不斷更迭,鄉建模式也需要不斷適時更新。藝術鄉建的出現,讓鄉村的物質和精神都得到了發展。這不僅改變了鄉村過去老舊的生活習慣、臟亂的生活環境、落后的經濟產業,還使鄉村在社會發展上重現往日的風采。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藝術鄉建是以地方文化特色為核心,結合當代藝術,賦予生活現代性的發展模式,具有提升鄉村環境、滿足情感需求、保留特色文化、主導產業發展等重要功能。同時,藝術鄉建可以有效增加人地之間的情感關系,提升鄉村的文化主體性與村民的文化自信,打牢根基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藝術鄉建要以文化挖掘與表現為核心,以激發鄉村與村民的主體性為導向,充分落實以文化藝術相結合引領全局的發展思想,達到與現代社會接軌的目的。對于鄉村來說,這不僅充分利用了其優勢,提升了鄉村整體的風貌水平,增強了生產生活與游覽觀賞的體驗度,同時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品質與人居環境。藝術鄉建是一個較新且跨學科融合的實踐性極強的研究,它是繼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后的新發展路徑,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從不同角度探索藝術鄉建的發展策略,能夠使藝術成為鄉村建設的主要力量,重新喚醒生活與文化,共創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張奇男,董芹芹.鄉村振興戰略下體旅融合發展:理論基礎、現狀及舉措[J].體育文化導刊,2023(11):7-13.
[2]劉東峰.藝術介入鄉村振興創新路徑研究:基于“主體間性”理論視角[J].東岳論叢,2023(11):148-156.
[3]梁倩.共建理念下藝術介入鄉村環境的設計方法研究[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21.
[4]季中揚,康澤楠.主體重塑: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重要路徑:以福建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9(2):99-105.
[5]趙陽.共生觀念下藝術介入傳統村落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20.
作者簡介:
劉毅飛,博士,常州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創產品設計、藝術鄉建、品牌策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