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麟煜
摘要: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是初中語文新課改課堂教學的方向和特點。本文以“為永興橋申請省文物保護單位”為驅動任務,進行初中語文說明文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的實踐中,以解決“申請省文物保護單位”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運用說明文知識,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并開展過程性創新評價,從而培養學生實用性閱讀和交流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提升。
關鍵詞:任務驅動;情境化;語文核心素養;評價
語文綜合性學習既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跨學科學習的課程形態。基于“新課標”和“雙減”要求,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發現、思考并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即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探索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提升文化自信素養。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文明印記”為主題,介紹了中國建筑、園林、繪畫藝術等內容。該單元旨在讓學生系統學習說明文。為增強學生學習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趣味性,切實加強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培養,筆者結合深圳古建筑文化特色,開展了《走進身邊的文化遺產:我為永興橋申請省文物保護單位》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有效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真實情境,激發“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興趣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主要針對記敘文和說明文教學,而學生對說明文閱讀興趣不濃,開展情境化教學是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為此,我們結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開展綜合實踐探究性學習活動,以生活情境為驅動,以說明文知識和能力訓練為載體,結合深圳永興橋探究和申請省文物保護單位,開展說明文閱讀與交流教學。
該單元包括《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重回繁華》等說明文,我們據此設計了“我為深圳永興橋申請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真實情境,要求學生運用說明文知識,探秘永興橋,并為它申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永興橋是深圳市僅存的一座三孔清代石拱橋(1785年),是深圳靚麗的古建筑名片,體現了古代深圳人的智慧和匠心,見證了深圳的歷史變遷。在“我為永興橋申請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真實情境中,學生學習情趣高漲,檢索資料,了解文化遺產分類,設計實地考察方案、訪談表和問卷調查表,實地考察和整理資料,學習運用說明文知識撰寫申遺報告書,組織班級模擬答辯會。這種開放的“語文學習場”,讓學生從課本走向生活,拓寬語文學習空間,實現跨學科跨媒介學習,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任務驅動,優化“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教學過程
2022年版語文新課標發展型任務群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就是要實現教學情境化,學習任務問題化。因此,以學習任務解決為主線,營造真實生活情境,整合跨學科資源,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優化說明文教學過程,實現語文與生活的融合,培養學生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和文化自信等核心素養。“我為深圳永興橋申請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核心任務是“申請”,依次設置三大階段性驅動任務:
任務一:實地考察,探秘永興橋
我們根據省文物保護單位申請書的基本內容要求,將學生分為測繪組、人文組、歷史組和美學組四個小組,小組內人員通力合作,依據各自任務的要求,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及實地考察。在考察前,小組成員合作討論并確定問卷調查表的內容和訪談提綱:或設置針對性問題,了解掌握人們對永興橋的認知程度、保護永興橋的相關看法和建議;或與當地居民、商販訪談,了解永興橋的名人軼事以及永興橋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輻射作用。
任務實施中,各組各司其職,活動精彩紛呈。測繪組綜合運用了數學、地理、物理等學科知識,對永興橋進行實地測量和考察,獲取了對永興橋直觀的認識,并在考察中提出了問題:為什么永興橋可以屹立數百年不倒?通過深入探究,學生分析出拱橋的物理受力情況以及日常維護等因素;人文價值組實地考察了永興橋所在地的曾氏祠堂,挖掘并整理出了曾氏家族的“大學家風”、有關永興橋的古詩、故事或傳說。歷史組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后,深入社區,結合文獻和人物訪談形式,全面了解整理永興橋的歷史變遷。美學價值組則重點關注永興橋上的石刻獅子以及文案圖示,對其形態美、色彩美和意境美進行全方面的描述和說明。核心任務的引領,使學生獲取了為永興橋申遺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文獻查閱、語言溝通以及審美鑒賞等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任務二:模擬答辯,解密永興橋
解決為永興橋申請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關鍵是發掘永興橋的建筑文化內涵,而模擬答辯就是提煉永興橋文化內涵的重要實踐活動。為此,教師指導各組學生研究前期實地考察獲取的資料,學習歸類、整理、匯總。答辯環節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怎么樣才能把永興橋的歷史、現狀、特點以及意義等,在有限時間內準確簡明地告知觀眾?什么樣的展示才能引起聽眾的注意?什么樣的證據和邏輯才能讓聽眾信服并覺得舒服?這樣的答辯過程就是學生自我展示的過程。因此,學生非常重視并非常享受該環節。他們自主研究答辯內容、要求、呈現技巧、臨場應對及禮儀表達等,學會了篩選信息、突出重點、課件美化以及應變策略等實踐能力。模擬答辯過程十分流暢,同學質疑應對自如。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充分說明永興橋的過程,深化了說明文知識的學習,培養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
任務三:撰寫報告,述說永興橋
經過前兩個任務的訓練,學生對永興橋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為撰寫申報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實地考察和答辯成果,撰寫申遺申報書,學生們都能夠輕松完成,將永興橋的歷史概況、技術價值、審美價值以及人文內涵,進行了充分呈現。但是,申報書中重要一環,就是撰寫“項目概況”,而“項目概況”實際就是關于永興橋的說明文寫作。基于任務一和任務二中對永興橋的認識,再結合前期所學的說明文單元的相關知識,學生運用恰當的順序和方法,凸顯了永興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的特點。撰寫報告書的過程,也就有效地訓練了學生語言準確簡明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學習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問題,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習得語文關鍵能力。在活動中,學生關注身邊的文化遺產,以自己真實的實踐活動參與文化遺產保護,體悟深圳古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蘊,培養文化自信素養。
三、創新評價,提升“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質量
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的內容既要關注學生語言知識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人文價值觀的形成,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我為永興橋申請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綜合性實踐活動中,過程性評價貫穿始終,并重點考察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因此,我們嘗試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等方面開展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首先,發揮“家校社”的聯動作用,提高評價主體的深度和開放度。在“模擬答辯”環節,設置了學生評審團、教師評審團、家長評審團以及場外專家評審,讓學生、家長、教師、社會專業人士參與到學習評價中。發揮多元評價的積極作用。在“項目說明撰寫”中,學生根據評價量表首先進行自我評價,再進行生生、師生互評,充分體現評價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學生是評價的主體和客體,在自評和互評的過程中,他們的批判思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模擬答辯”學生評審團,構建民主、平等的評價關系,使學生在評價他人中,提升自我反思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形成合作共贏的學習生態。引入家長評價環節,不僅有助于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促進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而且有利于形成“家校共建”的氛圍和機制。教師和專家評審團的客觀評價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持續深入探究。
其次,拓寬評價內容的維度,對學生進行多視角立體化的學習評價。基于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新課標的要求,“模擬答辯”中從“項目價值”“答辯內容”“保護計劃”“答辯技巧”等角度展開,不僅關注學生文化認知理解,還注重學生答辯技巧和答辯禮儀的評價。此外,通過“資料搜集”“交流討論”“歸納整理”維度的評價,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情感態度、參與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可以改變“唯分數論”的困境,促進“減負提質”和“新課標”要求的真正落地。
此外,多樣性立體化評價的成果,在現場觀察、小組討論、成果匯報等實踐活動中得到彰顯,如“文創”產品的制作和展示、視頻的制作、模擬答辯、申報書的撰寫以及話題作文的寫作等,這些既是學生學習的支架,也是對他們學習評價的過程,更是學生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
任務驅動下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實踐學習,是踐行語文新課標理念的重要路徑和策略,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和實踐,為建構新課改新思路和新經驗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