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征
摘 要:在打造沉浸式展陳空間的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鄒城博物館孟子館為例,對多媒體技術在傳統文化主題場館展陳中的應用及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研究,為博物館開展傳統文化主題場館展陳活動提供了相關內容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傳統文化主題場館;場館展陳;鄒城博物館孟子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29
傳統文化主題場館是專門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的場所①。這類場館對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促進文化多樣性、提高文化認同感和開展文化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在人們傳統文化審美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背景下,傳統文化主題場館傳播、傳承文化意義的發揮也面臨新的挑戰,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如何根據現代人審美的特點,對承載傳統文化的素材進行藝術性的呈現,以吸引人們的注意,滿足動態、立體、豐富、逼真的展陳需要。近年來,鄒城博物館孟子館結合展陳的需要,積極挖掘和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技術手段提高展陳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使傳統文化得到了更巧妙的呈現和傳播。
1 鄒城博物館孟子館簡介
鄒城博物館位于鄒城市區南部,2002年6月29日建成開館,占地面積2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500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宣傳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孟子館位于鄒城博物館的二樓、三樓,展陳面積7000平方米,于2017年4月26日竣工并對外開放。孟子館展陳分為“鄒魯圣地儒學傳承”“一代亞圣氣養浩然”“七篇貽矩澤被千秋”“斯文在茲繼往開來”四個篇章,利用圖版、文物、多媒體、場景復原“四位一體”的展陳方式,全面展示了孟子的時代背景、生平經歷、主要思想和對后世的影響,是走近孟子、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2 多媒體技術在鄒城博物館孟子館展陳中的具體應用
在孟子館展陳設計過程中,鄒城博物館積極挖掘和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了展陳內容的呈現方式和效果,也為那些傳統展陳方式無法呈現的內容提供了新的方式。具體來說,在鄒城博物館孟子館展陳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多媒體投影在展陳中的應用
多媒體投影是通過使用投影儀將多媒體內容(如圖像、視頻、文本等)投射到屏幕、墻壁或其他平面上的技術方法②。作為一種內容呈現方式,多媒體投影具有可視性、多樣性的特點。其中,可視性指的是多媒體投影通過投影儀將多媒體內容以大屏幕形式呈現,提供了強大的可視化效果,使觀眾能夠清晰地看到圖像、視頻、文本和其他媒體內容;多樣性指的是多媒體投影可以顯示多種類型的媒體內容,包括靜態圖像、動態視頻、文本、圖表、音頻等,并且這些內容的屬性(色彩、亮度、樣式、聲音強度、切換節奏)等都可以進行靈活的調整和多樣化的安排。這些特點使多媒體投影能夠滿足傳統文化主題場館個性、多樣展陳的需要。
在鄒城博物館孟子館的展陳中,多媒體投影主要用于在合適的位置顯示解釋性的文字,幫助觀眾更直觀、清晰地了解展陳的對象內容。例如,第一篇章的“文明曙光”“德政三代”“邾國故城”,第二篇章的“孟母三遷”等模塊的內容就是通過多媒體投影的方式將解釋性的文字、圖片投射到對應位置的背景墻上,供觀眾了解所看到的場景內容(圖1、圖2)。
2.2 幻影成像在展陳中的應用
幻影成像是將所拍攝的影像資料、制作的三維圖形圖像等多種影像信息融合到真實場景中的多媒體技術③。在傳統文化主題場館展陳中,幻影成像通常被用于創造逼真畫面時使用,這種方法具有直觀性、交互性和逼真性的特點。其中,直觀性指的是幻影成像技術能夠以直觀的視覺方式呈現信息和展品,通過創造逼真的虛擬圖像或幻象,讓觀眾立即理解和感知所展示的內容,而不需要經過復雜的解釋或推斷;交互性指的是幻影成像可以結合互動技術,使觀眾能夠積極參與展覽活動,并通過觸摸屏、手勢識別、聲音控制或其他交互方式與虛擬圖像互動;逼真性指的是幻影成像技術可以創建逼真的虛擬場景或幻象,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④。
在鄒城博物館孟子館展陳中,幻影成像主要應用于一些場景、畫面的呈現。例如,圖3中,為了更全面地展示畫面、表達思想,通過幻影成像技術在墻上投射出了使用三維技術制作的圖像,使虛擬的圖片與真實的模具相互襯托,形成了更為真實的場景,增進了觀眾對展示內容的理解。而圖4中,幻影成像主要應用在了與沙盤模型對應的細節性內容呈現上。
2.3 多媒體查詢系統在展陳中的應用
多媒體查詢系統是用于檢索和瀏覽多媒體內容的計算機系統。通過該系統,可以對場館內的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媒體信息進行搜索和訪問,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在傳統文化主題場館展陳中,多媒體查詢系統具有集中性管理、多樣化管理、方便快捷查詢的特點。其中,集中性管理指的是多媒體查詢系統支持管理場館內展陳的圖像、視頻、音頻、文本等多媒體內容,管理者可以按照標簽輕松上傳、編輯、更新和刪除內容,確保場館信息的全面、系統;多樣化管理指的是系統支持對多媒體文件的分類、分組、標簽化和元數據管理,管理員和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對多媒體內容進行分類和組織,以便更好地呈現和掌握相關信息;方便快捷查詢指的是多媒體查詢系統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查詢功能,觀眾可以使用關鍵字、標簽、時間范圍或其他查詢條件查找相關內容,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在展覽中搜索。
在鄒城博物館孟子館展陳中,第三篇章設置4臺有查詢信息的多功能機,觀眾可以結合自己的需要或興趣愛好,簡單輸入詞語進行檢索,實現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相關信息的目的。
3 多媒體技術在鄒城博物館孟子館展陳中應用的價值
多媒體技術在鄒城博物館孟子館展陳中的應用并不是偶然和隨意的,而是根據傳統文化展陳的需要選擇性地使用。這也凸顯了多媒體技術在孟子館展陳方面具有的豐富價值和意義。具體而言,多媒體技術在孟子館展陳中的應用主要發揮了以下幾方面的價值。
3.1 豐富內容呈現形式
博物館是展陳文物典籍的場所,也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⑤。而博物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除了實實在在的文物典籍外,還有那些耳熟能詳、感人至深的文化習俗、經典故事。相較于文物典籍可以通過直接展陳呈現而言,那些文化習俗、經典故事在呈現形式上面臨較大的挑戰。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恰恰為突破這些挑戰提供了支持。例如,通過表1可以看出,孟子館展陳的是與孟子相關的大量歷史、文化、思想內容,這些內容貫穿了孟子生活年代至今約2300年。在通過主題場館展陳這種跨越時間長且展陳依據多為史料或學術研究資料為主的內容時,如何豐富展陳的形式,使原本通過靜態的文字、圖片、書籍及口耳相傳的典故真正在場館內活躍起來,是需要重點解決的技術問題。孟子館的展陳實踐表明,多媒體技術在呈現非實物的傳統文化內容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多媒體技術豐富了史料內容的呈現方式,使得以語言、故事、文字零散存在的傳統文化內容轉化為豐富多彩的圖文、音視頻等多媒體素材,集中在場館的某一篇章或單元中展示和傳播,使原本不太可能在博物館中展陳的內容“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出來,傳統文化內容真正“活”起來。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增強了文化內容的多維呈現,借助場景烘托了文化主題和思想。例如,在“文明曙光”“鄒魯圣地”等單元內容展陳中,除了有場景模型外,還有基于多媒體投影的文字介紹和幻影成像的圖片、視頻滾動播放,使這些原本距離我們較遠的歷史文化內容近距離地呈現了出來,實現了內容的多維呈現。這種特定內容的多維呈現,使觀眾可以從不同方面了解傳統文化主題內容,從而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認同。
3.2 增強內容的觀賞性
博物館展陳是在一定空間內,以學術研究資料和文物標本為基礎,以展示空間、設備和技術為平臺,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進行組合,實現面向大眾進行知識、信息和文化傳播,具有高度綜合性、專業性和前瞻性的工作⑥。據此可以看出,博物館展陳除了尊重歷史、文化外,還要注重藝術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走進來的觀眾能夠自然而然、全身心地沉浸到場館中,了解知識、傳承文化。而從觀眾角度看,由于古今存在的明顯時空差異,對傳統文化往往會有一種陌生感和距離感。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原本屬于傳統歷史時期的人、事、物近距離、立體化、動態性地呈現出來,為觀眾創造一種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這種可觀賞甚至可觸摸的內容無疑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也激發了他們的探究、學習欲望。
在孟子館展陳中,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實現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樣化內容的融合,真正打造了主題統一、視聽體驗佳的文化傳播陣地,為觀眾多角度、直觀性地欣賞展陳內容、感悟孟子及其相關文化內容提供了支持。例如,在圖4中,幻影成像的畫面與沙盤模型的結合,使現場觀眾能夠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地感受孟子生活時代的情況,進而豐富對歷史內容的認識。
3.3 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
好的博物館展陳,會給觀眾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打造這種沉浸式體驗場景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多媒體技術彌補了展陳內容之間的空隙和缺失,使畫面更加完整⑦。例如,在圖3中,在墻面上呈現出的幻影成像內容,配合了沙盤模型的場景,使地面的沙盤和墻體上的畫面內容結合起來,形成了更為真實的畫面,增加了畫面的豐富度,使觀眾能夠近距離感受具體的場景。另一方面,多媒體技術增加了體驗的主動性。基于多媒體技術的展陳為觀眾提供了查詢、定位的功能支持,借助多媒體查詢系統可以快速定位到相應的內容模塊中。同時,多媒體查詢系統對展陳內容的管理是按照統一的主題實現的,觀眾可以通過查詢系統界面完整地掌握展陳內容及某一模塊內容在整個展陳內容體系中的地位,從而打造整體性的感受和局部性的體驗。
3.4 提供人機協同的文化講解
傳統文化主題場館展陳的目的是讓觀眾以舒適的心態和自由的狀態“沐浴”文化,接受優秀文化內容的熏陶。但是,由于傳統文化的抽象性和距離感,觀眾很難憑借自己的思想、知識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整地感受到展陳內容的精髓。針對這種情況,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提供了一種人機協同的文化講解方式,既可以避免單純由講解員口述所造成的枯燥乏味感,又可以打造視聽的良好體現。在人機協同講解中,講解員會按照事先準備好的講解詞,為觀眾逐一講解傳統文化的主題和精髓的內容,同時,借助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多點觸控等數字技術制作的畫面的動態切換與播放,可以使觀眾邊走、邊聽、邊看,從多方面接收關于傳統文化內容的信息,深化對文化的認識。并且,人機協同的文化講解并不是講解員簡單地將解說詞或投影上的文字內容講述出來,而是在講述的同時,有相應的畫面輔助,達到聲音與畫面的良好搭配,形成最佳的講解效果。
4 結語
孟子館,是鄒城博物館重點打造的傳統文化主題場館。該場館在展陳方面最為突出的實踐就是將多媒體技術融入了主題內容的展陳活動中,通過多媒體投影、幻影成像、多媒體查詢系統等具體的應用,豐富了展陳內容的呈現形式,增強了展陳內容的觀賞性,打造了沉浸式的體驗場景,提供了人機協同的文化講解,使觀眾能夠更直接、深刻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意義,進而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注釋
①張豫豫.關于擬制陳列展覽場館展陳細目的幾點心得[J].文化產業,2020(14):109-110.
②張騰.博物館展覽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機融合探索:以滄州博物館為例[J].文化產業,2022(36):108-110.
③游越.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展覽中的運用及思考[J].南方論刊,2021(10):84-86.
④孫立.三維數字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探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6):114-115.
⑤祖秋陽,王昱蒙,王振南.博物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研究: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2(2):79-82,86.
⑥單霽翔.淺談博物館陳列展覽[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⑦田岸婷.幻影成像在博物館陳列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4,27(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