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映月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將國際理解融入英語閱讀教學顯得非常必要。國際理解視角下的小學英語教學講求尊重、理解文化間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提升英語核心素養。本文將深入闡述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以及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文化意識,提升英語綜合技能。
一、貼合學科特點,提高國際交流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溝通與交流。因此,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溝通意識,如何讓他們更好地挖掘閱讀的內涵,提升語用能力,成為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國際理解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理念,旨在讓學生正確認識、對待不同國家的文化。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設計多元的討論話題,運用真實且生動的場景,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文化內容,并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分析、體會不同國家的文化異同,開闊文化視野,培養文化自信。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Happy New Year!”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首先提問:What New Years customs are listed in the textbook? 根據這一問題,學生們一邊瀏覽對話內容,一邊努力找出答案。隨后,教師繼續提問:Besides the content in the textbook, what other customs do you know about the New Year? 接下來,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共同總結西方國家的新年習俗。從國際理解視域來看,只介紹一方面,并不能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因此,教師引導他們對比春節與圣誕節、春節與西方新年的習俗差異。“如果你要向身邊的外國朋友介紹春節,你會如何介紹?”結合這一問題,學生們調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積累,細致地厘清英語表達的框架以及內容。
教師除了要向學生們介紹英語課程的具體內容,還要讓他們意識到每個國家的文化都與其人文要素密切相關,我們更要樹立民族自信,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挖掘文化要素,傳承傳統文化
國際理解教育是以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為輻射點,在繼承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弘揚、傳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并接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識。教師要致力于挖掘教材中原有的傳統文化要素,讓學生逐漸感悟國家的地理、歷史以及習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書本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出發,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起來,取其精華豐盈學生的心靈。面對豐富的教學內容,學生既了解、分析、掌握了書本中的閱讀文本,體會到其中的傳統文化要素,又跟隨老師的腳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以譯林小學英語Chinese festivals為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主要是圍繞中國傳統節日這一情境展開。因此,在預學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的習俗,并嘗試著用英文表述出來。在課程講解階段,學生一邊閱讀文本內容,一邊從衣、食、住、行等層面進行習俗的分析。“Do you still wear the colorful rope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結合教材內容以及社會現象,教師提出上述問題。經過學情了解,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了解不足。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擬定了一個學習任務:How to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考慮到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教師鼓勵他們課后查閱資料或是請教長輩,然后總結出如何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課本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感受我們偉大祖國的深厚文化底蘊,樹立文化自信。當然,文化的滲透是一個系統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內容的同時,還要讓他們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
三、關注可持續發展,促進和諧共生
國際理解教育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除了人與人,文化與文化,還包含人與自然間的關系。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色生活、低碳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與動植物都是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盡可能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熱愛環境,保護生態多樣性。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Keep our city clean”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Wha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city? 隨后,學生相繼分享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城市變得更繁榮了,也有的學生認為,城市變得更干凈了。接下來,教師緊扣教材內容,向學生展示一則有關城市環境保護的紀錄片。通過視頻內容,學生們意識到保護城市環境的重要性。在講解Story time時,教師緊緊圍繞“城市污染”以及“保護措施”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目前的城市中存在哪些污染?我們該如何保護城市環境?城市環境出現了哪些變化?”根據文章內容,學生們會從教材內容出發,結合實際生活尋找問題答案。
無論是瀕危動物保護、資源的循環利用,還是城市環境保護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國際理解視域下,教師不僅要講好教材中的內容,還要從互聯網中搜集豐富的信息與資源,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的巧妙融入,讓學生逐漸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四、設計多元活動,提高綜合能力
基于國際理解理念的閱讀教學,其最終的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國際理解力。然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如何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國際理解,將專業知識點內化,并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產生學習需求,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An interesting country”為例,通過閱讀內容的學習,學生不僅要體會文本的含義,還要從中了解、掌握一般將來時的用法。針對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擬定了一個主題為“travel plan”的學習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如下的問題:Which country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most? Why? 隨后,各學習小組選擇一個國家進行分析。通過中期的巡視,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的討論停留在景點分享上。因此,教師鼓勵他們從經濟、人文、社會等層面展開討論。經過一系列的引導,學生不僅能了解該國家的特點,還能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在國際理解理念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構建多元的問題情境,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讓他們能夠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還可以設計生動、有趣的學習任務,通過學習項目與實際生活的結合,讓他們了解文化、包容不同的文化,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總之,國際理解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中不僅包含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地區與地區間的文化差異,還包含國際組織以及全球問題。國際理解素養作為人文素養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體現,其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跨文化意識,形成文化自信,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