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產業是經濟之本,生產力是產業之魂。生產力是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
當依靠資源要素等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動能日漸式微之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時刻,如何才能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持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鍛造新質生產力無疑是解決創新發展動能的關鍵一招。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詞匯。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形式,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創新和實踐,是科技創新交叉融合突破所產生的根本性成果。202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即新的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是新的生產力種類和結構,相比于傳統生產力,其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續。其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新”在“新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之一是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注重科技創新,特別是發展原創性、顛覆性的新技術。“原創性”和“顛覆性”凸顯了對技術創新的高要求,即重視原始創新,超越傳統模仿式、漸進式的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新質生產力落腳點是“新產業”。產業發展是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承載和表現,是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路徑。我們要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轉化,將其落實到具體的產業和產業鏈中,這不僅需要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提高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也要對新興產業進行培育發展,對未來產業進行布局建設。
新質生產力回答了如何創新發展的時代之問,體現了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的時代選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才能抒寫出時代答案。
百舸爭流搶機遇,千帆競技抓落實。上海是創新之城、產業的熱土,從推動“2+2”(兩融合、兩轉型),著力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地位、壯大“3+6”(3即三大先導產業;6即六大重點產業),著力打造新興產業創新高地、培育“4+5”(4即四大新賽道產業;5即五大未來產業方向),著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高地等三個方面持續提升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發展水平。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新發展理念,上海正努力鍛造新質生產力,為早日成為全球科創中心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