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霞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了當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育人目標,更加關注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并未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有足夠的重視,難以滿足新課標下的育人要求。鑒于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優化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成為一線教師關注的重點。文章分析了新課標下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要求,提出了針對性的原則和策略,旨在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信息素養;課堂教學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作為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該學科的育人方向為: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增強信息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提升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價值觀和責任感等內容。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始終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層面,弱化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鑒于此,教師作為新課程標準的踐行者以及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只有及時更新育人理念,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在日常教學中有效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1? ?新課標視域下高中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要求分析
新課標作為課堂教學的綱領性文件,立足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了解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并可以應用簡單的工具。在信息化背景下,每位學生都要對信息技術有基本的了解,包括計算機硬件結構、計算機軟件和計算機網絡等;同時,學生還要能使用簡單的操作工具,包括Excel和Word等,能夠運用搜索引擎獲得學習資源等;學生應具備一定的信息意識,強調的是學生對信息的捕捉、認識和判斷情況等,集中體現在學生對信息的掌握情況、吸收能力和敏感度。在新課標視域下,學生應具備相關的信息意識,能夠對相關的信息進行探究、判斷,進而運用信息技術展開學習。此外,學生還應掌握利用網絡查詢和檢索的技能,形成一定的信息接受能力。在新課標視域下,還應關注學生的信息品德。這主要是因為信息技能雖然有助于學生收獲知識、拓寬視野、提升能力,但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信息品德,就會適得其反。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時,要兼顧學生的信息品德,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2?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原則
基于新課標下的信息技術課程育人方向,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以不斷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效果。
原則一:趣味性。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驅動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時,要遵循這一原則,精準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科學制定課堂教學方案。如果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就很難集中精力,導致難以完成高效的課堂學習,也就無法促進信息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原則二:實踐性。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極具實踐性,需要將其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并充分發揮該課程的價值。鑒于此,教師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時,不僅要對大量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整合,而且要關注信息技術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引領學生在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提升信息素養。例如,基于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引領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信息進行合理的分析和分類;引領學生從零散的信息中搜集、整理有價值的內容,并對其進行分析和整合,從而在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促進信息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原則三:探究性。就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來說,涵蓋的內容相對較多。鑒于此,教師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時,要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應聚焦于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引領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并在探究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學習技能、信息意識等,從而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3?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策略
3.1轉變觀念,強化學生的信息意識
一直以來,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信息技術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鑒于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時,要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增加知識儲備,提升專業技能,以更好地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學要求。首先,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對新課程標準進行深層次解讀,明確現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育人方向,并將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納入課程教學目標中,以確保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綜合性發展。其次,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觀。以往,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基本上按照教材上的內容刻板地進行灌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難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而且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面對新課標的要求,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結合學生的需求,靈活開展課堂教學。最后,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方案、開展課堂教學。面對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應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科學地設計教學方案,并對其進行分層,使班級內部所有學生均可在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中獲得不同層次的提升與發展。
3.2豐富教學方法,提升信息素養
一直以來,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一直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態,致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理論知識的淺層階段,難以從中獲得信息素養的提升與發展。面對這一現狀,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積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結合課堂教學需求,構建多元化的信息技術課堂,使學生從中獲得成長與發展。
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就高中信息技術這一學科來說,由于其涉及的內容相對比較多,且知識難度有所提升,致使學生在學習中較為被動。鑒于此,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基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借助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其次,設置項目,引領學生展開探究。面對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堅持“學主教從、以學定教和先學后教”的理念,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項目思考與探究的過程中能夠高效達成知識、思維和能力等多重目標,并實現信息素養的提升與發展。具體來說,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聚焦于課堂教學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設計探究項目。
最后,增加課外實踐,強化信息素養培養。新課標視域下,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立足于該學科的育人價值,聚焦于信息素養這一目標,對理論知識教學進行拓展和延伸,使學生在課外實踐中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實現信息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3.3融入德育,強化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新課標視域下,明確了高中信息技術的育人方向:立德樹人,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鑒于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聚焦于“立德樹人”這一育人目標,立足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性、實踐性和時代性特點,深層次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并將其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一方面,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元素,以此設置教學目標,明確新時代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方向;另一方面,聚焦于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德育目標,教師還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案例分析、互動教學和開展辯論會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多樣化的課堂中增強信息安全意識和信息鑒別能力,明確哪些信息是有價值的、哪些信息是無用的,以逐漸提升信息素養,同時更好地滿足現階段的課堂教學需求。
3.4積極推進課堂教學反饋和評價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反饋和教學評價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課堂教學持續完善和優化的重要力量。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通過精準地反饋,能夠促使教師精準了解學生的信息素養情況、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便于更好地開展信息技術教學。鑒于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聚焦于新課標要求,指向學生的信息素養,構建一套全新的教學評價體系。一方面,教師應堅持“教—學—評”一致性的原則,使既定的教學目標設置與評價標準相契合,使學生在全面、科學的教學評價中獲得綜合性發展;另一方面,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教師在優化教學評價時還應堅持評價多元化的原則,尊重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結合所設置的評價標準展開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并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從而實現綜合性發展。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聚焦于學生的信息素養制定課堂教學新方案,已經成為一線教師研究的重點。鑒于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以及新課程標準的踐行者,應聚焦于新課標視域下的育人目標,遵循趣味性、實踐性和探究性的原則,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并靈活開展課堂教學,深挖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并積極滲透其中,構建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以不斷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在高質量的學習中獲得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銀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探析[J].中國新通信,2023,25(19):132-134.
[2]湯健.基于信息素養培養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J].中外交流,2021,28(10):1398.
[3]蘇琦惠.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策略[J].廣西教育(中等教育),2021(4):64-65.
[4]郭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J].中外交流,2021,28(1):212.
[5]陳玉梅.關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中),202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