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靜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現代信息技術也進入了中小學課堂,且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較多助力。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學科教學中被廣大教師所應用,它不僅能使教學環節更加緊湊,而且能使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情,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幫助。文章以初中語文學科為例,首先闡釋了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和特點,然后結合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指出了實施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智慧課堂的有效策略,希望對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有所啟發。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必要性;構建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教學要關注互聯網時代語文生活的新變化,積極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同時,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師要重視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與功能。眾所周知,在社會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互聯網+教育”正在成為新時代教育的新潮流。如何有效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師要思考的新課題,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則成為部分語文教師探索的目標。
1?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概述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興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充分應用了互聯網、人工智能和人機互動等先進技術,智慧性地安排課前、課中和課后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等相關的活動,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更加精準,也使學生的學習更具個性化和實效性,既面向了全體學生,也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課堂教學更加富有“智慧”。
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下,現代信息化平臺把課前學習、課中引導和課后鞏固三個環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教師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同時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契合了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發展要求。
2?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
2.1有利于落實新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實施的基礎性、綱領性文件,它是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語文新課標中已經明確強調了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并建議教師應為拓展學生學習空間、整合學習內容、促進師生互動、支持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也強調了教師要善于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及時分析和診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表現,并在此基礎上給予學生準確的反饋和個性化指導,積極探索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完全契合了新課標的要求,有利于落實新課標精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2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應居于主體地位,這就需要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動起來,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應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課上探究和課后指導等環節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并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生本教育理念。
2.3有利于解決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
問題導向是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路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當前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于教學過程要求更高,需要語文教師轉變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改變死記硬背的語文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探究式、體驗式和實踐性的學習中全面提升語文能力。應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做”的時間會更多,這無疑有利于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會使初中語文教學更具有生命力。
2.4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教學的主導者,這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開展中發揮主導作用,更需要教師在導學和助學上發揮作用,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在教學行為上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智慧課堂能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利用信息化平臺,可以在課前進行學情分析和學生預習效果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教學的側重點;在課堂上的實時測評中能及時根據測評結果進行教學診斷,進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難點;課后利用互聯網平臺給學生推送相關學習資源,以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這樣就能夠把教師主導者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有效落實新課標的要求。
3? ?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策略
3.1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初中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這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語文教師的關注點放在了學科教學研究上,對于信息技能的提升則關注不夠,這會影響教師對智慧課堂的應用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廣大初中語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從國家層面來說,也特別重視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國家幾乎每年都定期在線上開展對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的相關培訓。如信息技術2.0培訓活動,以及學校智慧教室、智慧課堂應用的相關活動。對語文教師來說,要意識到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重要性。首先,要自我革新教學觀念,樹立信息化教學意識,力爭把傳統教學的優勢與信息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其次,教師要豐富自我學習和提升的渠道,積極參與信息化實踐,如積極主動地參加信息化教學的交流會和研討會等,以開闊自己的視野。教師還要積極主動地參加實踐活動,如課件制作和微課制作等活動,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最后,學校要把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學科教研工作中,利用教研組的集體力量助力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
3.2課前精心準備,指導學生有效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是課前準備工作要充分,在開展智慧課堂教學時也是如此,需要語文教師在課前做好全面的準備工作,它主要包括教師自身的準備和學生的準備。
在教師準備方面,既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做好常規的備課工作,也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來全面分析學生的學情。在備課方面,語文教師要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深入研讀教材,同時應用互聯網平臺查找教學資源,但要避免機械地照搬照抄。在對學情的分析上,教師要利用已經儲備的學生學習成績等相關數據,分析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和層次差異性等,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力爭實現教與學的統一。
在學生的準備方面,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課堂上將要開展的教學活動向學生推送相應的教學資源。在指導學生的預習方面,教師要給學生提出預習要求,也可以通過給學生推送導學案的方法來指導學生高效預習,并統計學生的預習情況,尤其是要關注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給學生推送的輔助預習資源要多樣化,如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作者其他相關的作品,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從而拓展對預習內容的理解深度。
3.3課中環環相扣,提高教學實效性
課堂是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影響教師教學效果最主要的環節。為了切實發揮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環節著手推進。
3.3.1利用信息技術導入,迅速吸引學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環節是一節課的開始,也是學生能否迅速融入課堂教學的關鍵。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多樣性和直觀化的特點來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力爭迅速吸引學生。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音樂、圖片、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形式來吸引學生,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3.2利用問題導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可以設置能夠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工具給學生呈現基礎知識,再引導學生嘗試以空間變化為順序厘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然后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教師在收集學生問題答案的同時要及時進行導學和點評。
3.3.3及時檢測,查漏補缺
為了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給學生推送檢測試題,并在收集答案的基礎上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短板,然后有針對性地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最后進行總結提升,和學生一起整理本節課的思維導圖,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3.4課后作業鞏固,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指導
作業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結合學生需求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布置要減量提質,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將智慧課堂教學法延伸到課后作業環節。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答疑的形式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在做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學生的問題推送相關的輔助性學習資料。針對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需求,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推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微課資源,使學生在課下學習中也有“抓手”,進而把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這也適應了信息時代教育的新要求。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和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應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輔助語文教學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它也給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動能,應用智慧課堂這一教學模式,能助力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的學習,提高其學習效率,從而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果,這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因此,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大膽嘗試,力爭打造高質量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鄭智芬.“互聯網 + 教育”環境下初中語文智慧課堂構建初探[J].文學少年, 2020(5):213.
[2]向懷遠.智慧飛揚,展現活力:淺析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9(3):79.
[3]金燕.初中語文“智慧課堂”建構策略研究[J].讀天下:綜合,2019(24):83.
[4]周虹.初中語文智慧課堂的構建:以杭州二中白馬湖學校為例[J].中國教師, 2019(7):99-102.
[5]陳圣方.構建智慧課堂,展現美術魅力:淺析初中美術智慧課堂的構建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