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晨暉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閱讀教學的地位日益凸顯。批注式閱讀作為一種傳統的學習方法,逐漸受到教育者的關注。批注式閱讀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而且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文學鑒賞能力提升。通過批注,學生能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與作者實現心靈的對話,從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思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文章探討了批注式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以期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提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批注式閱讀;教學實踐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學科的人文特性和工具價值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傳統的閱讀教學通常注重理解文本內容,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閱讀和思考。批注式閱讀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中,通過批注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這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造思維。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教學資源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批注式閱讀與數字教學資源相結合,能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1? ?批注式閱讀教學概述
批注式閱讀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旨在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這種教學方式強調讓學生在閱讀中主動思考、質疑和記錄感悟,進而通過批注、點評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培養其獨立思維和審美意識。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表達觀點,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批注式閱讀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成為主動探究和思考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應幫助學生掌握批注的方法和技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到快樂。還應及時反饋學生的批注成果,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2? ?語文教學中批注式閱讀教學實踐的重要性
2.1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批注式閱讀教學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和表達質疑,通過注釋、標注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感悟,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進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從而拓展閱讀理解的廣度和深度。
2.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批注式閱讀教學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閱讀和思考,以此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學習。另外,實施批注式閱讀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3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文學作品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批注式閱讀教學能幫助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情感和藝術手法。因此,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批注和點評的方式,能更細致地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內涵,進而提升文學鑒賞能力。發揮批注式閱讀的優勢,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從而提升審美素養。
2.4有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批注式閱讀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學生在閱讀中可以隨時記錄自己的感悟,并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分享,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能讓學生在互動中拓展思路、取長補短。通過批注式閱讀教學,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密切,學習氛圍更融洽。
3? ?語文教學中批注式閱讀教學實踐的對策
3.1以問題為導向組織批注式閱讀
3.1.1課前預習:設置引導問題
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應精心設計引導問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文本之間的聯系,這些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啟發價值,且富有層次性,旨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走進文本尋找答案。
3.1.2課堂互動:生成探究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互動環節,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討論,提出更多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3.1.3課后反思:鼓勵自主提問
課后反思是批注式閱讀的延伸,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該階段自主提出問題,并對文本予以解讀。學生可以就文本的主題、語言特點和寫作技巧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查閱資料和獨立思考的方式尋找答案。這種自主提問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理解能力。
3.2激發學生的批注式閱讀興趣
一要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培養學生的批注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表達質疑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愿意深入文本,并參與探索閱讀。要讓學生了解批注式閱讀的意義,幫助他們養成邊讀邊思、邊思邊注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置“閱讀角”,陳列各種經典書籍,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并隨時在書上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漸培養學生的批注習慣。
二要教授正確的批注方法,提升學生的批注能力。批注式閱讀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批判思維,所以教師需要教授學生正確的批注方法,如符號批注和文字批注,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靈活運用,并教會學生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以及品味文章的語言。例如,教師在教授古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出現的生字和詞進行注釋,對文中的佳句進行賞析。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批注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3.3促進讀寫合一,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首先,深入挖掘文本內涵,引導學生參與批注式閱讀。在批注式閱讀中,學生需要在文本中標注自己的理解。為了使學生理解文本內涵,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然后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將自己的理解與文本內容相結合,并完成批注。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深入理解文本內涵,提升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其次,通過寫作練習實現批注式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通過批注式閱讀,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寫作練習中,學生也可以通過文字表達情感。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在批注式閱讀中標注的內容整理成一篇作文,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而且能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最后,運用多元化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創新批注。對于批注式閱讀來說,學生的標注內容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對文本的感悟,有的可能是對文本的探究。教師要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創新批注。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批注內容、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予以評價,對于特別有創意的批注,教師可以給予表揚;對于不成熟的批注,教師可以給予指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和交流批注內容,以促進他們彼此學習。運用多元化評價方式能調動學生的創造意識和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3.4適當指導學生歸納和概括
第一,激活學生的前置知識,為歸納概括做鋪墊。在批注式閱讀教學前,喚醒學生的前置知識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或者預習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與文本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個人經驗或者先前學習的內容,這樣做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而且能為學生提供歸納和概括的起點。以前置知識為基礎,學生能深度理解文本,并在批注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連接和遷移。
第二,通過示范和引導,教授歸納概括的方法。在批注式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發揮示范作用,通過具體的文本示例展示如何歸納和概括。教師可以選取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本,逐句或者逐段地批注示范,展示如何捕捉關鍵信息、提煉主題和連接邏輯。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歸納概括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如尋找中心句、總結段落大意和識別作者觀點等,通過示范和實踐,使學生逐漸掌握歸納概括的方法,并運用到批注閱讀中。
第三,創設合作與分享的平臺,促進交流與提升。批注式閱讀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提升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教師可以創設合作與分享的平臺,讓學生在小組內或者全班范圍內分享批注成果,并接受同伴的反饋。通過合作與分享,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團隊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學生可以發現自己歸納概括的不足,并從他人的批注中獲得新的啟示。
3.5引導學生掌握批注式閱讀技巧
第一,激發學生對批注式閱讀的興趣。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批注式閱讀的樂趣和價值。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經典的批注案例。
第二,教授學生批注式閱讀的方法。教師應向學生詳細介紹批注式閱讀方法,包括如何整體感知、如何分析細節和如何質疑探究。教授方法時,教師應注重講解實例,讓學生通過案例理解批注式閱讀的技巧,還應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批注方式,從而使他們熟練掌握批注技巧。
第三,督促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批注式閱讀技巧。實踐是掌握批注式閱讀技巧的關鍵,教師應督促學生在閱讀中積極運用所學的批注方法。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閱讀任務,要求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并在課堂上分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讓他們在閱讀中提升批注能力。
第四,批注式閱讀強調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解讀。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文本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這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運用批注式閱讀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而且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由此可見,教師應重視批注式閱讀教學的運用,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學習體驗。教師還應反思和總結教學實踐經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閱讀能力和理解水平不盡相同,所以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會存在差異。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引導和幫助;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應鼓勵他們提出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通過批注式閱讀,讓每位學生在學習中取得成長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鄒鳳英.批注式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3(10):82-84.
[2]黃信鳳.批注式閱讀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23,16(23):34-36.
[3]劉妍.批注式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方略[J].學周刊,2023(23):142-144.
[4]譚紹掛.批注式閱讀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22(31):3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