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海洋經濟發展對于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以及推動科技創新與轉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專業的海洋人才則是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對提高海洋產業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及市場競爭力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連云港高職院校高度重視海洋人才培養,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現狀,探討了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下連云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人才培養策略,旨在充分發展海洋經濟,推動建設海洋強國。
近年來,連云港海洋經濟呈現穩定增長態勢,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以上。2022年,連云港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 042.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6%。連云港的海洋經濟基礎正在逐步夯實。
(一)優勢分析
1.區位優勢
作為亞歐大陸橋出海口,連云港是國家規劃建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海陸交匯點,也是加強中日韓經濟貿易往來和銜接東北亞、中西亞的重要紐帶,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2.交通優勢
連云港躋身首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已基本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公路、鐵路、航空、內河相銜接的立體交通體系。便利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為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港口優勢
連云港形成了由連云港主港區、徐圩港區、灌河港區和贛榆港區共同組成的“一體兩翼”港口群。其中,連云港主港區和徐圩港區的航道均達到30萬噸級深水航道等級。2022年年末,連云港港口貨物吞吐量成功突破3億噸、集裝箱超過550萬標箱。連云港港口的大型化、深水化和專業化發展為其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4.產業優勢
近年來,連云港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不斷涌現出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和海洋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連云港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海洋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形成了新的發展格局。
5.資源優勢
連云港現有海域為7 516 km2,海岸線全長為195.88 km,擁有包括連島、秦山島、平島等20個海島及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連云港海洋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價值,為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劣勢分析
1.經濟發展水平不足
2022年,連云港地區生產總值為4 005億元,增長率為2.4%,人均生產總值為8.7萬元,整體水平與國內其他發達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2.產業層次偏低
2022年,連云港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6:45.3:44.1,其第三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占比較大,說明連云港已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然而,從總體來看,連云港的產業層次仍然偏低,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港口吞吐量不足
2022年,連云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56.8萬標箱,但與國內其他發達城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同時,由于連云港缺乏現代化產業的支撐,因此“港產城”難以形成良性互動與有機融合。
4.資金不足
當前,連云港的總體資金積累不足,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不夠,導致經濟發展缺乏活力,進而影響連云港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5.城市化水平偏低
2022年年末,連云港的城鎮化率僅為63.08%,低于我國平均水平65.22%,導致其缺乏產業集聚的載體。
(三)機會分析
1.政策機遇
在“一帶一路”國家發展倡議、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建議、沿海發展戰略等政策的支持下,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如成功躋身首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連云港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中哈物流基地與上合組織出海口建立等,這些政策推動了連云港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科技創新
近年來,連云港海洋經濟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同時,海洋領域技術創新中心、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及科研創新中心和平臺的建設,為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3.外貿發展
2022年,連云港外貿進出口總產值達到1 075.7億元,同比增長14.8%。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連云港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和資源,為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也為后續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威脅分析
1.人才的虹吸效應
由于上海、蘇南地區經濟圈在公共服務、環境資源、教育、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地處蘇北地區的連云港人力資源形成了強大的虹吸效應,導致連云港人才流失嚴重,整體人力資源水平較低,進而影響了其海洋經濟發展。
2.其他沿海省市的競爭

目前,連云港海洋經濟發展面臨著周邊沿海省市及地區的競爭。與其他沿海省市及地區相比,連云港在市場成熟度、對外開放程度、人才資源儲備、資金技術水平等方面仍處于劣勢,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
3.國際經濟形勢與市場變化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給連云港海洋經濟相關產業(如漁業、運輸業和旅游業等)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同時,國際貿易環境的日益復雜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固有矛盾更加突出,連云港在國際海洋經濟貿易中面臨更多的阻礙。
(一)涉海專業設置與海洋經濟發展情況不符
首先,涉海專業設置滯后于海洋經濟發展。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設置涉海專業時,仍然偏重于漁業、海運等傳統的海洋產業,而忽視海洋工程、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開發等新興海洋產業。這導致高職院校的海洋人才培養無法滿足海洋經濟發展實際需求。
其次,涉海專業設置缺乏針對性。部分高職院校在設置涉海專業時,往往過于追求全面性和綜合性,導致專業設置過于寬泛,學生無法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深入掌握某個具體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從而難以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海洋人才。
最后,涉海專業設置與區域海洋經濟特色不匹配。不同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優勢,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在設置涉海專業時,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的海洋經濟特色,導致培養的海洋人才無法滿足當地海洋產業的發展需求。這不僅會浪費人才資源,還會影響海洋經濟的發展。
(二)海洋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單一
首先,缺乏多元化的海洋人才培養路徑。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海洋人才培養上仍采用傳統的“理論教學+實習實訓”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但是難以滿足不同海洋產業對人才的差異化需求,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次,忽視“產學研”一體化育人機制建設。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陣地,應與企業、科研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構建“產學研”一體化育人機制。然而,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海洋人才培養過程中未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的溝通及合作,導致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與市場需求不符,海洋人才培養質量也無法得到提高。
最后,缺乏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現階段,部分高職院校在海洋人才培養過程中過于注重本土化和區域化教學,而忽視國際化元素的融入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面對國際化背景下的海洋經濟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
(三)涉海專業教學資源有限
一方面,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高職院校教育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這要求院校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涉海專業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導致教學內容與海洋產業需求脫節。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資源匱乏。海洋經濟領域對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實踐教學在海洋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實踐教學資源不足,實驗室、實訓基地等相關實踐教學設施不完善,難以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
(四)社會服務能力較弱
首先,社會服務內容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部分高職院校過于注重提供傳統服務,而忽視海洋新能源、海洋環保等新興海洋產業的需求,導致其提供的社會服務難以滿足海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其次,社會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高職院校在海洋經濟領域的社會服務水平較低,缺乏高水平的技術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因此難以為企業提供深層次的技術支持和創新服務。
最后,校企合作深度不夠。部分高職院校與海洋企業的合作深度不夠,沒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導致高職院校難以深入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無法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一)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
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密切關注海洋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涉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例如,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市場調研或與相關企業進行深度溝通,明確海洋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從而調整自身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滿足海洋經濟發展需求。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加大對涉海專業的投入,完善相關專業設施,并提高院校教師的專業素質。例如,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引進高水平教師、建設實驗室和實訓基地、開發優質課程和教材,不斷提高涉海專業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建立校企合作機制
首先,高職院校應積極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構建“產學研”一體化育人機制。通過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可與相關企業共同制訂海洋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涉海專業課程等,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其次,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共同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雙方可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設立校企合作委員會等方式,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確保合作的順利進行。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及時了解企業的需求和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合作內容。
最后,高職院校應建立科學的校企合作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通過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和方法,高職院校可以有效評估校企合作的效果,對表現優秀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獎勵,從而激發雙方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共同建設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接觸到實際的工作場景,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將最新的海洋經濟知識引入課堂,并邀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寫,以確保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需求相匹配。
(四)提高師資隊伍教科研水平
要想提高海洋人才的培養質量,高職院校必須提高師資隊伍的教科研水平,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定期舉辦海洋經濟領域的學術講座和主題研討會,為院校教師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鼓勵院校教師參加專業培訓、行業研討會和實地調研,深入研究海洋經濟領域的前沿動態和實際需求;鼓勵院校教師積極參加與海洋經濟相關的企業項目實踐活動,深入了解海洋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提升實踐能力,積累行業經驗;積極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師資隊伍,鼓勵院校教師積極參加與海洋經濟發展相關的技術研發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連云港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推進滿足海洋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加強教學資源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教科研水平等方式,提高海洋人才的培養質量,從而為我國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基金課題: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一般項目(教改)“高職財經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地方海洋經濟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XYB202218)。
(作者單位: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