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堂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清水鎮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0)
表面上看,“雙減”是為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提出的意見,實際上,“雙減”是大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的現實需求。在“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還要大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研讀“雙減”精神與要求,在其指導下重構教學策略,進而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雙減”是《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簡稱,以“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核心思想。故而在“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貫徹“減負”思想,充分認識到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重要性,從傳統的作業設計和實施模式中解放出來。
“雙減”強調:“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課堂是學生在校內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是直接決定學生能否在校內學足學好的關鍵因素。這說明,“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還應全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讓學生在課堂全面調動主觀能動性,實現系統、高效、深度的學習。
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謀劃準確周到后才能行動,知道目的地后才能有所收獲,任何事的成功都離不開充足的提前準備。“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想要使課堂高效,必須先穩步進入課堂,而穩步進入課堂,要求師生均對課堂教學做好準備[1]。教師應與學生聯動,一方面完善備課,另一方面督促學生自主預習,以此實現對課堂教學的雙重準備,穩步進入課堂,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扎實基礎。
展開來說,教師在備課時至少應圍繞教材、學情、目標三個方面展開。教材方面,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信息,避免忽略每個細節,精準區分重點與難點。學情方面,教師應回顧前期教學活動,評估學生學情,盡量準確地把握每一名學生的特點,確認其能力水平與“最近發展區”。目標方面,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尊重學情,分層設計核心素養目標,對不同學生提出差異化要求。這樣落實高效備課之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自然能針對性地展開教學,促成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從學生角度來說,預習至少應完成閱讀教材、提出問題兩項任務。閱讀教材時,學生應積極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訓練思維,力求在深層次上理解教材內容,發現和總結問題。提出問題時,學生應注意內容價值與語言邏輯性,杜絕過于簡單的問題和贅述,從而避免在課堂反饋問題時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基于學生的提前預習,課堂教學基本可集中在學生的問題上,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實現時間的高效利用,提高教學質量。
穩步進入課堂只是在“雙減”背景下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第一步。想要真正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還應該在實際教學中多元施策,不斷提高課堂教學靈活性、創新性,使學生在別樣的課堂學習與實踐體驗中始終保持主動的學習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性[2]。
1.打破束縛,優化課堂導入。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經常采取開門見山的導入方式,由教師直接向學生說明本課學習內容和目標,使“課堂第一步”缺少趣味,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降低課堂教學質量。因此,“雙減”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首先可以在課堂中打破束縛,優化導入環節。在此期間,游戲、謎語、新聞、故事、音樂、視頻等,都是具有價值的材料。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新聞優化課堂導入,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和主題收集社會新聞,在穩步進入課堂后,以“新聞分享”取代傳統課堂導入模式。學生可以先了解新聞內容,再評價新聞事件,對其提出自己的想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走近本課主題,愈發提高課堂學習興趣。
2.整合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高效構建中,資源的有效整合也是必要條件,通過整合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不再拘泥于教材中,開闊學生視野,增加課堂教學案例,無一不有助于學生深化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而資源的整合路徑一為互聯網,二為現實生活。
互聯網具有資源共享性,在其所創造的開放空間中,人們幾乎可以搜索到任何想要了解或需要的信息,這為豐富“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基于本課主題,以互聯網為載體搜集拓展教學資源,然后整合互聯網資源與教材信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先閱讀和理解教材,再討論互聯網中的拓展教學資源,順理成章地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本課知識內涵,實現超越教材的高效學習。
生活是天然的知識寶庫,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在不同程度上隱含著道德與法治知識,有利于豐富“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觀察周圍的生活現象,也可以聚焦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整合教學資源,進而在課堂教學中巧妙拓展和補充教材信息。學生就此落實生活化學習,遷移生活經驗理解所學內容,加深對本課知識內涵的把握,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技術賦能,加強情境教學。隨著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信息技術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結合愈發深刻,這也使“信息化”成了“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以技術賦能“雙減”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的功能,加強課堂情境教學,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畏難情緒,提高課堂教學真實感,可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成高效課堂。所以,教師可以強化“信息化”教研,在教研組中合力探索多媒體、希沃白板等信息化教學工具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結合策略,設計新穎的、高效的信息化教學方案。比如,教師可以在“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展開微課教學,借助微課問題聚焦、主題突出、時間短的特點,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從而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效果,為課堂高效教學帶來保障。
4.翻轉課堂,轉換教學主體。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所以很難達到“高效”目標,“教師主導”不失為一個重要原因。簡單來說,在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經常是教師在“專業”視角下指導學生,直接將“學什么”“怎么做”告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制約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因而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能力等,不利于其深度學習,對高效教學形成阻礙,甚至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為此,“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要適當轉換角色,放棄“主導”,突出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3]。教師可以踐行“翻轉課堂”理念,鼓勵學生在課堂扮演“小老師”角色,向其他同學講解教材知識,分享心得感悟。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先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討論和解決問題,制定“教案”,再派出小組代表“講課”,提高學生“自主講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在此期間,教師也可以扮演“外援”角色,適當為學生小組討論、“自主講課”提供指導,把控課堂秩序,使學生及時糾正問題,補足短板。
5.模擬辯論,深入領會教材。無論在道德層面還是法治層面的學習,都要求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分析問題。因此在“雙減”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營造辯證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思辨環境,讓學生在辯證中深入領會教材內容,內化道德意識和法治思想。對此,教師可以立足課堂,組織模擬辯論活動。比如,“合理利用網絡”教學,教師可以在“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的背景下設計“網絡生活,利大于弊?”這一辯題。網絡生活中的利弊問題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雖然始終沒有定論,但每展開一次討論都能使人得到新的啟發。教師由此組織學生辯論,引導學生在不同角度上分析網絡生活,提出使用網絡的建議,既活躍課堂氛圍,又促進學生思考。進而,隨著辯論的持續深入,學生不斷領會合理利用網絡的真正內涵,深入領會教材,讓課堂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6.隨堂測驗,前置作業活動。“雙減”特別指出:“教師要指導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可見,“雙減”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合理規劃課堂教學,前置作業活動。隨堂測驗既有“作業”特征,又有“檢測”作用,因此得到廣泛關注。教師可以將基礎作業題轉化為隨堂測驗題,通過發布隨堂測驗任務指導學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及時檢測課堂教學成果,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本課教學內容設計由淺入深的基礎作業題,然后將其編排在“隨堂測試卷”中,將隨堂測試卷以電子版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對每道題都設計嚴格的答題時間。在此基礎上,學生每作答一道題,教師都可以進行倒計時,然后在倒計時結束后檢查學生做題結果,按照“雙減”要求,對錯題進行講解,加強作業完成指導,使學生在“隨堂測驗”這一特殊課堂作業形式下深化自主學習,也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到更高水平。
成功構建高效課堂、結束課堂教學后,教師應關注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杜絕“題海戰術”,通過“少而精”的作業幫助學生有效鞏固和復習[4]。比如,教師可基于“雙減”對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的鼓勵,分別設計“自助餐”與“全開放”作業。
1.分層彈性化,設計“自助餐”作業。“自助餐”作業是指在分層把握學情基礎上,通過提高作業彈性滿足不同學生的鞏固和復習需求,從而使學生針對性地查缺補漏,完善知識體系,提升思維水平。“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想要設計優質作業,應堅決杜絕“一概而論”,注重分層,給予學生自由選擇作業的權利。比如,教師可以在完成課堂高效教學后,根據隨堂測驗情況評估學情,將學生劃分為基礎、一般、良好三個層次,然后圍繞這三個層次分別設計簡單、較難、更難的作業,將三種作業編排在同一“作業單”中。學生收到“作業單”后,可根據自身特點與需求,自主選擇某一種或多種作業,進而在“自助餐”中夯實基礎、提升自我。
2.創新個性化,設計“全開放”作業。“全開放”作業指的是沒有固定答案的作業,重在發散思維,體驗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而設計“全開放”作業,要求教師建立創新意識,尊重學生個性,重點利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社會實踐性。比如,教師可以在講解社會實踐性較強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內容時,以課堂高效教學成果為基礎,設計和布置社會實踐任務,以說明社會實踐目標為前提讓學生自主制定社會實踐計劃,完成社會實踐報告。學生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展開社會實踐,一邊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加深學習體驗,實現高效學習;一邊放松身心,釋放學習壓力。
“雙減”還強調:科學利用課余時間。隨著課后作業的布置,課堂教學告一段落并不意味著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束。學生應珍惜課余時間,養成在課后持續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自覺鞏固和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而達到在教師督促和管理之外,也能持續提升自我的學習境界,增強“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效。對此,教師可以適當向學生布置拓展任務,構建家校合作教學機制。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外觀察生活現象,自主挖掘道德與法治相關元素。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家長溝通,指導家長帶領學生觀看《新聞聯播》等電視節目,借助家庭化的特色學習活動,使學生持續吸收道德與法治知識,讓家庭教育推動學校教學。
總之,“雙減”背景下,傳統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只有以“雙減”為指導思想,積極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才能真正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研究“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至關重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與時俱進,深入領會“雙減”思想與要求,堅持創新和改革,打破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固有思維,打開“雙減”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