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芝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已進入了數字化的新時代。教育如何適應社會發展培養一代新人,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必須考慮的問題。未來的知識社會、信息時代需要人具備兩種能力,即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未來社會的競爭,是人的素質、學養、創新等綜合能力的競爭。因此,認清時代發展特點,兒童美術教育如何落實美育精神,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認真思考的首要任務。
美育在兒童美術教育中,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是形象思維能力、敏銳的觀察感受力和造型意識的創新能力。如何在低齡兒童美術教學中培養這些能力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培養低齡兒童創造形象符號,表現心靈感受的能力
創造符號是人類起點的標志。符號化的思維和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所以創造視覺符號,不僅是人類文化的起點標志,更是全部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美術教育的特殊性可以使兒童的腦功能和思維能力協調發展,有利于培養兒童的直覺、靈感、想象、創造等思維能力,因此兒童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點課程。
下面我們可以通過欣賞低齡兒童原創繪畫,了解兒童是如何運用造型基本元素進行繪畫創作的。
點、線、面是兒童進行繪畫的基本元素,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通過形象資料讓兒童了解所畫對象的物理結構,觀察其物態,體會物情,從而使兒童通過個人的認知和想象,使作品達到介于像與不像之間的超真實的藝術美。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引導他們學會觀察,感知如何利用點、線、面的疏密關系和不同的組合方式來表現內容。在開始創作前,教師還可以以名家作品為例進行示范,引導兒童認識構成圖像的基本方法。比如凡?高的這幅用線表現的海景作品,用這種直觀教學方式啟發容易被兒童接受。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個別兒童會說:“我不會,我不知道怎么畫。”其實,這反映出兒童對繪畫的不自信,教師要思考如何減輕兒童的思想負擔,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用線條進行創作表現。
具體教學時,我們可以在教學課題上選擇兒童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安排。
首先,我們可以選擇動植物、風景為主題的創作內容。
當下的兒童美術教育強調學科的綜合性,教師啟發兒童繪畫創作應注意擴大知識面,為兒童創造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比如在“生長的植物”課題中,教師可以先讓兒童學習并了解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和土壤等基本要素。如圖2這幅作品,幼兒在畫面的左上角畫了一個太陽代表陽光,在天上還畫了云彩表示天在下雨澆灌植物,又在下方畫了地面,在土里面有種子。種子正在發芽生長。作者還利用黑白灰的關系,把部分樹葉填成了黑色,使畫面充滿線和色塊交織的節奏美感。在這幅作品中,兒童充分地表現了自己對植物生長的認知和感受。通過這幅四歲孩子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低齡兒童通過教師引導是可以把自己知道的知識,根據自己的認知和想象組成畫面的。
下面,我們再來看兩幅低齡兒童作品,這是以“鱷魚的一家”為主題的創作。在進行這個課題時,教師首先讓兒童觀賞視頻,讓他們觀察鱷魚的形狀、動態等特征,在此基礎上,兒童通過視覺感受,再進行記憶和想象,就會很生動地創造符號進行表現。
圖3中,兒童在畫面的最上面畫了一條很大的鱷魚,這是鱷魚爸爸,左下方畫的是鱷魚媽媽,右下方是鱷魚寶寶形象,整幅畫面顯得非常生動。每個孩子個性不同,使用的符號、所創造的形象都不一樣。如圖4中,兒童更善于運用裝飾紋樣來表現鱷魚的特征和形象。從審美的角度進行賞析,我們也看到了同年齡段的兒童繪畫水平的區別和個性表現。


再比如,圖5和圖6是兩幅“雞冠花”主題的寫生。圖5的畫面表現有了觀察后產生的寫實傾向,作者把雞冠花的花頭用曲線勾畫表示,花瓣由許多褶皺組成,花托上長有許多毛刺。作者在表現葉片時,并不將葉片概念化,所畫的每一個葉片都是形態各異的。這說明觀察是兒童繪畫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兒童只有知道怎么看、看什么,怎么抓特點,才能提升自身的感知能力和敏銳度,進而為后續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同樣一個題材,不同兒童表現的作品也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圖6這幅作品也同樣是表現雞冠花,他的畫面呈現出植物高高低低不斷向上生長的頑強生命力。通過這兩幅作品的對比,我們也看到了同樣年齡的兒童在繪畫發展上存在的不同發展趨向。
下面我們再來看圖7和圖8,這是6歲和7歲兒童畫的風景寫生。他們的畫面在表現對象、組織構圖、添加內容、處理形象時,同樣各有特點。6歲兒童的畫更接近所描繪對象的自然形態,而7歲兒童的作品則更多地增加了自己對形象的主觀處理。他們在寫生中都能夠把看到的實物,根據自己感受的特點進行表現,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兒童寫生作品。
其次,我們還可以安排以人物為主題的寫生內容。
瑞士畫家保羅?克利的《自畫像》(圖9)在世界素描作品中是一個特殊類型,作者不按照一般的寫生方法去表現,而是用線自由地隨意繞來繞去,給人一種輕松隨性的生動感。用這樣的作品做示范,可以充分調動幼兒寫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圖10是一個4歲兒童的人物寫生,院子里有很多家長在休息,他通過觀察,用線條勾畫人物的感覺很像保羅?克利的表現方法。畢加索說要用一生的精力向兒童學習,其原因就在于此。低齡兒童的寫生叫作“心靈寫生”,他們并不是把看到的對象抄下來,而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勾畫。寫生有利于兒童繪畫造型能力發展,能促進其在專業技能和認知水平上的提升。


圖11這幅畫表現媽媽在外面院子休息時看書的樣子。回想起30多年前,我第一次帶一群兒童到湘西采風,他們當中最小的4歲,最大的11歲。圖12就是當時一個6歲的幼兒在集市上為一位80多歲的少數民族老奶奶畫的寫生。
通過以上幾幅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低齡兒童的繪畫表現力、創新能力是潛在的繪畫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將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出來,再根據兒童畫面需要,適當加以引導。比如,在線描教學中教師要求兒童筆落到紙上后不要抬起來,但可以停頓一下,這樣孩子就可以用完整的線條表現形象了。教師在兒童寫生時引導他們觀察外形,就容易畫出對象輪廓,用完整、流暢的線條進行表現。不過,不同低齡兒童所表現的線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的兒童畫的線很粗重與笨拙,有的兒童畫的線細如游絲,線條纖細、柔軟流暢,他們畫面上不同的線會產生不同的美感。

結合我多年的實驗教學可以看出,兒童從4歲開始通過觀察、記憶和想象的方法創造畫畫,就能非常自由地去表現自己的想法了。到了8歲,他們根據經驗和觀察能力的提高,對物象的基本結構、空間關系自然而然就能表現得很好。所以,若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兒童觀察物象外形,不斷培養他們概括形象特征的能力,兒童從小便能在這種教學中不斷訓練運用點、線、面、圓、方、三角等這些造型基本元素,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美術啟蒙基礎打好并打扎實。
(轉接下期“新理念”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