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郎顧



“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于發的一種長針,后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边@是《辭海》中對“發簪”的解釋。發簪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飾品之一,有著數千年的發展歷史。經過一代代手藝人的賡續傳承與精益求精的造物追求,如今的簪釵不僅有“固定發髻”的使用功能,更多的是“美化”的裝飾功能,而這種美既表現在色彩之美、材料之美、造型之美這些看得見的“外在美”,也蘊藏在工藝之美、材料之美、文化之美等看不見的“內在美”。
發簪有一種中式古典韻味
在古代,發簪作為一件固定發髻的梳妝工具,在使用過程中,其實用性大于觀賞性,且男女皆可用。后來,為了凸顯使用者的地位和美感,逐漸從實用功能向裝飾功能演變。據考證,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精美的發簪,制作工藝有了一定進步,這也奠定了之后向裝飾性演變的基礎。到秦漢時期,材質種類更加豐富,如金、銀、銅、玉石、琥珀、水晶、珍珠、瑪瑙等。且此時,有地位的男子通常會佩戴冠冕,以此區分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女性則會佩戴更加華麗和精美的頭飾。唐宋時期,發簪的制作工藝已經非常成熟,除了簪子越來越精美,還出現了在發間起裝飾作用的絹花、絨花等。到了明清時期,發簪的精美程度達到了頂峰,各種金工及寶石鑲嵌的發飾逐漸流行,發簪制作常常融入花絲鑲嵌、鏨刻、緝珠(穿珠工藝最難的一種)編織等各種復雜的手工技藝。
發簪除了起固定發髻和美化作用外,在古時還有很多其他意義。如“笄”作為發簪的前身,雖然主要作用是固定發髻,但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插笄,它是古代漢族女子長大成人的一種標志,會行“笄禮”儀式。不同的發簪其作用也有區別,如銀質發簪可檢測部分毒性物質,作為驗毒的一種工具;尖銳的長簪可以作為防身、扎孔的用具;耳挖簪的簪首部分可以挖耳,簪身可以分發、剔牙。此外,發簪也常作為互相表達欣賞的贈禮,以及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古時的發簪有很多精美華麗的款式,常常會以成套的規格制作,而且經常出現在嫁娶、壽宴、節慶等重大的儀式或場合使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發飾制作愈發精美,單純起裝飾作用的發簪也越來越多,可細分為簪、釵、插梳、梳篦、發冠、步搖等。即便在現代,發簪也是一種適配性很高的飾品,不論是國風妝容、婚嫁造型,還是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發間點綴,發簪總給人傳遞出一份獨特的中式古典氣質。
材美工巧造好物
從發簪制作角度看,其材質和工藝種類繁多,僅從材質看,就有骨、角、陶、竹、木、玉、等作為發簪的主體,裝飾和點綴所用材質也非常豐富,有珍珠、絲線、羽毛、蟲翅、絹紗、通草紙以及各種天然寶石等。
不同工藝制作出來的發簪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質感,其本質是實現設計的一種工具和方法。其制作工藝則更加多樣,如雕刻、鏨刻、緝珠編織、布藝、花絲鑲嵌、燒藍、點羽、絨花、纏花等傳統工藝,其中不少工藝都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例如花絲鑲嵌是中國的一門傳統手工藝,是將金、銀等貴重金屬加工成細絲,以推壘、掐絲、編織、火焊等技藝造型,還可以鑲嵌各種珠寶、玉石來進行搭配。很多花絲鑲嵌的發簪會跟點翠工藝結合,即是將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鑲嵌在底胎上。然而由于翠鳥于2021年被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所以目前翠鳥羽毛均采用染色鵝毛、自然脫落的孔雀羽、鸚鵡羽或是緞面絲帶替代,同樣能達到精美奪目的藝術效果。
而纏花作為一種傳統工藝美術,于2011年被列入湖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制作是將各色絲線,在以金屬絲和紙板制成的坯架上進行均勻地纏繞,而后根據纏花部件不同的形狀、大小,可作為花瓣或葉片,再組裝成花、鳥、蝶等飾品。制作好的纏花色澤柔美,還可以通過內里的金屬絲調整造型,是目前非常受歡迎的手作體驗項目。
除了這些傳統手工技藝外,現代工藝也常被運用在發簪制作上。例如,熱縮片是一種質地與塑料相似,但遇熱會縮小且可塑形的膠片,可在其表面染色并繪制花樣,除了制成發簪還能做成各種掛飾、胸針等;3D打印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為基礎,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通過建模來完成發簪的設計,好處是既可以單獨定制,也可以大規模批量生產。如今,3D打印的發簪、發冠常常出現在影視劇中。筆者自2020年始接觸纏花工藝,逐漸成長為一名手工博主,在分享作品的過程中也在逐漸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工藝細節上的表現,同時不斷學習絨花、掐絲、繞線、緝珠、真絲燙花等新的工藝,以及天然礦石、陶瓷、樹脂、料器、螺鈿等新材料的使用。不同工藝和材質間的搭配,常常能碰撞出不一樣的視覺美感。
心融于物,修藝修心
由于對發簪文化的喜愛,筆者在以發簪為載體進行設計和創作時,常常會從視覺美觀性、材料工藝間的協調性、佩戴時的方便和舒適度等多方面考量。
除了材料、技藝外,筆者認為一件出彩的作品還需要在造型和配色上下功夫,如簡單的直線、蜿蜒流暢的曲線美等,都能為發簪增添不同的美感。
發簪的色彩搭配也很重要,相較發簪中的巧思和細節設計,色彩能給人帶來最直觀的視覺感受。筆者在傳統發簪的金、銀色基礎上根據不同內容、主題搭配不同顏色的珠寶玉石、彩色絲線等。即便是同樣的發簪構圖,通過不同色彩的對比度、飽和度也會給人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在發簪設計中,還需要加入一些創作者對文化內涵的獨特理解。在古代,設計發簪時往往會融入豐富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義,如龍鳳代表尊貴、蝙蝠代表吉祥與福氣、竹葉和蓮花紋表示崇高純潔等,這些符號不僅賦予了發簪特殊的意義,也讓發簪的制作者和佩戴眷心意相通,一起傳遞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在當下,盡管大眾愈發重視發簪的裝飾性,可筆者在仍會兼顧佩戴時的便利性與舒適度,因為使用過程中一種好的感受能錦上添花。但發簪的重量要適中,且簪身的長短和方向要根據簪子的主體構圖、呈現效果來決定,以免佩戴時產生不適或簪子脫落的情況。
發簪設計是一門綜合的創作藝術,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考驗著創作者的審美能力、對工藝的掌握和對文化背景的理解,也需要創作者擁有足夠的耐心與敢于不斷試錯的勇氣和信心。通過用心設計和制作,發簪不僅能夠成為美麗的飾物,更能傳遞出獨特的文化韻味和個人風格,這就是手作的魅力——于筆者而言,手作的魅力不僅僅是最后完成的作品、靜下心專注于創作的過程,也是對身心的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