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清風


油紙傘作為現代日用傘的鼻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經歷代匠師不斷改進,凝聚了中國人的精湛技藝和東方智慧,是一門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藝。據文獻記載,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后,人們便開始采用物美價廉的紙作為傘的制作材料。目前發現最早的記錄,是北魏時期的“綠油傘”——以紙貼傘面,涂油防水。最初的紙傘主要用于宮廷禮儀,唐宋時期開始傳人民間,到了明清時期已在民間普及,尤其是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已成為油紙傘的主要產地,且此時油紙傘已成為人們避雨遮陽的主要用具。油紙傘的制作往往就地取材,因材料、技術、制作方法、裝飾手段的不同,各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藝——江南的清秀、川陜的實用、云貴的古樸,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傘斗的穿線裝飾工藝各具特點。
傘斗穿線裝飾俗稱“穿花線”,在功能上,花線將豎立的短骨(即短的傘骨)進行橫向聯合,大大加強了短骨的支撐力;在裝飾上,采用多種針法和穿法結合彩線裝飾,穿引出五彩斑斕的圖案,形態萬千,賦予了油紙傘內部曼妙的裝飾氣息。撐開油紙傘如同盛開的花朵,美不勝收,故中國古代油紙傘有“撐花”之名。
穿花線最復雜最具特色的當屬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采用的彩色絲線不但色彩鮮艷,而且具有一定的彈性,有利于油紙傘的收放自如;二是根據穿線的繁簡程度可分為普通傘、半穿傘、滿穿傘、精裝傘等不同等級,其中最繁復最美的要屬精裝傘;三是穿花線布局根據短骨的孔洞橫向分層;四是各種穿花線形成了特定穿法,且都有命名,常用的穿法有:第一層叫“扯犢子”,第二層和第三層叫“斜絨”,第四層叫“鼓鼓”,第五層叫“五梅花”,第六層叫“雞下巴”,第七層叫“天盤”等,每個名稱都代表著一種固定的穿法。在各種紙傘的應用上,通過變換色彩來搭配傘面,穿法固定不變;五是每一種穿法通過橫向彩線穿結以間隔區分層次。
油紙傘的傘斗穿線裝飾根據傘斗裝飾繁簡程度的不同通常分為半穿和全穿。所謂半穿,就是只穿傘斗最上面和最下面的兩層線飾,最上面一層叫“滾邊兒”,最下面一層叫“滾犢犢”,都具有明顯的功能性。上面的“滾邊兒”主要是加固短骨與長骨(即竹制的長的傘骨)腰槽的連接,下面的“滾犢犢”是加強短骨與下葫蘆(下葫蘆是相對于上葫蘆而稱之。上葫蘆和下葫蘆是民間對油紙傘上一對形如葫蘆的部件的俗稱,其作用是安裝傘骨后,再安裝在傘柄上部。該部件一端呈圓柱形,鋸槽呈齒狀,以便安裝長骨或短骨——上葫蘆安裝長骨,下葫蘆安裝短骨。四川瀘州也稱“上托”和“下托”)的穩定。全穿又稱“滿穿”,就是在半穿的基礎上繼續在傘斗上穿花線,有一定的加固與裝飾作用。因全國各油紙傘產地不同,滿穿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點,進而成為了各地油紙傘的一大特色。總而言之,各地油紙傘的半穿技法基本上一樣,滿穿技法卻各具特色、爭奇斗艷。
全國各地的油紙傘雖然都有滿穿,但滿穿技法也各不相同,有一定的規律,但各地工匠根據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又經過不斷創新,其裝飾穿法已不計其數,但萬變不離其宗。人們經反復嘗試和多年經驗的積累,研究總結出了傘斗穿線裝飾最基礎的規律——“一孔二向三線位九穿法”,即1個孔,有2個方向的來線、3個線位、9種穿法。只要理解了這一規律,掌握了這些穿法,傘斗的穿線裝飾技法就可以隨意發揮、任意創新了。
九穿法圖示
一孔
傘斗是指油紙傘由數十根短骨圍合成漏斗狀而得名。傘斗的穿線裝飾是由彩線穿梭在短骨上的孔洞構成的。孔的分布通常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在位于每根短骨的同一位置打孔,每根短骨根據設計和裝飾的需要,設有5孔、7孔、13孔不等。當傘斗打開時,同一孔可以與上下左右的孔進行彩線穿結配合,構成千變萬化的穿線方法。但不管如何變化,都是以線穿孔為基礎,孔就是各種彩線穿法的最小單位,線的起承轉結都在孔上完成。只要弄清楚孔的彩線穿法,就掌握了各種彩線穿法的精要,也掌握了穿法最基礎最基本的規律。
二向
“二向”指線的兩種走向。穿線如流水,有先后、有流向。對于一個固定的孔而言,順向穿過孔洞叫順向,反向穿叫逆向或反向。一般而言,起針后,按第一個孔、第二個孔、第三個孔順時針方向依次往下穿線,此時線的走向叫順向。如按第三個孔、第二個孔、第一個孔逆時針方向依次穿線,此時的走向就是逆向或反向。
三線位
所謂“線位”就是彩線穿過去所占的位置。“三線位”指對于一個孔而言,有3種走線的位置。對于立體直立的短骨而言,孔貫穿短骨壁上,線可以從左壁穿過右壁或右壁穿過左壁。根據短骨上的空洞靠近竹肉、竹脊的一側,可以分別稱之為內側、外側;線的3種走位分別是:第一種是線從孔內穿過去,第二種是線從孔的內側穿過去——不走孔內;第三種是線從孔的外側穿過去——不走孔內。就線的走位而言,所有的穿法不外乎這3種線位。
九穿法
“九穿法”是指一個孔有9種穿線的方法。這里進行分類描述。
首先,順向有3種穿法,第一種是順向從孔中穿過,第二種是不從孔中穿過——這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從孔的內側穿過,另一種是從孔的外側穿過。這樣就形成了3種穿法。其次,逆向人孔又有4種穿法,分別是內側逆向人孔內側繞出、內側逆向人孔外側繞出、外側逆向人孔內側繞出、外側逆向人孔外側繞出。最后,逆向來線順向入孔又有兩種穿法,分別是逆向內側來線順向人孔、逆向外側來線順向人孔。
孔既是油紙傘傘斗穿線裝飾的單位基礎,理解了單孔的穿法,就為多孔穿法打下了基礎,單孔為點,連孔為線,線連為面,各種點、線、面的配合穿法千變萬化。“一孔二向三線位九穿法”是多年經驗的總結,只有理解了這個基礎,才能為以后的變化、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