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爭奇斗艷點亮鄉間
“叫我唱唱我不難,比不上描龍繡牡丹,牡丹繡在門簾上,看花容易繡花難。”走進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的山間村落,處處可見家家戶戶的門上掛著漂亮的拼布花門簾,鮮艷的布片巧妙地拼成各種吉祥圖案,乍一看“貌不驚人”,但細細品味,韻味卻很濃,和城市各家門前千篇一律的防盜門相比,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帳簾上是龍和鳳,門簾拼出牡丹香。”山西獨具特色的傳統窯洞民居,堪稱民居文化瑰寶,層層的磚筑空洞和巧妙的門窗雕飾,形成了一種穩重而渾厚的主調。秋冬季節樹木蕭瑟,目之所及多為灰黑的冷色,然而在這主調中,各家精美的拼布花門簾卻更顯耀眼,再配上門兩邊的紅對聯,是真美。宋家莊是平定縣一個古老的村莊,步入村中,“古味”撲面而來,街道兩側青磚藍瓦錯落有致的四合院,訴說著古村的悠久歷史,更為奇特的是,窯上樓、院上樓、院中院、門連門,無門不掛花門簾,拼布門簾花樣繁多,爭奇斗艷,亮麗的色彩點亮了冬日北方山區的沉悶,掛在門上,頓覺墻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給生活帶來了無限的生趣。
看到這些掛在門上的藝術品,不由得立刻被那獨特的風格所吸引,門簾各不相同,有幾十種之多。幾何圖案的門簾,白色的菱形布塊有序地排列在黑邊赭底上,其間再巧妙地拼上藍綠相間的樹枝花葉等冷色調彩布圖案,整體效果鮮明而淡雅,給人一種和睦之感。色塊拼接的門簾,紅、綠、藍、黃各種撞色齊頭并進,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展現鮮明風格,真是萬紫千紅,明快奪目,營造出—種跳躍歡樂、欣欣向榮的氣氛。
本是普通的門簾,在太行山人手中,卻變得多姿多彩,從意趣樸拙、色彩艷麗、寓意深遠的拼布門簾,可見鄉民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格外珍視。婦女們愿意花較大的功夫和心思做出千針萬線精工細作的門簾,那門簾上也很自然地包含了門的許多內涵,展現了她們的情感氣質以及代代傳承的文化觀念,除了具有最基本的使用價值以外,拼布門簾更多地體現了其特有的藝術價值。
巧用邊角拼出美好
平定拼布門簾一般都由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所做,她們有著發自內心的對生活的熱愛。宋家莊村就有一位十里八鄉有名的巧女能人,名叫宋麗麗,剪紙、縫紉、設計服飾樣樣在行,還在小學校里擔任美術教師,從小教孩子們做手工,傳授鄉土文化知識。在她家的院子里,宋麗麗和母親王先翠帶著幾位農家婦女聚在一起,你一針我一線地縫制著拼布門簾,她們分工各不相同,有拆剪的、拼接的、縫制的,材料大部分為穿舊變小的衣服,婦女們把這些衣服收集起來,用剪刀將縫合衣服的線條拆剪,將布料整理好,隨后在紙板上畫出自己想要的圖案,再將布料按照自己畫好的圖形,一刀一刀裁剪出來,舊布料通過他們的巧手在多道工序后變成了獨具特色的門簾。
宋麗麗母女正在制作的是一款立體幾何圖形疊加動物圖案拼合的門簾,立體型幾何圖案的拼接要難于平面型幾何圖案,使用不同樣式的幾何形體的結合,在剪裁、縫接等方面要復雜得多。麗麗仿佛早已成竹在胸,幾種顏色的布被她麻利地剪成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幾何形體,這些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布塊在王先翠的手下,巧妙地用縫紉機拼接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鄉間拼布門簾藝術和其他民間藝術品不同,婦女們沒有商品意識,只想滿足自家的審美情趣。長短不齊的各色布片,做衣物剩下的邊邊角角,這些在平日的剪裁中剩下或剪落的廢布片,沒有誰會將這些碎布隨手丟棄,而是被合理利用,經過細心的剪裁、悉心的設計,在婦女們的手上變成了_一件件精美的拼布門簾藝術品以及椅套、床單等各式家居用品。門簾的花式、顏色、圖案不僅要和家具門窗相互配合,質地還講究厚與軟,“厚”是為了保暖,阻擋房里暖氣外泄和屋外冷氣進來,“軟”是希望在人進出時,能夠出現飄逸翻飛的美姿。她們的創作風格出自內心,和他們的勞動場所、生活自然地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具有民間地方特色的美,拼布門簾就是點睛之筆,以其獨特的鮮明個性,為自己的院落增添了光彩。
傳承文化溫暖歲月
2008年,宋麗麗接受了宋家莊小學開設特色文化課程的任務,將剪紙作為校本課程在全校推廣。她的媽媽王先翠是個純樸實在、勤儉持家的農村婦女,在宋麗麗的記憶中,媽媽勤勞能干,再忙再累也要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舊衣廢布總是舍不得扔掉,翻著花樣做成各種門簾、坐墊,憑著對植物花草與小動物天然的親近,自創了許多圖案,除了掛在自己家里,還送給親朋好友。在媽媽的影響下,她也對布藝拼布門簾情有獨鐘。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原始的生態文明被現代工業文明沖擊而日趨衰落,精美的拼布門簾也在逐漸消失,宋麗麗看在眼里,愁在心上。鄉村老宅里如果門里門外都千篇一律,不僅失去了往日的特色,而且艱苦樸素的精神也會丟掉,建設新農村既要把傳統留住,也要把文化傳承下來。現在村里會做門簾的婦女們大多已放棄,宋麗麗和媽媽就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她們,一起來學習剪紙、布藝。圖案設計上,她利用多年從事剪紙與美術教學的經驗,把剪紙圖案與拼布門簾設計相結合,讓傳統拼布門簾煥發新生。
2018年,宋麗麗成立了工作室。她通過這一平臺與廣大的鄉村藝術愛好者學習交流,至今已累計培訓了600多名小能手和100多位愛好者。如今的她,是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平定縣剪紙協會副會長,各類作品多次參賽并獲獎,有“三晉巧手”之稱。平定縣文旅局為她的工作室掛牌,命名為“非遺傳承基地”。以剪抒懷,以藝傳情,宋麗麗信心滿滿,要用剪紙、布藝表達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同時,還要把傳統文化發揚下去,帶領更多的人愛上傳統文化。
細心的剪裁,悉心的設計,樸拙的繪圖,富有情感的畫意,貧寒的外部環境完全不能代表手藝人豐富的精神世界,這些藏在碎布中的多樣變化是太行山人贊美生活的絕妙詩句,拼布門簾藝術通過太行山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創造出來,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美好愿望的傳達,更是來自于民間藝術之花的盛開。山西的文化底蘊豐富,古州平定的文化氣息更是濃厚,而最可喜的是這片土地上,文化的發展,傳承蘊藏著無盡的創造力。千變萬化的圖案、多樣的色彩搭配體現了民間婦女的勤勞與智慧,從這普普通通卻又精美絕倫的拼布門簾中,人們看到了非同一般的藝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