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佳,謝秋蓉,江 征
(福建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22)
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以及超星學習通平臺、MOOC等新型教學方式的推廣應用,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奠定了基礎。混合式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和互動,強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自我建構[1]。
“神經物理治療學”是康復物理治療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其主要內容是臨床常見神經系統疾病的評定與物理治療策略,學生需要將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為腦卒中、脊髓損傷等患者服務,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由于該課程理論性強、實踐性強、內容多、難度大,課程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如下。
傳統教學多以教師為主,主要利用多媒體和板書,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少,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創新能力不強,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本課程目前沒有統編教材,專業書籍較少,學習資源少且形式單一;課程內容主要基于教材,滯后于最新科研進展和行業發展,缺乏廣度與深度。
從傳統教學實踐看,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局限在課堂內,導致基礎與臨床分離,理論和實踐脫節,缺乏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內容和載體,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
傳統教學多關注終結性評價,采用單一考核形式,忽略了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無法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態,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基于上述問題,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通過將課堂時間向課外延伸,將知識講授和深度探究倒置,有助于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
以學生為中心,基于深度學習理論,將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作為教學目標貫穿課堂教學始終,打造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的多元混合教學新形態。
在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中,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是一個由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過程。傳統教學大多是按照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來設計的,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自下而上地建構認知框架[2]。教師會花大量的時間來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某一概念,即淺層學習活動。而關注知識的綜合應用和問題的創造性解決的“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活動,并沒有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得到足夠重視。
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原有的教學結構顛倒,即淺層的知識學習發生在課前,知識的內化則在有教師指導和幫助的課堂中實現,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3]。課前,通過學習通任務點、課前討論及課前小測等線上學習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步產生課前數據分析,完成課前導讀,向深層學習推進。課中,通過標準化病人、PBL案例討論、文獻匯報和見習等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創造多元化的線下學習活動。課后延伸學習,除了常規的課后作業、課后討論外,學生還可通過在線平臺實施“網絡面對面”的小組互動式協作學習。
“寬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求創新”,重視課程內容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不斷更新、升級、提質、創新教學內容。實踐教學融入課堂:先“講”后“練”,動手實踐,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研究前沿動態融入課堂:最新科研文獻及臨床指南進課堂,培養學生循證實踐意識。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課堂:科研成果如中風后運動功能障礙進階式康復訓練模式應用于課程教學與實踐。健康教育融入課堂:依托校醫合作,走進醫院、社區開展社會服務、患者健康宣教。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學資源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教學資源包括教材、課件、多媒體資料、在線學習平臺等。這些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3.1 引入先進的教學設備
建設神經物理治療實訓室、虛擬仿真教室,目前已擁有三維步態分析系統、意大利PROKIN平衡系統、醫用跑臺等先進的教學設備。
2.3.2 開發整合豐富的多元混合學習資源
①在線平臺教學資源。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建設個性化、與課堂教學相輔助的學習資源,如教師制作單元學習任務單、微視頻、隨堂測驗和PPT課件等。通過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相互配合,改變了傳統課堂“滿堂灌”的呆板模式,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完成作業以及師生互動等[4]。
②臨床案例庫及標準化病人案例庫。教師臨床及進修學習時應注重積累患者病例資料,涵蓋腦卒中、帕金森、脊髓損傷等病種,形成臨床案例庫、標準化病人案例庫。依據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特征,構建符合課程教學特點以及教學大綱的標準化病人病例。采用標準化病人實訓教學,以疾病為導向,實現基礎與臨床的深度融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臨床推理能力。
③步態分析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采用3D技術構建仿真的步態分析骨骼模型,直觀、動態展示步態周期各時期髖、膝、踝、足的角度變化和肌肉活動,通過虛擬操作、練習小測等互動性、交互性的情境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④全方位培養臨床思維與實踐能力。臨床思維的培養是物理治療學實踐中最重要的一環。構建“課堂實踐―臨床見習―社會實踐”的全方位實踐教學新模式,一是在實踐教學中采用病例討論、引入標準化病人等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二是與附屬醫院、社區合作,長期堅持帶領學生參加臨床實踐,包括醫院見習、社區康復服務,注重溝通能力、創新精神和臨床思維的培養;三是鼓勵學生參加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學以致用,服務社會。
利用標準化病人為學生展示模擬的真實案例情景,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教學中,加深其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其實際操作水平和臨床思維能力,彌補了傳統教學的欠缺。唐欣等研究表明[5],以臨床豐富的案例、完善的評價體系為載體,有助于提高物理治療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標準化病人可同時充當評估者和反饋者,可輔助教師對學生給予更直觀、更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考核評估結果的可靠性[6]。
針對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可操作、常規化、可視化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具有明顯優勢,通過仿真等技術使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達到實驗過程“能實不虛、虛實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黃樹武等人[7]利用虛擬仿真實驗技術優勢結合臨床先導教學法推動神經康復教學方法改革與發展,結果表明,臨床先導教學法聯合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減少教學成本投入。
⑤多樣化設計課程考核。應用全方位學習設計的理念,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在混合式教學中,課程考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前—課中—課后”,“自學—協作—探究—互動”,對線上線下每個環節都進行多元評價,實現了考核的過程性、科學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8],更能全方位地培養學生。主要考核內容包括:
平時成績。綜合采用課堂小測、病例討論、文獻匯報、作業及見習報告等形式來檢驗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強調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
期中期末實訓考試。采取一對一病例形式分站式考核,評價學生實踐操作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期末考試。題型涵蓋案例分析題,對學生主觀檢查、客觀檢查、評估、治療等方面進行評價,充分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
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設計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多元的教學活動,實現課前導學、課中研討、課后延伸,打造新型師生學習共同體。實現線上—線下結合,改變傳統的“黑板”“粉筆”模式,強調體驗學習和自我主導學習。
不斷迭代更新課程內容,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緊跟學科和行業前沿,彰顯課程的高階性。充實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更新臨床案例庫、標準化病人案例庫等,體現課程的創新性。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價值,課程思政貫穿課程的始終,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
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提供真實臨床情景的挑戰,引導學生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構建“課堂內—課堂外”全方位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針對不同年齡群體,開展社區、學校一體化的康復服務實踐,服務健康中國,實現專業發展和德育培養協同開展。
課程考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前—課中—課后”,“自學—協作—探究—互動”,對每個環節都進行多元評價,促進結果向過程考核、知識向能力考核、單一向多種考核方式的轉變。建立校內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評價機制,以評價反饋為契機,持續改進課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更新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學評價,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臨床思維能力,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