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新工科人才培養已經成為理工科類高等院校教育的重點研究方向。新工科的基本內涵在于,推進傳統工科專業達到新高度,開創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培育新局面,其目的在于,培養兼具工程思辨力、創新力、適應力和踐行力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與學是理工科類高等院校教育的主要環節,是教學內容改革及課程思政教育的重點突破對象。教育部于2020 年5 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結合理工科專業,瞄準靶向,扎實推進工程倫理教育,持續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加速構建他們一絲不茍、力臻完美的匠心精神,喚醒他們科技報國的理想情懷,使他們在科技報國這一使命中成為義無反顧的奮勇者。在此背景下,理工科類高等院校應以課程為載體,深入挖掘所開設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底蘊。理工科類高等院校雖然每學期都開設有政治課,但是課時十分有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需求相差懸殊。大學英語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普通理工科類高等院校中是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程,是一門培養適應新形勢發展高素質雙語人才的關鍵課程,是一門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版)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教研要與育人教育緊密結合,為高校推進立德樹人工作貢獻力量。因此,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使他們自覺擔當光榮傳統文化的繼承者、理想信念的踐行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是英語教師需要考慮的一系列現實問題。基于這些現實因素的考量,理工科類高等院校須明確界定育人主體責任,科學部署資源共享體系,全力保障高質量、高水準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化。理工科類高等院校英語教師須通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與育人元素相結合,引導學生聚焦新工科發展方向,切實強化他們的民族情懷和國家認同感。
通過優化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仔細打磨大學英語課本中所內含的育人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刺激他們樹立家國意識,深刻領悟個人與國家新工科發展之間的交集點,凸顯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養特色。以內容翔實的大學英語教材為主基調,以豐富有趣的第二課堂活動為輔助手段,激勵理工科類高等院校學生借助英語這一語言工具講述中國工匠軼事,宣揚中國文化。這樣不僅能深化大學英語課政治教育內容,還能幫助學生鍛煉英語語言輸出能力,增強民族認同感,樹立良好三觀,形成強勁的科技報國責任感,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工科類人才。
在理工科類高等院校,大學英語課程內容豐富,授課形式各樣,課堂參與者多。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英語教師將課堂作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主陣地。除了專業課教學外,通過形式多樣的英語語言學習活動,能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效利用英語這一語言工具,講述中國故事。這樣既有益于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渠道,樹立中國良好形象,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強化中華文化感召力,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而且有益于順應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趨勢,滿足新工科發展背景下高校學生成長成才需要。
通過使大學英語教材內容與思政元素相互交織,以一種潛隱的方式加深理工科類高等院校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認知,凸顯大學英語學科的育人本質。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穿插相關科技報國育人元素,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能辯證對待外國文化,精準定位個人的成長需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需要之間的共鳴點。英語教師通過鼓勵學生用英語宣揚中華優秀文化故事,使他們能夠以身作則,運用英語維護我國的國家形象;使他們能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擴大我國燦爛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筑造中國精神,為工程興國建設出一份力。
大學英語課程涵蓋面廣,課堂教學資源庫包羅萬象。借助大學英語課程這一跳板,英語教師能深入發掘大學英語課本中所包孕的育人元素,并以恰當的手段對學生進行符合新工科大方向背景下的價值啟發和精神引領,使他們除了精通基本的英語知識與技能外,還能形成正確的跨文化交流價值理念。通過將文化差異、協作能力、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培養等思政元素嵌入大學英語教學,學生既可以通曉豐富、全面的跨文化交際常識,提高跨文化交際技能(林健2020),強化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包容意識和批判意識,又可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進程中幫助在不同背景需求下的人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的對外輸出。
雖然課程思政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廣泛認同,但是育人元素在理工科類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融入過程中仍存在以下“絆腳石”。
高校青年學生處于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思維開闊,個性強烈,易受碎片化學習這一客觀環境的影響;傳統文化素養水平低,文化視野狹小,思辨能力缺乏,盲從外來文化;科技報國意識不強,缺乏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功利主義傾向明顯,無法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發展興盛有效結合起來。
大學英語教材是英語教師進行教學的一個重要介質,其中囊括的育人元素不計其數。然而,在大學英語教研中,理工科類高等院校中的部分英語教師對國家科技發展方向定位不精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不透徹,對大學英語課程作為基礎必修學科所具備的育人功能認識不夠深刻,無法精準定位現有大學英語教材中隱性的育人元素。
由于對英語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和大學英語課人文價值的漠視,導致英語教師把英語教學作為鍛煉學生語言技能的工具,偏重對他們語言技能的考查及對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同時,為了落實思政教育目標,將育人元素生搬硬套地穿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在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上缺乏創新,使價值引領與教學目標、教學實踐、英語知識傳授等成為“兩張皮”(黃鎖明、李麗娟2022),進而在某些方面淡化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英語教師應結合新工科發展背景,深挖大學英語教材中所蘊含的育人元素,精準定位大學英語教學內容與新工科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重點問題的鏈接點(李慧、李亮、劉凇佐2023),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思考問題,啟發他們正確認識歷史文明和當代國家發展形勢,熟練跨文化互通技能,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文化自信。英語教師可以立德樹人效果為評判教學質量的第一準繩,依據文本內容,革新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文明,將其分散融入英語知識講解和技能強化;將包括探月精神、勞模精神、交通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兩路精神、北斗精神等在內的中國精神融入英語課堂,筑造具備政治性、教育性、科學性的豐富英語課程育人素材庫,使學生在推進科技興國過程中能敢為人先,以身作則,豁得出去,頂得上去,進而培養出滿足新工科背景下國家對外交流要求的高素質雙語人才。
英語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跨文化交際知識,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要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了保障高校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渾然一體,高校英語教師不僅要聚焦英語語言知識的講解,還要關注新興、交叉和前沿學科,關注新技術、新產業的出現和發展,熟悉我國國情、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新工科發展方向,堅守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林健2017),關注中國故事、紅色文化,將英語教學糅合在世界文化大環境中,并恪守本國文化立場,提高本土文化素養。高校英語教師應據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疏通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建立終身學習理念,提升自我文化素養,擴充自身知識儲備,避免知識結構匱乏,在潛移默化中將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做新工科背景下培育人才的奮斗者、優秀文化的實踐者,確保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英語教師應以生為本,優化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模式,引導學生自行發現、探索、思考、甄別、理解大學英語課程每個單元所包含的育人元素,真正實現課程思政。在教學內容上,可結合我國交通育人精神、工匠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中國傳統節日等文化素材,以及國家戰略、行業發展等重要的社會熱點問題,自覺融入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微課、快課、云課堂等授課模式,調動理工科類高等院校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練運用英語講述中國科技故事,提高文化自信程度。在教學模式上,將具有整體性、完備性的課程思政內容分散融入相應的課程教學,使理工科類高等院校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體驗到思想文化的陶冶,逐漸形成良好的文化價值觀和思想道德品質。在課前驅動環節,英語教師可以大學英語教材單元內容為主基調,通過翻轉課堂,以具有育人元素的視頻學習討論、思政案例分析、答案定位等形式,發布預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提前摸清所授內容的主旋律,以便后續對文中所涉及的語言點和單元思政主題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在課中探索實踐環節,英語教師可以先快速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再通過啟發式、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情景式等教法和學法的相互貫通,精析課文內容,引導他們提煉和總結文中的關鍵詞匯、語法和句型,自覺提煉出所學內容中隱藏的育人元素,并成為中國工匠故事的講述者和傳播者,中國優秀文化的弘揚者和守護者。通過開拓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新體系,在幫助學生充分吸收、內化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強化其篇章融會貫通能力和語言實踐能力,為第二課堂活動的高效推進“搭橋鋪路”,使其在新工科發展背景下既有履職盡責的勇氣,又有銳意創新的精神,進而成為適應新工科發展需求的高素質雙語新人。
英語教師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找到定位,穩中求進,持續深挖大學英語課中的育人元素,做到胸中有數、胸中有招,以此滿足新工科發展背景下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英語教師要充分發揮英語課堂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以大學英語課堂為主要育人載體,以學生感興趣的、國民關注度高的現實工科發展問題為突破口,循循善誘,教育當代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自己,教育他們勇于負責而不推諉扯皮,勤于擔當而不敷衍塞責,塑造其家國情愫、文化素養。除了基本的課堂教學外,英語教師還可以創設以學生為核心的第二課堂活動,讓他們依托現代化設備進行英語辯論、主題演講、情景劇表演、主題微電影制作等,以此延伸英語學習場域,發揮其對第一課堂的補充和促進作用(高瓊2019)。通過創辦教育意義良多的第二課堂活動,將課程思政教育由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實踐之中,打造課堂內外協同統一的育人環境,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技能,使他們在英語語言知識學習、實際運用過程中掌握正確的價值方向。
大學英語教學承擔著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任務。根據新時代對理工科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必須不遺余力地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新工科發展背景下,將極具中國特色的育人素材與大學英語教研融為一體,不僅是為了提升教學工作的效果,而且是為了貫徹落實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本研究從學生、教師、教學內容及方法三個維度,對理工科類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理工科類高等院校英語教師必須在大學英語教學全程補充思政教育內容,革新大學英語思政教育舉措,盡心竭力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可接受性,發揮文化教育的獨特優勢,構架文化教育與價值觀培養之間的“橋梁”,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英語教師須將育人素材嵌入大學英語教學,努力提升學生的思想性、知識性,啟發他們正視現代中國的發展方向,培養出基礎知識牢固、專業素質高、家國情懷深的外語人才,進而將其塑造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