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中指出“教育與培訓的使命:培養批評性和獨立的態度”。高級語言能力建立在人際交際語言能力之上,包含思辨能力,即對間接獲取或直接獲取的信息(口頭信息或書面信息)的闡釋、分析、推理和評價的能力。
克勞利和芒廷(Crawley&Mountain 1995)將閱讀過程分為三個層次:字面閱讀、闡釋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字面閱讀旨在了解作者說了什么或寫了什么;闡釋性閱讀旨在運用所獲得的知識或信息解決問題;批判性閱讀包含分析、綜合和評價三個環節。在分析環節,讀者能夠區別事實與觀點,辨別事件發生的動機或理由,并得出結論;在綜合環節,讀者能夠根據所獲取的各種信息作出預測;在評價環節,讀者能夠進行創新和評價,作出一定的價值判斷,并形成自己的觀點。批判性閱讀要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尋找各種假設,進行分析、綜合,明白作者傳達的主要觀點。
劉富利、王穎、周玉芳(2019)提出批判性閱讀的步驟:(1)預習文本,獲取相關話題的背景知識;(2)確定閱讀的目的;(3)觀察文本的組織結構;(4)提出問題;(5)審視理解;(6)同義轉譯并歸納作者的觀點;(7)考查作者的背景及其與閱讀材料中觀點的關系;(8)明確作者的目的和態度;(9)把讀到的觀點和其他觀點聯系起來;(10)撰寫關于所讀內容的文章;(11)評估讀者關于該話題的背景知識;(12)與其他讀者合作討論閱讀材料中的觀點。通過這些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分析、評判,讀者能更好地將知識內化、運用,從而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黃源深(1998)教授指出,外語系的學生易患“思辨缺席癥”。劉富利、王穎、周玉芳(2019)研究發現,外語類專業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低于其他文科類專業大學生。思辨能力被視為核心能力之一寫入《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家標準》)。《國家標準》從性格和技能兩個方面對思辨能力進行闡釋:性格包括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技能包括能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能自覺反思和調節自己的思維過程。
2016 年,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的閱讀部分順應《國家標準》進行了變革:語篇數量從以前的4 篇減少為3 篇,語篇長度從以前的400 詞左右增加為600 詞左右;題目從以前的“20 道選擇題,共20 分”變為“10 道選擇題,共10 分;5 道簡答題,共10分”。英語專業院校為了適應這一變化,在教學方面作出了相應的變化,即以沉浸式教學法為主,在口語、閱讀、寫作等課程結束時提出一些需要批判性思維的問題供學生思考。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的閱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不同類型的題目:主旨分析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體裁和結構、歸納文章主旨大意和抓主題句的能力;事實細節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個別句子或詞匯的理解水平;判斷推理題,主要考查學生根據上下文推理詞匯或句子深層含義、作者態度的能力。
近幾年,國內關于思辨閱讀的研究突飛猛進,一系列教材也陸續出版。例如,王一普、簡悅主編的《新大學英語思辨閱讀》(2015);韓金龍、崔嶺主編的《新時代大學學術英語閱讀教程》(2019);高越、戰鳳梅主編的《學術英語閱讀教程》(2021)等,這些教材用于英語專業課程,助力教師構建思辨閱讀課堂,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這些教材中,有的直接將思辨技巧作為章節編寫的依據,如Understanding an argument、Counterargument、Logical consistency、Are the statistics deceptive、Checking the sources of evidence、Adopting the attitude of a critical thinker、Proper use of assumption、The issue and the conclusion、Flaws in reasoning 等,有的則是根據主題,將具體的思辨閱讀技巧融入特定的文章,并進行延伸。具體的思辨閱讀技巧如下:Making use of cues from the text,such as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Identifying the evidence;Identity Skill:Identifying transition signals;Evaluating an argument:Identifying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structure;Understanding new words and concepts:Identifying assumptions/biases;Asking questions for critical reading;Interpreting data:Identifying linking strategies between paragraphs 等。這些教材采用融入式教學法,顯化批判性思維教學目標,材料選擇方面因此受限,學生的閱讀體驗較差。
縱觀當前市面上針對英語專業的泛讀教材,真正成體系的當屬由戴煒棟教授擔任總主編、王守仁和姚媛編的《泛讀教程》(2014)。該教材共4 冊,從詞匯、題材、視野、文化等方面促進學生的英語水平呈階梯式螺旋狀上升。
這套教材在題材的廣度、文章深度的銜接性、體裁的多樣性、文章長度的把握上,其他教材都難以望其項背。雖然該教材4 冊中的很多語篇話題重合或類似,但是寫作視角有所改變、深度有所拓展。例如,環保話題在第一冊和第四冊中都出現了,其中第一冊僅簡單地對環保問題進行闡釋和說明,第四冊探討環保問題產生的根源。又如,教育話題在第一冊和第三冊都出現了,第一冊僅探討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在學習方面遇到的問題,第三冊則探討教育的價值,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政治、經濟、科技、教育、體育等領域的信息不斷更新。閱讀教材是否應該每年更新?更新后的教材能否滿足教學需求,能否做到像《泛讀教程》這樣在語言和思辨層面都體現目標的承接性?答案是否定的。《泛讀教程》第三冊和第四冊中大量文章內容經典,經得起推敲,非常適用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泛讀教程》第三冊Unit 1 的Bachelor’Degree:Has It Lost Its Edge and Its Value? Unit 4 的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History、Unit 10 的Climate Change,第四冊Unit 1 的Sahara Exploration、Unit 2 的Resisting Repatriation、Unit 4 的Immigrants、Unit 5 的Ecology等,無一不是用詞、造句經典的文章,其中的邏輯足以讓學生了解何為英語課堂上的思辨,也足以體現銜接與連貫等基礎技巧。
《泛讀教程》中呈現的文化背景知識值得師生認真解讀。只有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例如,《泛讀教程》第三冊Unit 4 History 涉及歐洲的發展脈絡,可以說是對歐洲簡史的客觀分析;第四冊Unit 4 Immigrants是對美國歷史脈絡的簡單梳理。從語言中學習文化,從歷史文化中學習前人的智慧,有助于學生增強思辨能力。對于古希臘羅馬故事、英語國家發展歷史、語言發展歷史、莎士比亞作品等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在大學英語專業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語言是思維的體現。語言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思維能力的提升。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提升分析、概括、歸納等思維能力。《泛讀教程》中的詞匯與過級考試的考綱詞匯雖然并非完全契合,但是的確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例如,每個單元都編排了詞匯辨識模塊,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詞匯的敏感度,提升其閱讀速度;Word Pretest 模塊要求學生根據上下文語境猜測生詞的意思;詞匯練習部分通常從考查詞性轉換、詞根詞綴、詞匯搭配、語境意思等多方面展開,體現了語用學的思想及系統功能語法中對語境的具體解讀。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句子的理解經常會出現以下問題:(1)不清楚句子結構,尤其是主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和定語從句;(2)在句子表達中容易出現邏輯關系方面的錯誤;(3)在詞匯理解方面經常失誤。在銜接與連貫方面,對于一般的顯性銜接詞如although、because 等,學生能一眼看出;但是對一些隱性銜接,學生往往不易發現。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鑒賞重難點句子中的銜接與連貫手段,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作者表達的觀點。
教師可以通過問答、討論等方式考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一方面讓他們了解簡答題的出題角度;另一方面讓他們學會推理、總結和歸納,在已有材料基礎上找到答題的方向,從而為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作語言及邏輯思維準備。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有效提問,提高其思辨能力。
教師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特點,設置不同的輸出任務,如摘要撰寫、話題討論等。在帶領學生完成以上閱讀任務的同時,教師要補充閱讀技巧和策略,如抓住文章線索、找出論點和論據、識別話題轉換、識別因果關系、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等。文章雖然題材不同、內容各異,但是思辨閱讀技巧大同小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長期堅持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他們思辨式閱讀。當學生養成了思辨的習慣,他們自然也就學會了閱讀。
其實若論思辨閱讀的技巧,學生早在初高中階段,甚至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學習了。無論是單獨進行強化學習,還是選擇難度偏小的思辨閱讀技巧講授,都不能很好地實現英語專業思辨閱讀的目標。從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學生真正的困難不是尋找主題句、邏輯關聯詞等,而在于抓住文章深層次的邏輯。《泛讀教程》這套教材為教師在閱讀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思路。教師要根據文章的體裁、題材、內容、結構等尋找教學中能體現思辨的教學元素,并圍繞這些教學元素展開一系列諸如背景知識闡釋、釋義、問答、話題討論、重難點句子分析、詞匯分析、閱讀技巧總結等活動,讓學生在拓展思路的同時理解英語文化和英語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