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露露
目前,教學活動的重心逐漸由向學生傳授固有的知識轉向支持他們充分利用工具主動獲取信息,達成理解,建構個人化的知識體系,并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應用以解決現實環境中的真實問題。新時代的學習者需要具備在真實社會環境中和現代技術條件支持下的深度學習能力(陳堅林、賈振霞2017)。但是,在日常閱讀教學中,閱讀淺層化、理解碎片化、教學模式固化和緊跟考試題型功利化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影響了學生在閱讀課上建構知識結構、培養語言能力、豐富思維方式、樹立正確觀念等目標的實現。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度學習,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借鑒美國學者詹森(Jensen)和尼克森(Nickelsen)撰寫的《深度學習的7 種有效策略》一書中對深度學習的闡釋,即深度學習由覺知、分析與綜合、應用和同化四個領域組成(Jensen &Nickelsen 2010),試圖通過以上四個環節串聯并實踐閱讀課堂教學,以幫助學生深度理解知識,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變得愿學、樂學、好學、會學。
下面,以北師大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7 Lesson 21 To the South Pole 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實現深度學習。
文本主要講述了作者即故事主人公前往南極探險的經歷。文本內容分為兩部分:主人公在探險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人公最終是如何解決問題的。文本的結構清晰,其主題語境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學生可以逐步提取文本中的表層信息,并在深度加工信息的過程中理解文本大意,把握文本的主題意義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在本堂課結束時,學生應:
1.獲取作者南極探險的基本信息。
2.分析作者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原因。
3.從字里行間推斷作者對他的探險的感受。
4.評價作者的南極探險。
5.從更多的角度探索作者探險背后的精神。
課堂伊始,教師帶領學生欣賞杰克·倫敦(Jack London)的Life is a Journey 詩句。
There’s no straight way to walk.
Sometimes up,sometimes down.
...
It’s stupid to put eyes on others.
I have to make up my own mind,
Going my way to the destination.
【設計說明】通過一首簡單易懂的小詩,幫助學生在上下文語境中迅速理解新單詞destination 的含義,并通過圖片觀看、視頻賞析的方式自然引入本課主題——南極探險。
自由討論:Have been to the South Pol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outh Pole?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expedition to the South Pole?
【設計說明】教師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自由討論,在教學中適當放手,喚醒他們的已有經驗和知識,激發他們基于文本主題的閱讀興趣。作為讀前導入活動,以“頭腦風暴”、自由討論、圖片展示等形式,幫助學生注意信息、環境和其他刺激。覺知領域并不指向深度學習,這一領域引導學生加工簡單學習,以便其他領域發生成功的深度學習(Jensen &Nickelsen 2010)。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學什么”,還要關注學生是否“喜歡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多感官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讓他們身處豐富、有趣的情境中,圍繞主題意義,通過感知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
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整篇文本,圈出自認為較難的生詞,再將他們分組,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這些生詞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結合上下文、詞根詞綴等,快速分析得出生詞的含義。
【設計說明】語境是詞匯教學的核心要素。詞義是言語和思維的結合體,理解詞義的過程是言語和思維活動的過程。同時,生詞、難詞是學生閱讀的障礙之一。猜測詞義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需要學習者對語境信息進行編碼、加工和處理;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習者對特定語篇語境中生詞的相關信息進行深加工,從而促進其對詞匯的理解、記憶和提取(劉煒2011)。通過個人思考和小組討論,學生可以強化主體意識、深度思考,自由表達觀點,從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師讓學生在通讀全篇后回答問題: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their expedition?
教師帶領學生再次閱讀文本,畫出文中所有包含difficult 或表達相似意思的句子。學生通過再次閱讀文本,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思考作者究竟遇到了怎樣的困難,這些困難的難度一樣嗎,是否得到了解決,是如何解決的等問題。
【設計說明】文本從頭至尾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反復強調了南極探險的艱難,同時反襯出南極探險者的英勇和智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關鍵詞,迅速提取表層信息,進行文本信息的有效整合,從而有效推進信息深度加工。
教師借助框架結構圖,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本信息。
教師設計了故事發展框架圖,包括characters、setting、problem 和solution。由于problem 和solution部分需要大量信息的拆解、重組、聯想和歸納,教師引導學生四人一組,以討論的方式完成該部分的信息梳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探險者遇到的問題,如低溫導致食物速凍和腳傷、大風暴及身體疲勞導致幾乎放棄等。
在文學創作中,環境、情節、人物等要素最終聚合成內容上的矛盾沖突,并以此推動情節的發展,表現主題。矛盾沖突類型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矛盾沖突。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主人公在探險過程中遇到困難的類型并作出歸納,低溫和大風暴屬于外部環境,而內心疲憊屬于個人感受。在向讀者展現的沖突中,前者為人與自然的沖突,后者為人與自我的沖突。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尋找作者為了應對這些困難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學生因此三度投入閱讀過程。由于文本脈絡清晰,基本一個自然段對應一個問題的解決,因此,在幻燈片的指引和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非常容易地得到了全文信息。學生在深度加工表層信息后,對全文的脈絡框架和主要內容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設計說明】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常常借助圖表形式直觀體現語篇信息的聯系,構建語篇框架化知識。在本堂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快速獲取文本篇章結構信息,接著引導他們通過深度思考進行分類與歸納,得出文本沖突,從而幫助他們透過文本字面意思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框架圖或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將文本中的細節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復述,使他們自主將零散信息集中起來,鍛煉分析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也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對文本進行深層次解讀,從而讓他們通過閱讀逐漸增強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挖掘文本中蘊含的豐富信息,引導他們深入理解主題、進行個性化思考,領會文章的內在邏輯關系和蘊含的深刻思想,從而提升他們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讓學生通讀文本并關注細節,體會作者的情感,綜合理解文本內涵。
Can you find another 2 adjectives in the article to describe this expedition to the South Pole?
學生很快從文本中找到了special 和wonderful兩個形容詞。在分析作者觀點和寫作意圖的過程中,學生從讀者的視角出發,不再拘泥于“與文本對話”,開始“與作者對話”“與其他讀者對話”。在這樣的思維碰撞中,作者堅毅、努力、大無畏、富有冒險精神的形象躍然紙上,甚至有的學生還感悟到作者的浪漫英雄主義情懷。
【設計說明】通過評估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文本為基點,結合邏輯和情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貴麗萍、黃建英、周勇,等2013)。這樣的做法有利于學生思辨地看待文本內容和作者觀點,豐富和加深對文本主題意義的探究,從而成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判斷力的讀者。
關聯自己、文本與世界,思考三者之間的關聯。學生曾經在七年級和八年級接觸過與本課所學文本有類似含義的語篇,教師通過有意識地提問,引導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聯系曾經看過、讀過或聽過的文本,聯系自己知道的現實人物,應用已有和新學的語言知識,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分享自己的情感經歷,從而得到共鳴。部分學生給出回復:
S1:The writer makes me think of my learning experience.Sometimes I feel so tired and bored that I want to throw my pens on the floor and tear my books into pieces.The writer shows me that I should think of my learning problem carefully.I think I need a role model and work out a good learning plan.
S2:It makes me think of my father.He is a doctor.He often works extra time to save more lives in the world.Tired as he must be,he still stand at his position to take on his duty day.
【設計說明】深度學習是學習者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將所學的新知識、新信息、新觀點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將新舊知識建立多元聯結,建構新的意義,且能夠將其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用于解決問題(閻乃勝2013)。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聯系身邊的人或物、聯系自己學過的課文、聯系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經過自己的思考、聯想,運用自身內化的語言知識,遷移到實際情境中,并試圖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鍛煉語言知識運用能力與表達能力,思考自己的生活,完善自我認知,豐富生活經驗,實現精神成長,形成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1)Which part of this article impress you most and why?(2)If the writer failed,will you still admire all these explorers?
學生回答如下(做了適當修改):
S1:For the first question,I like paragraph 3.This journey has been special even though at times it felt like.The words “it was never going to end” echoes the words in the next sentence “feels like an ocean”.Behind these vivid words,I can feel writer’s tiredness,which seems that it just happened in front of me.
S2:I like paragraph 1.I thought with a heavy breath as I walk against the wind and snow in sub-zero temperatures.We are finally just a few miles away from our destination.
【設計說明】同化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內容,讓內容成為他們的一部分,這樣他們能夠形成自己的看法(Jensen&Nickelsen 2010)。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再次回顧文本和評價文本,結合自己的理解及課堂上的閱讀體驗,得到屬于自己的結論。同時,學生通過在全班互相分享各自不同的體驗,重組和建構意義。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無法從文本中找到答案,需要經過復雜的信息加工。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將無意識中被打動的閱讀體驗放大。在這一教學環節,教師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經歷,學思結合,學用結合,在表達觀點的過程中建立知識間的關聯、知識與世界的關聯、自己與文本的關聯,從而內化知識和提升能力。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就成功的意義和努力的價值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適當點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
欣賞詩歌Life is a journey 的詩句:
I have to make up my own mind,
Going my way to the destination.
Facing success or failure,
It’s no need to care too much.
Only if I’ve tried my best,
It’s enough for my simple life.
【設計說明】本堂課以這首詩的前半部分作為導入,然后使用這首詩的后半部分作為課堂的尾聲。教師帶領學生聆聽、欣賞詩歌。基于視聽感官,學生得到共鳴,情感得到升華,從而達到育人的目標。
作業1:Suppose you are the writer,write a little story begins with “Now I am standing at the South Pole”.
【設計說明】續寫的前提是對文本情節的熟悉、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對文本主題的把握。讀后續寫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回顧文本內容,結合課堂所學,聯系已有知識和經驗展開合理想象,豐富思維活動,提升英語寫作能力。由此可見,深度學習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得以實現,還可以在課后作業中得以延展和持續。
作業2:Learn more about expedition to the South Pole by reading more books.
【設計說明】現今的教育思想提倡學生從單一文本閱讀走向多文本的群文閱讀。教師鼓勵學生以所學語篇內容為依托,根據自身因素,結合教師推薦開展廣泛閱讀。
完整的深度學習并不單獨依靠學生個人的思考與努力,還需要教師的科學評價和學生的互相分享,唯有結合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個人思考的學習方式,才能夠讓深度學習得到全面實現,并真正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愉悅度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