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宗元 呂佶康
(湖州學院人文學院,浙江湖州 313000)
2022年6月28日,英國政府蘇格蘭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正式宣布英國蘇格蘭地區的第二次獨立公投的計劃,稱將于2023年10月19日進行獨立公投。在此之前,蘇格蘭曾早2016年便進行了過另一次的公投脫英公投,但本次公投最后并都沒有獲通過,因此使蘇格蘭也不得不被繼續地留在了英國的體制內。作為同一個國家中的不同民族,為何意見會這樣相左?這就不得不考慮到這幾個問題即:“民族”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應該如何確切的被表述,又是怎樣在歷史中一步一步變遷而來的?本文旨在嘗試回答“民族”在英語中究竟該如何界定以及其變遷的過程。
語料庫作為經驗數據的源點被用于調查許多以語言為中心的研究命題,涉及語言應用的諸多方面,是語言學者“默認的資源”。語料庫技術能提供大量反映語言現象的例證,語料庫分析則能展示出預期不到的語言型式[1]。
Hardt-Mautner(1995)是首位倡導并使用了語料庫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批判話語分析的學者,語料庫索引功能有效地結合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理念,能提供給我們強大的量化分析的基礎。以語料庫為基礎的研究主要通過對詞頻的考察,主題詞索引、搭配、詞叢、語法結構和型式的觀察來識別話語的內在意義,從而進一步探尋語言與文化、社會的關系[2]。
結合對主題詞索引、搭配以及詞叢的統計,可以有效地展現民族概念在英語中變化的時間線。基于歷史的角度,對“nation”和“ethnic group”以及類似意義的詞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民族概念的變化。
此外筆者還運用了觀察法進行論述。在明確觀察對象(nation等表示民族意義的單詞)后,搜集了大量資料并進行語言學上的追蹤,仔細考察了英語中民族概念發展的路徑。
本節中,筆者將著重運用橫向比較法和調查法,來仔細探討不同單詞指代民族含義時的差別,并揭示出民族概念在英語中范圍逐漸擴大的過程。
在英語主要有5個詞可以用于表示民族,即為:ethnic groups,race,clan,gentes以及nation筆者將按照由近至遠的順序來論述。
在當今英語用于表示“國家,民族,國民”意思且應用最為廣泛的無疑是“nation”一詞,牛津詞典中給出的解釋為生活在同一片地區中,處在同一個政府管轄下的一群擁有相同文化、語言、歷史的人,它更偏向于一種宏觀描述,指的是國民全體或民族全體。它的詞根可以追溯到拉丁文中的nativus,意為“出生,降生”,詞源同還有gene和populus,這三者都有著細微的分別。Gens的實詞形式為genitor,可譯為“父親”“父系”,指代的是狹義上的血緣親族,可譯為“氏族”。雖然gens的氏族含義早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仍然作為民族的源頭有著重要影響;而populus的含義可譯為“人民”“楊樹”。S.P.Q.R.(即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作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拉丁語縮寫,其拉丁全稱便多為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而在《高盧戰記》中,凱撒也被多以“populi Romani”來稱呼羅馬,可見populus更偏向于一個政治概念,即政治意義上的羅馬人民。
由此推可得,由其意義上更加廣泛更普遍使用的由拉丁詞源nativus演化發展而來的現代英語單詞nation也都應當地繼承了其拉丁詞源nativus上的普適性,即用來指代一個廣義上的不列顛帝國人民,包括那些同處于詞源英格蘭島意義上的蘇格蘭高地人,威爾士高地人以及鄰近英國的愛爾蘭人。在近代以來,nation同樣可以指代國家的概念,可以說,nation的廣泛運用從側面反映出了民族國家的正式形成。
Race同樣可以表示人種;種族;種群。根據童理民老師的考證,race該詞來自中古法語razza,種族,世系,家族,也有可能來自拉丁語radix,根,詞源同root,radish.該詞大概率是英語發展到第二個階段即中世紀英語時吸收融合法語而形成的,但隨著19世紀中葉種族主義進入到英文語境中,race,racial二詞因常與racism(即種族主義)一詞相聯系而多少受到感染并變得逐漸貶義時,用ethnic來替代該詞的情況便開始有所增加。
而ethnic groups的含義則較為簡單明了了。ethnic源自希臘語ethnos‘race’(種族),從ethnos的形容詞形式ethnikos演變而來。希臘作為西方文明的發祥地,ethnic也自然而然地帶上了學術性的光環,多作為學術術語用于人類學與社會學之中,但也正在逐漸走向平民化。
Clan的字面含義雖然與英文gens相似,卻總在一個細微處又有著那些許多的含義不同,Clan可用來指代(尤指蘇格蘭的)宗族,氏族,家族,也可指代龐大的家族;宗派;幫派;小集團,并且更加用于蘇格蘭語境中。在中世紀時,由于蘇格蘭物資的缺乏以及英格蘭對于蘇格蘭的封鎖,導致蘇格蘭的封建主義發展遠遠落后于英格蘭,其中蘇格蘭人更多地以氏族為單位進行群居,由此形成了數個零散的利益集團和家族。在筆者看來,相對于羅馬氏族所代表的政治概念,clan所指代的含義更類似于古代中國的門閥士族,一個具有相同利益和共同祖先所形成的一個利益集團。
而由拉丁詞源gene演化而來的gens的含義則較為狹隘了。《韋氏大學英語詞典》中給出的三個含義中一個僅僅指代羅馬或希臘中的氏族,一個僅指代父系家族,一個則指代一族可以區分的相關親族。其含義僅僅局限于有著血緣關系相傳承的親族。時至今日,gens早已經在表示當下的民族概念中淡出,僅僅作為一個人類學概念保留在英語中。但是在中世紀,gens同樣有著特殊的宗教含義:在舊約《詩篇》中曾用gentes(gens的復數形式)一詞來蔑稱毀滅耶路撒冷的異端民族,而在隨后被教皇烏爾班二世也被用于稱呼中東的穆斯林。就這樣,gens一詞便被賦予了宗教上的污名化。
由此可得,民族概念在英語語境中變遷的大致路徑應為:gens→clan→race→ethnic groups→nation。但若要深入了解英國民族概念的變遷,就不得不了解英國民族概念的形成。
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為“nation”,但其他詞匯也有出現,呈現出一種復雜多樣的局面,而由于中世紀早期近代民族意識尚未萌發,nation更多地單獨指代國家即阿爾弗雷德大帝所創建的威塞克斯王國,并不指代近代意義上的英國與英國民族。
而當時間來到文藝復興時期時,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歐洲大陸上近代民族意識普遍萌發,表示氏族等概念的詞匯“race”“clan”等逐漸減少,“nation”已經逐漸在民族概念語境中爭奪到了統治地位?!禠eonardo Da Vinci》是美國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為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達·芬奇所撰寫的傳記,而達·芬奇所處時代的意大利半島政權更迭頻繁,局勢風起云涌,光佛羅倫薩就歷經法國,美第奇家族,奧地利等政權的統治,因此該時期民族被頻繁提及,氏族亦有所提及。
而莎士比亞所著的《李爾王》,更多地著墨于李爾王與三個女兒之間的糾紛以及悲劇情節,對于民族和國家的直接描述較少,因此各個詞匯的出現頻率均幾乎于無,因此筆者不再贅述。
當時間來到近代20世紀之后,由于蘇聯的高壓統治,大批基層民眾和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被蘇聯秘密警察抓捕關押至古拉格所管轄的集中營內,這些囚犯來自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各個加盟國,民族不同,政見不同,再加上蘇聯政府的嚴刑拷打,民族沖突在此地迅速激化,因此各個側重不同但同樣指代民族概念的詞匯(nation,ethnic group,race,clan)再次被廣泛使用。
由此可見,英語中表示民族概念的詞匯歷經了數次更迭與反復,最終還是更具普適性的nation在語言權的爭奪中占到了上風,最終確立了nation對于民族概念的表達。
本節中,筆者將運用觀察法,來闡述了英國民族從民族觀念稀薄,國家分裂走向英國民族意識正式形成,國家走向統一并建立起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過程,并探究了指代民族含義的單詞在此過程中的變遷。
可是歷史進程是無法預料的。1066年,征服者威廉于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英王哈羅德(Harold),加冕為英國國王之后,英國民族國家的構建進程便被強行打斷了。征服者威廉不僅帶來了政治上的地震,更帶來了語言的沖擊和文化上的入侵。由于諾曼征服時期英格蘭語言尚未統一,疆界并未確定,民族意識十分淡薄,并沒有能夠在文化和語言上組織起對于法國文化沖擊的抵抗,因此英格蘭原有的本土文化迅速淪陷,其表現在法語成為社會主流語言并通行于上層貴族之中(包括英格蘭的本土貴族),而英語則淪為中下層民眾的語言,其中還夾雜著許多法語詞匯,前文中提到的“Race”便有很大可能是在該時期形成的,指代的是處在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法國貴族與英格蘭本土貴族。
但語言上的變化尚在其次,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沖擊。征服者威廉帶來了先進的封建制度,如引進了歐洲的騎士制度,從此英國的騎士階層開始發展起來,英國的封建制度也在該時期逐漸建立起來,但英國的原生文化和民族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雖然征服者威廉打斷了英國原有的民族構建,但他也為英國帶來了先進的封建制度和一個更加強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為日后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發展。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曾在其著作《約翰王》中以劇中角色約翰王的口吻對教皇的使臣潘杜爾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并且宣稱自己才是世俗世界中至高無上的君主,無疑反映出了當時英國民族意識的勃發以及對于腐朽神權的唾棄。同時莎翁還在戲劇中抨擊了法國的民族英雄圣女貞德:在其著作《亨利六世》中,當圣女貞德率軍解救奧爾良時,王子查理對她大加稱贊,稱其為“法蘭西的守護神”,而當奧爾良遭到偷襲兵臨城下時,王子查理立刻轉變臉色,對貞德破口大罵,蔑稱她為一個“女騙子”;當貞德被英軍俘虜后,對著四處尋找自己的父親唾棄到:“老朽的守財奴”“下賤的可憐蟲”。這種與現實相差極大的反轉,不僅消解了圣女貞德作為法蘭西民族英雄的高尚形象,更借此機會解構了法國的民族性。
幸運的是,英國由于百年戰爭之后與法國的聯系逐漸減少,使英國躲開了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國家混戰——三十年戰爭(又稱宗教戰爭,其重要誘因為新教與天主教的尖銳矛盾)。這場混戰發生于17世紀,正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白熱化階段。這場大混戰幾乎將所有歐陸國家都卷入其中并造成重創,天主教勢力由于深陷這場戰爭中不能自拔而無暇理會更遙遠的英國,英國也借此機會進行貿易賺取高額的利潤,大大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最終,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英國于1688年完成了光榮革命,推翻了已經落后的封建主義,威廉三世入主英國,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民族國家,揭開了世界史的嶄新一頁。
而在這個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民族的概念也不再僅僅指代民族,更指代與民族息息相關的民族產物——國家,即Nation,不僅包含著民族意識上的含義,更包含著政治上的含義。
鄧小平書記曾經特意寫道:“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庇⒄Z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為通用的語言之一,承載著大筆珍貴的精神財富,而英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老國家,同樣有著可貴之處。英語中的民族概念數次變遷,反映出了一個民族的蹣跚發展歷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且民族眾多的國家來說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為此,我們要加強探究,積極實踐,為我國和世界的民族和平繁榮發展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