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
(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溫州 325016)
作為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平臺,公共實訓基地在社會夯實技能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不僅關系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順利進行,而且關系著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進步、生產組織方式的信息化及自動化。高職院校公共實訓基地的基本且重要的一項職能是社會服務,包括為專業高技能人才提供培訓服務,提供“高、新、專、特”專業技術服務和創新,并開展交流合作、培訓指導、競賽承辦、宣傳科普等業務。要完善并創新公共實訓基地社會服務高水平實訓基地,必須發揮社會服務需求驅動力、社會資源整合力和高職院校理實一體的促進力,綜合各方面有利因素,實現合力,從而推進公共實訓平臺社會服務的提升。作為發揮公共實訓基地社會服務和落實數字素養行動綱要的前沿陣地,高職院校需考慮地方發展需要與公共實訓基地社會服務體系,以數字素養為抓手,創新社會服務內容。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完善創新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機制,建立“雙高”(高水平、高技能)教師庫和企業專家庫,簽署合作協議,制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明確了校企雙方權利與責任。通過深入企業生產一線進行技術指導,在共建公共實訓基地同時,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推動企業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轉化,帶動就業促進經濟效益,,也為在校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的機會,達到了互利共贏。
公共實訓基地的建立和發展,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組成“雙師型”團隊,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實習計劃,開發實習實訓教材,完善豐富管理制度。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生產性公共實訓基地新模式,即校企共享優勢資源,共同打造高水平合同平臺,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學習崗位無縫對接企業就業崗位,賦能“產業、專業、就業”三業的融合發展。
堅持整合共享,多措并舉合力發展。建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匯聚政府、院校、企業、協會等各方智慧力量,整合實訓場所、設備、師資等多種資源,加強政策集成,加快功能完善,努力形成多方共贏的發展局面。探索基地創新發展模式,組織開展共建共享試點示范,鼓勵支持多方合作、共同參與基地建設運營管理,促進企業學校產教融合、技能人才供需對接、產業鏈條協同聯動。
依托公共實訓基地的有利條件,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企業職教部門、企業專家、專業教師組成校企聯合工作組,實行校企合作自主招生、交互聯合培養。從招生工作開始,企業專家、院校老師全程參與其中,雙方根據崗位需求共同編制專業招生計劃,共同編制單獨招生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聯合企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學校和企業作為育人雙主體對學生進行分段培養。
通過學校與學生簽訂崗位實習安全協議,企業與學生簽訂就業協議,明確學徒員工和學生雙重身份,落實校企雙主體責任及分工。學生通過招生考試進入專業學習,按照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第一階段學校完成通識素養和專業基礎培養,企業進行文化滲透;第二階段校企交替式學習實踐;第三階段通過“師帶徒”形式進行崗位實踐能力培養。
切實發揮高職院校公共實訓基地社會服務效能。公共實訓基地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特點,為職業院校、社會培訓和企業生產提供服務。擴大服務覆蓋面。對于學校和企業因客觀情況,尤其是重點開展單個學校和企業無法承擔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解決社會上技能技術性人才短缺的問題。除此之外,以公共實訓基地為依托,監理技能鑒定所(站),進行高校的組織管理工作和技能評價服務;組織行業交流和技能競賽等活動,承接各類培訓,推動技能人才宣傳等各項工作。
拓展高職院校公共實訓基地社會服務功能,硬件基礎是其制約的重要因素。目前,高等職業學校已開始重視公共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職能,逐步完善拓展,豐富服務內容。但在建設規劃時期,受到公共實訓基地施工周期、政府制定、資金投入等多重因素影響,高職院校大部分公共實訓基地并不能滿足企業實際成長需求,只有重點項目中公關實訓基地配有對應的社會服務功能和基礎條件。
公共實訓基地實施社會服務的軟環境不足主要表現在缺失必要的軟件平臺和工具,就無法開展學習和實踐;軟件環境版本過低,可能無法滿足學生的實訓需求;軟件環境配置問題,可能存在無法啟動或者使用軟件的情況;軟件安裝和測試問題就會存在學生無法完成實訓的情況;軟件使用限制,在某些特定的軟件環境中,有可能會存在使用限制,如過期的許可證或者免費版不能支持特定的功能等。
公共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實踐技能的場所,是檢驗理論知識學習和鞏固技能實訓實踐的重要平臺。但由于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規模逐步擴大、軟硬件設施要求逐漸提高、人員配置的發展和完善等原因,其基礎功能要求也日益提高。例如,當下的公共實訓基地缺乏職業技能培訓、技術創新平臺等內容。另外,脫離社會經濟生活,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缺乏敏銳的洞察和前瞻性設計,在服務地方經濟時,時間上容易滯后或者跟不上當下所需;在完善和豐富社會服務內容時,由模擬仿真的實訓實操環境向全真實操的生產作業環境過程中,缺乏針對性科學性的有力措施,在技能競賽、技術鑒定、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而影響其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根據公共實訓基地目前的情況,存在以下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表現:缺乏統一的服務標準,不同的服務對象和部門提供的服務可能存在差異;缺少服務質量監督機構,導致服務難以保證一致的質量水平;服務流程不清晰,公共實訓基地的服務流程不規范,操作不一致,服務策略不明確,從而導致服務質量的不穩定性,缺少系統性和整體性;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公共實訓基地的各部門和服務對象之間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一致;忽視了服務的反饋和改進,公共實訓基地沒有建立服務反饋機制,無法及時獲得服務反饋信息,也無法進行改進和優化,導致服務質量不穩定,缺少整體和系統的服務能力[1]。
面對疫情重塑產業鏈結構和國家“新基建”戰略背景的雙重需求,依靠城市節點、行業支點、企業重點的模式,公共實訓基地規劃建設時候,充分考慮深化拓展教融合改革。把握國家發展機遇,做好頂層設計,借助數字化技術來拓展公共實訓基地發展空間,貫徹高職院校高水平、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重任。同時,公共實訓基地有利于數字教育供給新結構形成,應用于真實場景,創新引領產業,完善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快公共實訓基地促進數字技能[2]。高職院校可通過公共實訓基深度開展產教融合,實現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發展中可以數字技術為手段,發展公共實訓基地數字,從而達到高水平、專業化、數字化,實現高質量的產教融合,最終實現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實踐培養[3]。
通過合理編制預算,安排購置高新數字化運用和管理的實訓設備,并整合線上學習平臺資源,打通線上培訓模式,實現實訓規模的擴大。打造數字技能領域的公共實訓基地、結合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實現數字人才全真公共實訓服務線上模式,更廣泛地服務數字新產業發展需求的數字人才培養。
以數字經濟為背景,共建公共實訓基地為目標,建設教師、企業專家、業界學者三位一體的高水平教師隊伍,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和實踐機會,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人才資源和技術支持,為地方提供更強勁的智力支持和創新動能,打造政企校合作的人才培養樣板[4]。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是一個長期和系統的工程,需要深入探索,大膽實踐,不斷積累經驗。要通過開展宣傳、組織實訓,不斷形成實訓品牌;通過強化考核,不斷提升實訓績效;通過優質服務、優質管理、優質實訓,不斷擴大影響;通過政策調研,制定政策措施,扶持高技能人才培養,支持實訓平臺建設。通過加大投入,提升內涵,強化實訓,提高績效,使公共實訓基地真正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5]。
《2022年中國智慧教育發展指數報告》中提出:要優化智慧教育資源投入,接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國家過去十多年的數字化實踐和智慧化轉型的深入,必須要把原來的思維方式從系統的思維轉向數據的思維。在推動公共實訓基地新基建時,數據已經成為和土地、勞動力、資本、科技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踐行數字發展理念,以“數據融合、技術融合、業務融合”為架構,打造公共實訓基地數字化底座,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完善城市數字治理體系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也為公共實訓基地能夠為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以及人才的培養,通過場景化的載體提供更好的學習場所和機會[6]。
公共實訓基地要聚焦“公共”,在開放共享、高效利用上做文章、下功夫,必須以國家層面出臺的要求為根本遵循,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一要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動力,以促進就業為目的,制定好科學合理的培訓人員規劃,通過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實訓基地的公共效應[7];二要圍繞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對城鄉各類勞動者開放,統籌兼顧各類就業重點群體,切實為企業職工以及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困難婦女、殘疾人等提供亟須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8];三要創新制度,建立大師、專家引進和聘用機制,不斷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優化和共享職業技能培訓的師資庫,切實發揮實訓基地人力資源的公共作用;四要提升公共實訓基地課程開發的覆蓋面,開發和引進多種形式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建立動態、共享的公共實訓基地職業培訓的資源庫;五要積極承擔高校畢業生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任務,尤其要強化高校畢業生技能操作訓練,切實提高技能水平,增強就業創業能力,不斷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目前職業教育的數字化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如何以豐富的場景應用和創新技術的積累為各類教育場景中所遇到的痛點和難點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如何有效推動智慧教育走向多元協同,同時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為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已經成為當下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問題,同時也是亟待回答的社會議題。結合數字化手段,以數字素養為輔助,加強高職院校公共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功,既能為企業輸送人才,提供技術服務,推廣科技成果,又能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實訓基地通過與社會緊密合作,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服務,不新推動地方產業升級和社會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