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明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58
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是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來實現信息全球化。“網絡新媒體”則是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使用者提供語音數據、音頻、在線游戲、遠程教育、視頻、音頻等合成信息及娛樂服務的全部新型傳播形式與方法的總稱。
網絡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多點觸摸媒體技術,重力感應技術、數字報刊等,借助不同的網絡平臺軟件來實現信息、畫面的傳播和互通。常用的網絡平臺有企業微信、釘釘、騰訊會議、Zoom、學習通等,既能滿足辦公、會議的需要,也能滿足個體學習、溝通的需求。
網絡新媒體作為21 世紀最重要的傳播溝通方式,在現代傳媒產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1.數字化。新媒體最為顯著的特點即數字化的傳播方式,是將復雜多變的數據、信息、知識,轉變為一系列二進制代碼,借助計算機,形成可識別、可存儲、可計算的數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應用的過程。伴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打通了信息化建設阻礙,實現了數據共享,信息互聯互通。
2.便利化。快捷便利是網絡化信息化時代所有通信工具共同的特點,新媒體平臺自然也不例外。騰訊會議、釘釘、Zoom、企業微信、學習通等網絡新媒體,既可以發送文字消息,也可以語音對話,可以傳輸圖片、視頻,也可以文字語音混合使用,信息容量相當之大,傳播速度也非常之快。尤其是語音文字消息,只要有網絡覆蓋的地方,用戶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與身處異地的人取得聯系,實時精準,方便快捷。
3.無紙化。網絡新媒體具有完全的無紙化特點,從經濟成本角度可節省大量經費支出,既有利于工作內容的串聯和銜接,減少工作流程,又有利于存儲,節省場地,避免重復勞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個性化。由于技術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體幾乎都具有大眾化特點,而網絡新媒體可以實現面向個體需求和更加細分的受眾。針對有特別需求人員,可以通過新媒體有選擇性地自我定制。
當今,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網絡新媒體具有以下優勢。
1.方便快捷,形態多樣。網絡新媒體信息發布及時精準,自由暢通,符合人們的交流習慣。據調查,多數青年人每天使用網絡新媒體平臺的時間在3 ~4 小時以上,零散時間充分利用,溝通交流便利,學習生活更加高效。同時,其輸送信息形式的快捷多樣,前所未有,且可以實現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回看、循環播放、自由創作等功能。
2.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網絡新媒體能夠超越國家、文化、地域等限制,突破單向傳播的障礙,用戶間能夠實現無障礙溝通交流,增強互動性。而且,突破了傳統媒體傳遞信息的單一性,實現了多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快速傳播[1]。
3.成本低,容量大。網絡新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版面、時段的限制,使公眾知曉信息的數量和選擇信息的范圍均得到了大幅增加。同時,網絡新媒體的數據流量有多種套餐形式,費用相對較低,且眾多的軟件工具幾乎提供免服務費,從經濟性角度也符合當前大學生的消費能力,加之智能手機的普及化,面對較高的手機通話費,使用流量也是首選。
自網絡新媒體出現以來,高校師生應用廣泛,特別是在學習、培訓及就業指導和招聘等方面普遍使用,在大學生心理咨詢、思政教育以及團體輔導中已大量應用。
網絡新媒體以其數字化、便利化、無紙化、個性化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師生所喜愛。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是高校的育人新理念。高校通過多媒體互動教學、線上資源共享、開通公眾號、思政專欄,青年大學習、微黨課微團課等多種形式,挖掘新媒體育人元素,積極發揮新載體新技術的新穎性、靈活性、交互性,在大學生線上咨詢、思政教育、心理輔導等方面有更多應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團體輔導形式作為以心理學相關理論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的育人形式,因互動性強、體驗性強、娛樂性強的突出特點,被應用于心理預防和心理干預,對改善大學生自我認知,學習新的行為和必要的人際聯結發揮積極作用。
1.大學生網絡團體輔導因需而生
近年來,網絡新媒體對大學生團體輔導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能夠緩解大學生的各種焦慮、抑郁、恐懼、孤獨等不良心理狀態。
2.騰訊會議功能及在大學生團體輔導中的廣泛應用
騰訊會議作為網絡新媒體的一種工具,因其經濟、實用而被大量應用。其屏幕共享功能,可將團輔活動中的音視頻、課件清晰展示,也可只共享電腦聲音或圖片,不影響其他操作,便于師生互動分享。[2]語音、視頻及文字聊天框功能與其他媒體相似,可同時支持多人開麥、視頻互動,也可語音、文字交叉使用,但語音、視頻會因網絡及周圍環境干擾易出現卡頓,影響效果。聊天框可彌補語音的不足,也可避免部分學生不想或不愿意發言的尷尬。
同時,會議的預約及備注功能也為團體輔導提供諸多便利,提高活動安全性。而騰訊會議的白板功能,對團體輔導的涂鴉、繪畫練習特別有效,幾乎可以實現線下的同步效果,在便利性方面甚至優于線下。此外,虛擬背景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成員的參與感和投入度。團體活動對騰訊會議的分組功能也有很大需求,但因有會員資費限制而應用不多。總體而言,網絡新媒體應用于大學生團體輔導既方便又高效,且具有很好的反饋和線下不能比擬的優勢,這為新時代網絡新媒體融合大學生思政教育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伴隨網絡新媒體新技術的普及應用,運用網絡開展的團體輔導的優勢和效果不斷顯現,但也存在一定局限。
近年來,團體心理輔導助人功能進一步體現,形式和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創新。實踐證明,網絡新媒體應用于團體輔導即網絡團體輔導,對于改善大學生不良情緒、調整認知、習得新技能、擴展人際支持、增強自我掌控等方面有明顯效果。[3]
1.有效改善大學生不良情緒
面對多變的世事,大學生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情緒波動較大。網絡團輔提供了包容、溫暖的氛圍和相互支持的空間、多元的認知情境等,為大學生提供了釋放和舒緩情緒的場地和機會,借助成員間的分享和反饋,能夠更好地自我覺察,獲得新的自我調整方法,改善不良情緒,促進自我身心和諧。
2.能提供大學生良好的人際支持
有研究者發現,必要的人際支持可以降低因外在環境改變帶來的不良影響,擺脫孤獨,而網絡團輔可以實現這一功能。有共同困擾的人聚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和減少焦慮,疊加輔助必要的輔導活動,更能有效改善不良心理狀況,獲得有效支持。筆者通過實踐表明,大學生參與線上團體后,能獲得必要的人際資源,并將團體中的支持、接納、理解帶到實際學習生活中,對于持續改善人際關系有積極助力。
3.促使大學生學習新的行為方式和技能
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表明,網絡團體輔導能促進大學生的自主學習。[4]大學生通過參與,聆聽他人的經歷、苦惱,改變了對身處環境、壓力的看法,增加了對自身狀況的思考,不斷在自我覺察和觀察他人的行為中改變認知,改善自我評價方式和抗干擾策略等,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和行為方式。
4.能有效增強自我掌控感
個體的尊嚴、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個體對自身生活、生命的掌控感。掌控感越強,價值感體現得就越明顯。網絡團輔通過各種活動,助力大學生自我賦能,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大學生內生動力,重拾自我掌控感。[5]
盡管網絡新媒體對促進大學生團體輔導的作用較為明顯,但仍有改進空間。
一是成員都隔屏相見,對肢體語言和微表情察覺和關注度低,親近感和信任度受影響,建立關系緩慢。
二是受收視區和注視點的限制,團體成員之間獲取信息受限。
三是設置上受現實干擾較多,比如環境安全性、網絡穩定性等。
四是對帶領者專業能力要求高,同時帶領團隊緊密配合和熟悉網絡技術操作也很重要。此外,活動過程中的時間把控難度大。
五是對成員的關注及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無法及時把握,團體氛圍更顯重要。
21 世紀是網絡化數字化時代,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在大學生團體輔導中的育人作用,是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是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網絡團體輔導不同于傳統的團體輔導,其效果與團體帶領者工作的恰當程度高度相關。帶領者心理咨詢經驗和團輔帶領技術及經歷與成員的體驗感和投入程度正相關,對團體動力的激發和團體氛圍的營造有直接影響。
1.提升教師隊伍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網絡團體輔導對帶領者的專業化程度和實踐經驗要求更高。學校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模式,支持和鼓勵相關人員進行系統專業培訓,加強同行間溝通交流。同時,學校內部通過開展線下線上教育類、預防類、發展類的培訓、個體及團體咨詢、團體輔導等實踐活動,依照“學習—實踐—提高—實踐—學習”五階法,提高教師勝任力。
2.提升教師隊伍的媒介素養
所謂媒介素養,包括接觸媒介、獲取信息、解讀和接受訊息并利用媒介工具傳播信息的知識能力和文化素養。對于網絡團體帶領者而言,需要掌握媒介素養的能力、知識、理解三層模式,掌握媒體操作技巧、使用方法及功能運用,并借助新媒體來創新設計團體活動內容和形式。同時,引導大學生正確理性進行媒介評論,不斷提升媒介素養。
3.開展網絡團體輔導應注意的事項
一是前期準備。包括方案設計、宣傳招募、技術支持、團體規范等。方案要符合參與者需求,活動內容要便于網絡操作,團體規范要符合倫理和專業要求。二是活動過程把控。針對可能出現的掉線、音質畫面雜亂、時間拖延等突發狀況,帶領團隊要分工協作,掌握進度。依據經驗,一般10 人左右的線上團體,需要2 ~3 人的帶領團隊。三是活動結束的反饋。發揮媒體優勢,采用問卷網、問卷星等方式獲取有效信息,總結優化。
以活動需求、活動效果、成員體驗感為導向,促進平臺功能優化,提升網絡新媒體技術及平臺的推廣和使用。
團體輔導活動是借助活動練習和團輔技術,營造溫暖、安全的團體氛圍,通過成員間的互動、體驗、分享、覺察,改變認知、習得新的行為并促使積極的行動。
1.加強宣傳,積極引導。活動內容早安排早發布,借用美篇、公眾號等新媒體宣傳載體,圖文并茂展現活動效果及目標達成情況,鼓勵和引導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其中。
2.結合主題,做好成員的甄選,確認學生符合參加團體的基本條件和要求。
3.創設安全、舒適的團輔氛圍。帶領者的帶領經驗和帶領風格及成員自身的狀態、團體設置等,對團體安全、氛圍均有直接影響。
網絡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促進線上團體輔導活動有積極作用,對大學生身心發展有積極的正向影響,但活動的效果易受網絡、平臺技術、帶領者及成員自身等諸多因素影響,仍需不斷實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