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熙 徐 娟 譚小慧 陳 偉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9
大數據背景下,知識網絡體系呈現立體化聯通,無疑對圖書館管理及服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改革突破的重要機遇。目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評價體系仍處于發展階段,其服務管理制度、服務模式、信息化程度、研究理論和評價系統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問題,圖書館服務效能與讀者需求間的矛盾也日漸凸顯。因此,本文基于高職院校圖書館館員的工作實際視角,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評價的現狀問題與新要求進行探討與分析,并以湖南體育職業學院為例進行研究,總結在圖書館服務中的工作心得,提出相對應的提升圖書館服務策略,旨在為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服務評價提供參考依據,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和水平[1]。
查詢發現[2],圖書館管理實踐中具備明確且完善的管理制度較少,現有管理制度大多數為基本條例,缺乏對服務過程和結果考核的綜合評價。一是評價制度簡易化,采取量化考核和簡單化的評價指標促使圖書館建設偏離軌道,多數高職院校僅瞄向圖書的量和閱覽次數,未能著重考慮對服務質量的評價,導致圖書質量不高,效能不顯著。二是人事制度邊緣化,院校圖書館人員具備圖書情報專業背景的人較少,“重物輕人”因素在圖書館的館員培養上大多存在,制度上忽視了對其職業發展、定位培養、服務考核等多層面統籌設計。三是經費制度偏離化,經費的使用重建設輕服務,且建設決策缺乏有力數據支撐,一味擴大外在修飾,忽視其內在建設;四是系統管理忽視化,院校圖書館建設未能充分考慮自身的發展目標和規劃,促進各部分協調有序發展,難以滿足大數據背景下科研資料、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知識的更新迭代,不利于學校的發展[3]。
調查發現[4],有較多人認為,圖書館工作區別于院校其他職能部門,不需要較高學歷和專業背景,這種認知消減了部門圖書館職員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由于專業背景不一致原因,致使工作效能下降,工作處理與執行上,缺乏創新思維。
第一,服務意識淡化。實際工作過程中,圖書館部分職員的服務意識并不高,工作程式化的狀態致使實際工作創新不足,讀者感受到的人文關懷缺乏,與現代教育的需求相違背。第二,隊伍結構不合理。國內圖書館職員學習能力業務能力參差不齊,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約40%,且年輕人占比較低,對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形成阻礙。第三,缺乏形象塑造。圖書館職員在工作過程中要重視公眾形象,其文化素養、業務素質、服務態度、服飾儀表等多方面形象的呈現,都是促進學生和教師熱愛閱讀的重點因素。新科技、新應用和新需求層出不窮,如何處理龐大的數據體系,通過管理人員的剖析、判斷信息資源的質量讓其產生應有的價值,無疑是對圖書館職員的業務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5]。
基于現狀[6],較多高職院校有意識地將教育現代化建設、信息化數據處理等發展模式融合圖書館的建設工作中,但實際執行力有待加強。一是數據建設表面化,高職院校圖書館建設專注于圖書冊數,忽視學生和教師需求,如教師知網資料查詢受限,購買的服務范圍小,無法滿足科研、教學等需求,學生自主創業急需的專業資料或資源短缺等都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購買信息化設備、資源等需要大量資金,因此造成阻礙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程度。二是數據檢索簡單化,網絡檢索與紙質圖書對應上錯誤率高,數據體系設計和更新遲緩,時常發生圖書分類、位置、書籍狀態和關聯詞檢錯等多方面問題,顯著降低了學生和教師的閱讀和查閱感受。三是信息化模式非持續化,在技術和需求的雙重驅動下,許多高職院校圖書館積極應用智能技術、規劃智慧空間、建設智慧場館、創新智慧服務、推進智慧管理、但只流于設備的購買、圖書的堆積,未形成對圖書館的長遠規劃,考慮設備在今后實際工作中的應用[7]。
目前,較多院校圖書館服務模式僅僅只是為了迎合常規工作,或是參考其他院校進行盲目效仿,沒有真實考量自身院校辦學特色、師資水平、基礎設備及建設資金等方面,導致沒有發揮出圖書館應有的效能,也會促進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8]。第一,服務模式缺乏聯動性,需要建立圖書館與各院系、職能部門間的聯動性。第二,服務意識淡薄化,部分教師在大數據沖擊下對信息化方面認知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圖書館信息化發展和服務功能,無疑跟圖書館智能化建設相違背。第三,圖書館工作人員服務主動性不強、信息素養欠佳,在兩者因素驅動下,促使了服務效能下降[9]。第四,服務方式局限化,較多院校服務方式還是停滯在一些基礎資源查詢服務和基本能力提升服務上,尚未形成學科專業統籌融合,服務模式單一,在教學改革、就業創業和升學深造方面支持的相關服務甚少,服務內容上也未能考慮學校本身辦學特點,缺乏具有針對性、多樣化的服務方式。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圍繞結構性、過程性、結果性等多層面構建服務評價指標,提升圖書館服務效能。內部評價內容主要從管理制度維度、價值維度、激勵維度和持續維度等多維度設計指標體系,以此筑牢服務根基和提升服務質量;外部評價主要從資源獲取、環境建設、服務意識、資金支持等多角度考量,改善信息化服務環境和創新服務模式,促進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可持續發展。
根據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評價現狀問題與大數據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圖書館服務管理制度對服務質量的提升非常重要,從本質上克服服務管理中相關制約因素,筑牢服務根基。
首先,優化管理機制建設,引領管理能力提升,構建嚴格的考核制度和管理制度,促進工作人員工作效率,對其平時工作表現、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其結果緊密關聯評獎評優、職務任免和職稱評審,逐步形成具有“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意識的良性競爭機制[10]。其次,工作效率高低關鍵在于領導是否在場,實施圖書館職工激勵機制,包括文化激勵、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制定科學的職員職業生涯規劃等制度,并構造舒適的工作環境,讓職員有能力上的突破。最后,基于各項管理制度,構建圖書館服務成效的自評和互評體系,改革考核評價模式,可以充分及時了解工作情況,形成問題反饋,保障高職院校圖書館各項工作的開展,筑牢服務根基。
首先,明晰職能定位與機構設置方式,促進服務專業性和高效性,緊緊圍繞院校核心發展目標和主要工作,以未來信息化服務為牽引,優化部門職能職責。其次,貫徹學習調研制度與管理制度,提升決策的科學性與實效性,以學生和教師需求、學校發展目標為導向,構建圖書館管理員學習調研制度與管理制度,促進人員敬業精神與責任感,特別是在管理員職業道德以及信息化層面上的職業技能方面需要重點培養。最后,定期舉行技能大賽,激發管理員的工作活力與創造力,可以開展“管理服務標兵”“管理能手”“優質服務團隊”等年度評選活動,可以和“優秀教師”等歸于一類,激發管理員在工作過程中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高效的服務,促進自身整體素質的提升,加強與學生和教師間的服務紐帶,提升服務質量。
構建圖書館服務評價指標體系中,服務環境、服務感受是學生和教師在獲取信息資源的第一印象,根據學生和教師感知要求與信息資源形成自主匹配,確保需求與供給間有效鏈接。首先,強化“互聯網+”搜索引擎技術環境,提升數據資源獲取渠道,學校可以通過合理分類規劃圖書,基于計算機技術將資源分層、分級、分區域管理,增強圖書館網站界面實操性,優化檢索環境。其次,開展智能推送服務和智能推送服務,通過聯通全校師生將前沿信息、資源動態等與信息化進行融合,讓學生和教師可以對其所需要的資源進行自主分析和選擇合適的時間獲取,同時也可通過提供在線課堂、人工答疑等網絡輔導,學生教師可以融為一體,攻破難題。最后,提升學習環境也是促進圖書館服務能力重點因素。一般來說,在圖書館學習時間或比較長,場地環境衛生、場地設備供用、桌椅擺放、館內紀律等環境因素都會影響整體舒適性,通過改善信息化服務,例如24 小時熱水、休息時音樂、用餐加熱等,解決制約閱讀者持續學習的因素。
根據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擴大圖書館特色文化、資源的整理。首先,以學生和教師為主體,投入使用讀書堂或書暢吧等小型閱讀室,構建符合院校特色的“山上學堂”等,打造校園文化新品牌,通過挖掘圖書館作為場所的價值和優勢,順應時代潮流,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多功能的閱讀室,不僅創新了閱讀環境,使閱讀空間呈現出溫馨優雅、現代感、時尚感且不失厚重,構造出靜思、閱讀、交流和學習的空間。其次,信息服務,加強圖書館品牌化建設,開展系列讀書活動,提升讀者對圖書館的使用效率,擴大服務的影響力,產生品牌化效應,將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背景融入圖書館服務育人的總體框架內。例如,前面提到的開展智能推送服務,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圖書館的各類服務,每年邀請專家到館或者組織館員下院系開展閱讀推廣、資源宣講系列活動,面對面更加直觀地分享閱讀體驗,推薦經典讀物。最后,服務育人,加強圖書館社團建設,學生社團的融入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與管理,也可以提升讀者綜合素質,豐富校園文化,為學生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文分析了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提出的新要求,作者以湖南體育職業學院為例進行研究,總結在圖書館服務中的工作心得,提出相對應的提升圖書館服務策略,構建了高職院校圖書館內外部評價指標體系,并從管理制度、管理員素質、信息化和服務模式上,探索高職院校圖書館如何提升服務能力的策略。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圖書館的發展與建設是需要以高質量的服務為基礎,以此來促進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