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芹
一、教育戲劇的突出作用
(一)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和注意力。即使學習者扮演的角色是沉默寡言的,他們也可能在靜靜地扮演樹木和河流時,專心聆聽。(Celce-Murcia,2001)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與參與意識。教育戲劇鼓勵合作學習,培養動態的同伴互助,如小組討論、批判、創編腳本和演練等。(Hamm&Adams,1992)
(三)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在下降,教育戲劇能夠促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學習過程。(Harter,1981)
(四)自然習得語言。講故事、排練和表演能夠讓學生連續思考,展示角色的內在生活,比較和對比自己在文化的各個方面,在表演過程中使用語言,習得語言。(Berlinger,2000)
(五)培養同理心。學生在教育戲劇中扮演角色,會更深刻地體會到彼此同情感,而這種同情感很少來自于單純的被動觀看和調查文本。(Matsuzaki-Carreira,2005)
二、教育戲劇與教材相結合的基本策略
(一)重構教材,建構矛盾。北京版小學英語教材全部以對話內容呈現語篇,對話內容相對外研版新標準教材以及人教版英語教材來說,比較簡單,因此在趣味性、情境性、真實性等方面都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建構。[1]從戲劇的角度來說,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更需要完整的故事鏈條,尤其是戲劇需要矛盾沖突點,對故事腳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二)融入戲劇元素。如戲劇游戲、戲劇范式、配音、閱讀劇場、即興表演、劇本創作以及舞臺劇等。目前北京版的小學英語教材仍屬于對話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的不同環節,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戲劇范式。[3]
戲劇范式不同于戲劇游戲,每種戲劇范式根據教學目標嚴格篩選,根據教學內容、認知與情感邏輯嚴謹設計編排,以戲劇扮演為基礎的教學活動,將多個教育戲劇范式貫穿運用有機結合。[4]范式規則明確、每個范式都有些固定的規則,比如組織方法、行動過程、空間安排等。操作簡單,易于學習。適用性強、沒有規定具體的內容,比如情節背景、人物等。老師們可以把同一個范式應用到不同的教學內容中。每個范式的完成都需要學生的參與和創造,他們在活動中可以討論、表達、閱讀、傾聽、表演和設計等。[5]
不同的環節可以運用不同的范式,如熱身環節用“節奏步行”,呈現語言用“故事棒”,操練語言用“瘋狂的4,雙胞胎,啞劇,即興表演”等,產出語言用“角色扮演,良心巷,讀者劇場”等。
(三)恰當融入課外繪本故事。繪本故事兼具趣味性和情節性的雙重特點,非常適合進行教育戲劇的活動。根據目前的大量實踐表明,京版教材可以結合繪本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大量節約教師改編教材劇本的時間和精力。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可以選擇有一定難度,但是學生“跳一跳”,也能夠得著的課外故事材料。同時還要考慮到教師的易操作性,選擇難度適宜、長度也適宜的經典故事。[6]
三、教育戲劇應用在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戲劇培訓不足,學科教師的經驗匱乏。要做到教育戲劇與教材較好地融合,需要學科教師具備深度解讀文本,理解主題意義,以及在掌握戲劇基本元素的基礎上重構文本和熟練掌握戲劇范式的能力。但是目前在北京地區,教育戲劇還沒有大規模普及,教師們也普遍沒有進行過系統培訓或親身體驗,所以實踐經驗還相對缺乏。也正因為缺乏對教師的足夠培訓,教師普遍沒有深入的理論學習,對教育戲劇缺乏基本的了解,認識上存在誤區,信念感不足。
(二)課時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戲劇活動在課堂上的實施。北京地區三年級的學生,每周英語課只有3個課時,而戲劇活動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討論時間,相比較“講授型”教學來說,教育戲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三)大班授課與教育戲劇所要求的人數普遍不匹配。目前,北京地區每班42人左右,由于戲劇教學涉及到肢體活動,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規則,在保證紀律的同時平穩進行,對于教師來說,也是比較大的挑戰。而且班內學生的語言水平參差不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組織戲劇活動的難度。
參考文獻:
[1]柯丹.教育戲劇與英語教學[J].英語學習,2020.
[2]季從爍.小學英語戲劇教學法的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3]劉哲君.教育戲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4]馬利文.以教育戲劇為載體的行動研究:教師自我發展過程案例研究[J].教育學報,2014.
[5]王薔,錢小芳.以戲劇教學促進小學生英語學科能力的發展—北京市芳草地國際學校英語戲劇課探索[J].學科教學與教研,201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