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洋
寫作是人們借助語言文字符號反映事物、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實現溝通交流的腦力勞動過程。為了發揮小學寫作教學的育人功能,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改變寫作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通過生生、師生互動的模式,引領學生仔細體會與感悟寫作技巧、寫作模式,深層次理解寫作主題,組織實施趣味化寫作活動,打破學生對寫作的抵觸心理,借助自主探究獲取深層次感悟以及良好情感體驗,并將此類體驗以文字的模式記錄下來。如何在習作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構建生活情境,激活學生寫作興趣
小學生年齡較小,社會觀察能力較弱,在寫作時期經常出現“無情可表”或者無話可說的現象,這將會影響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出現此類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語文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展開訓練引導,導致學生難以產生良好的寫作感悟。為改變這一現象,教師需要以生本教育理念為依據,綜合考量學生年齡特征、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引領學生走入社會與生活,激活學生寫作意愿,改善學生寫作體驗,充實學生生活經驗。在長期引導下,學生會逐漸養成把寫作與生活有機整合的習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生活觀察能力、探尋事物本質特征的能力,而且能夠讓學生寫出更加精彩的作文。
二、巧用思維導圖,改善學生寫作思路
在寫作教學時,教師要改變過往以師為主的教學形式,巧用思維導圖,引領學生自主構建寫作框架,調整寫作思路,整理寫作內容與方法,精準界定寫作目標,組織展開針對性的寫作。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有的放矢進行構思與創作,避免出現結構紊亂、層次不清晰等問題,而且可以間接提升學生寫作積極性、寫作自信心,讓學生敢于動筆,滿足生本教育理念提出的以學生為本的要求。不過,思維導圖設計難度較高,單純依靠學生自己很難完成,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才能讓學生靈活運用思維導圖調整寫作思路。
三、立足教材文本,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寫作素材積累與技巧傳遞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寫作教學中,學生寫作技巧的積累大部分都是被動接受的,很難有效應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要改變這一形式,以小學教材當中文質兼美的作品為載體,引領學生進行仿寫、續寫等活動,對文本框架進行解讀,梳理文章實際脈絡,引領學生進行仿寫訓練。讓學生在寫作中積累更多可以傳情達意的素材,并明確掌握素材當中排比、比喻、夸張、反問等各類修辭手法的實際應用策略,學習文章寫作脈絡與文本線索的應用方法。
四、創設趣味訓練,拓展學生寫作思維
小學寫作課程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訓練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讓學生能夠利用合適的文字表達自己對各類事物的想法,展示自身情感。這就需要根據生本教育理念要求,為學生創設趣味寫作訓練任務,包括寫日記、看圖寫話等,拓展寫作教學范圍,打破課堂寫作教學局限性。例如,進行“人物描寫”或者“人物介紹”類寫作訓練時,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鼓勵學生自己選擇班上的一位同學為對象進行描寫,要求寫出同學的特點,讓觀者可以快速聯想到。之后,讓學生先不說明具體的寫作對象,并在課堂當中展示自己寫作成果,讓其他學生猜測。這樣的訓練任務長期堅持下來,既能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根據同學的評價與反饋來進行反思和改進。
總的來說,寫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任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重視每一次的單元習作訓練,從每一個寫作總目標中細化、拆解出小目標,針對每一項具體教學目標進行專業化、個性化、進階化指導,讓學生在寫作情境的架構、寫作技巧的練習、思維導圖的借用和寫作氛圍的沉浸中扎實提升自己的詞匯積累、語言表達和邏輯論證能力,最終實現流利表達所思所想、流暢抒發心中情感、精準建構記敘論證等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