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斌 彭佳華 涂雅怡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8;2.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歷程中的智慧結晶,是我國重要的衛生資源和文化資源,同時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價值。從古至今,中醫藥知識一直在為我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身體健康作出重要貢獻。自20 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西醫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在我國呈現出強勁的發展趨勢,逐漸打壓了中醫藥發展勢頭。為更好發揚和傳承我國傳統中醫文化,中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勢在必行,[1]但發展進程中存在政策、制度、文化等制約因素,導致國外居民起初對中醫藥的認可度并不高。直至21 世紀,許多疑難雜癥無法利用西醫技術徹底治好,西醫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使得醫學界將發展目光投向中醫,同時也認識到中醫藥具備一些神奇的功效和作用。而我國作為中醫藥的起源地,也是中醫藥發展大國,具有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在中醫藥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也在穩步推進中醫藥產業國際化進程,以期大力推動我國中醫藥產業大發展。但是,隨著國際中醫藥發展浪潮涌起,我國中醫藥企業的知識成果不斷被國外企業竊取,對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造成嚴重沖擊。同時,因中醫與西醫的特性存在較大不同,現有的國際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不完全適用于中醫藥,也導致許多中醫藥配方喪失申請專利的新穎性,[2]阻礙了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因此,針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面臨著的困境,如何有效保護我國中醫藥產業知識產權,已成為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發展進程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性問題。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愈發關注,不斷探討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帶來的產權保護困境的解決策略。
雖然我國是中醫藥的起源地,但我國中醫藥產業規模占國際中醫藥產業規模的比例較小,且大部分產業都是附加值較為低下的中醫藥材。[3]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國內中醫藥企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研制新藥,但因中醫藥成果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易被國外企業盜取,使得投入遠高于獲益。因此,做好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對于我國中醫藥國際化創新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些年,我國多種中草藥被一些國外藥企搶先在國際社會注冊專利,導致我國中醫藥產業經濟被無情蠶食。例如,青蒿素早在我國東晉時期被葛洪著于《肘后備急方》,但其知識產權卻被國外醫藥企業所擁有,直接造成我國中醫藥產業經濟受損。直至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才證實青蒿素為我國所創,否則我國中醫藥行業又將失去這一重要成果的知識產權。在這一背景下,大力做好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及時申請海外專利,避免我國中醫藥古方、經方、驗方被國外企業免費開發利用,才能為中醫藥行業發展保駕護航,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受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的影響,我國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一方面,我國中醫藥企業擔心投入大量資金所研制出的成果被國外醫藥企業耗費低成本甚至免費就可以竊取,導致我國企業在中醫藥研發經費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我國民間還存在大量世代相傳的偏方、秘方,許多民間中醫害怕自家祖傳偏方、秘方因知識產權保護不力被他人零成本獵取,不愿交出藥方用于創新研究。因此,我國要高度重視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保護好國內中醫藥企業專利和民間偏方、秘方,推動中醫藥產品技術革新,為國內中醫藥企業帶來舒適的創新發展環境,助力我國中醫藥產業實現創新發展。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蘊涵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醫德、醫風、醫道。我國對于中醫藥文化傳承給予了高度重視,將挖掘、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納入《“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并提出通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進一步推進中國傳統文化振興。然而,在國際化發展背景下,我國中醫藥文化成果經常被他國巧取豪奪,阻礙中醫藥文化的全球性傳播發展。做好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較好保護中醫藥文化,真正為中醫藥文化國際化發展傳播保駕護航。
針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我國政府及國際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工作,逐漸完善相關的保護機制,制定了相關的保護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發展備受國際國內社會關注,我國也越來越重視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充分體現國家對于做好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一方面,針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在法律法規上已作出相關的規定,如《中藥品種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等,讓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通過《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文件,針對性提出了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度和力度,助推中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
隨著中醫藥逐漸回歸全球藥品研發領域的重要位置,世界各國均在關注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在過去,許多國際組織從不同角度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形成了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大致框架。
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891 年,為保護商標權簽署《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1970—1971年,相繼簽署《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分類斯特拉斯堡協定》,用于規定專利國際申請程序和統一專利分類標準;1996 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同世界貿易組織(WTO)簽訂了合作協定;2000年,首次就傳統知識的利用與利益分享、傳統知識與創新等知識產權問題進行研論;2006 年,發布《鄭州宣言——國際范圍內對傳統知識、傳統文化表達和遺傳資源的保護展望》,明確表明傳統醫藥是傳統知識保護的重點領域。
2.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92 年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形成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合理分享利益原則。
3.世界衛生組織:2003 年,通過了“WHA 56.31”《世衛組織2002—2005 年傳統醫學戰略》,表明傳統醫藥知識是知識發源地社區和國家的財富,支持制定傳統醫藥法律。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 年簽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提出人類遺產的完整保護;2005 年簽署《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進一步明確文化多樣性概念。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相較于西方國家起步較晚,在許多方面存在不足,導致中醫藥在實現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知識產權保護難題。
許多從事中醫藥研發的企業和科研機構仍然沒有意識到國際化發展背景下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4]一方面,因自身職稱評定需要,中醫藥科研人員主要將精力放在發表論文和出版著作方面,易忽視專利申請,特別是不會在國外申請專利;另一方面,我國中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忽視了行業商標的重要性,在商標的設計和運用方面不夠重視,常出現同一企業的不同產品統一使用相同商標,使得商標與產品間沒有區分度,無法有效發揮出商標保護功能。[5]此外,商業秘密保護是我國最傳統的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方式,但如今我國企業對中醫藥產品的商業秘密保護缺乏相關的意識與經驗,使得該保護方式沒有得到很好運用。
針對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我國已經在法律法規上有了相關的規定,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文件,但當前仍存在許多方面不完善的問題。一方面,我國針對中醫藥發展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涉及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內容較少,不能有效實現全方位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同時,由于制定或更新法律法規的程序較為繁瑣,而中醫藥發展態勢又變化較快,存在法律法規無法與中醫藥發展態勢同步的情況。另一方面,我國關于中醫藥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西方國家的相關規定,但這些規定主要還是根據西醫特點來制定,導致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并沒有完全結合中醫藥特點來制定知識產權保護規定。
我國中醫藥專利保護制度目前仍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專利保護范圍窄。我國現行的專利法規定,動植物品種與疾病治療方法不能授予專利權,導致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與疾病治療方案較為困難。二是專利保護層次低。申請專利時需要將專利內容公開,但又將面臨公開后專利未申請成功的情況,導致公開的專利內容完全失去保護,對申請人造成較大影響。同時,現行專利法對于藥品制備方法的申請和侵權沒有明確具體標準,導致我國中醫藥企業主要申請低層次的外觀設計專利,不申請新藥方、新產品的專利。[6]三是國際專利申請難。我國中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逐漸開始積極申請專利,但還是局限于申請國內專利,而國際專利申請較少,主要原因是缺少通暢的國際專利申請渠道。
為有效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促進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結合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中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主要困境,針對性提出以下解決策略。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漸進,多方面開展工作。一方面,從學校教育為切入點,在中醫藥院校開設知識產權保護課程,闡述專利申請、商標保護以及商業秘密保護的重要性,有利于提升未來整個中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另一方面,以社會宣傳為著手點,由政府安排專家學者前往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單位開展一系列講座,宣傳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講授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方法,鼓勵大家運用法律武器保護知識產權。
針對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問題,應及時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第一,在現行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根據中醫藥的特點,持續完善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內容,加強法律法規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作用;第二,國際發展形勢變化較快,我國的法律法規應及時根據實際現狀更新完善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內容,發揮其保護作用;第三,我國應擴大法律層面的中醫藥保護范圍,將經典古籍、秘方、偏方均納入知識產權保護當中,避免大量的中醫藥資源流失到國外。
我國可以從保護范圍和保護力度兩個方面來建立科學合理的專利保護制度。一方面,應盡量擴大中醫藥專利權保護范圍,允許動植物品種與疾病治療方法被授予專利權,并引入來源披露原則來規范專利授予程序,通過判定披露的相關醫藥資源采集信息來判定是否授予專利權。同時,在中醫藥專利申請過程中,應適當放寬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三性”標準,根據中醫藥的實際情況來劃定標準。另一方面,應極力加強我國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在申請專利過程中,極大程度限定專利內容的公開范圍,以此來保護未申請成功的專利內容不被他人所竊取。針對中醫藥制取技術,需明確該類專利的申請標準以及侵權標準,才能有效推動醫藥行業創新發展。
為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應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制定中醫藥知識產權國際性通用保護規則。第一,促進簽署國際性公約。通過對接溝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議討論研究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內容,根據中醫藥特點制定特色標準,并簽署相關的國際公約。第二,深化國家之間的合作。通過多領域的合作,與他國建立合作溝通機制,深化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合作,共同遵守兩國締結的知識產權保護條約。第三,為我國廣大的中醫藥科研人員提供有效便捷的國際專利申請渠道,有效增加國際專利申請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