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匡政
浙江王建軍律師事務所,浙江 杭州 311200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和人類對生態法治建設的深切認知,行政法作為規范行政行為的基礎性法律,必須適應這一宏觀背景的變化,引入綠色原則,確保行政權力在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真正實現法治原則下的公權行使。綠色原則的內涵不僅僅是生態保護,更包含了對公共權力行使的綠色審查、綠色決策等核心內容,使得行政法在構建綠色行政過程中更具系統性和操作性。
文章通過深入挖掘行政法與綠色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重新界定行政權力的邊界與綠色目標的對接,為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提供新的視角和解決路徑。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進程中,行政法作為保障生態文明的法律體系的重要構成,應追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步伐,對生態環境的法治建設做出積極的綠色回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法,確立了基本的權利體系和國家目標。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凸顯,《憲法》也開始對生態環境權益予以確認,將其納入國家基本權益的框架之內。憲法賦予了生態環境保護最高的法律地位,體現了國家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并對下位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從憲法層面來看,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是必要且必需的,是保證行政權力在行使中充分考慮和實現憲法賦予的生態環境權益的必然要求[1]。
行政法旨在規范行政權力的行使,確保其合法性、合理性。在面對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時,行政權力的行使不得回避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職責,必須根據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和法律要求,調整其行政決策和行為,使之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由此可見,在行政法中引入綠色原則,可以為行政權力行使提供具體的指引,確保其在決策和行為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需求,以此實現行政權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生態環境法治也日益受到重視。為了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生態環境法治建設需要強化生態環境法律的保障力度,確保其在實踐中得到有效執行。行政法作為規范行政權力行為的重要法律工具,其引入綠色原則具有明確的生態環境法治目的,綠色原則可以加強行政權力對生態環境法律的執行與保障,確保生態環境法治建設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不僅體現了憲法保護環境的要求,還反映了行政法對于保障公民環境權利的目的,其功能體現在對公共權益的重新解讀、行政決策的綠色化、行政責任的強化、行政審查的綠色標準和公眾參與權利的確認等方面,以此確保行政法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同時,也能充分體現和保障生態環境的長遠利益[2]。
傳統的行政法重視公共權益的維護,但面對日益緊迫的生態環境問題,《憲法》將“環境權利”納入人權范疇之中,生態權益逐漸被視為公共權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綠色原則的引入,實質上是對公共權益的重新解讀和調整,明確行政行為在保障傳統公共利益的同時,還應確保生態環境的長遠利益。
綠色原則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在行政決策中的核心地位,意味著行政機關在決策過程中,應該積極融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和原則,基于綠色、可持續的考量來進行權衡,確保決策的合法性、合理性與生態友好性相統一,使決策結果有利于生態環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達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行政責任與問責機制是確保行政機關合法、合規、有效執行其職責的核心制度,在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時,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無疑為行政責任與問責機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實現路徑[3]。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后,行政機關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定義務和責任得以明確,不僅意味著行政機關需在其決策和執行中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利益,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采取實質性的措施來實現和維護生態環境利益。一旦行政機關的行為或不作為導致生態環境受損,該機關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確保行政機關真正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其決策與執行之中,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得到有效實現。
引入綠色原則的行政法為行政審查提供了具體的評判標準。在行政審查過程中,審查機關既要關注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還要關注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確保行政行為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一致、行政決策與社會的長遠利益的一致,從而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促進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綠色原則強調公眾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角色和權利,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確立公眾參與的法律地位,公眾被賦予了在行政決策過程中提供意見和建議的權利,從而增加了決策的透明度,促進行政決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并確保行政機關的決策與公眾利益相一致;另一方面,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確立了公民環境權利的基本地位,綠色原則的引入意味著不僅需要關注生態環境本身,還要關注公民對享有良好環境品質的需求。同時,環境權利的確認,也意味著在行政法中,各行為主體的環境權益受到了多重保障,包括但不限于行政救濟、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法律支撐。
推進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的進程,需要從立法、執法與司法三個層面出發,通過一系列具體的措施來保障綠色原則在行政法實際操作中的實施成效。
在立法層面,通過綜合運用立法修法、實施細則制定、問責制度建設等多種措施,可以確保綠色原則在實際的行政活動中得到真正的貫徹和執行。
一要明確綠色原則在行政法中的地位。當前,多數法規聚焦于傳統的管理、效率和公平等原則,隨著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逐漸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因此,需要在行政法中明確綠色原則的法律定位,將其上升為一種基本法律原則,與合法性原則、行政正當原則、權益保障原則、合理性原則等行政法既有基本原則相結合,強調其在行政行為中的重要地位[4]。
二要修訂與環境相關的行政許可制度。針對現行的行政許可制度,進行修訂以確保符合綠色原則。例如,審批企業排污許可時,除了考慮其經濟效益,還要嚴格依據其對環境的影響進行評估,并明確相關的法律責任。
三要制定專門的綠色原則實施細則。為了保障綠色原則在實際行政活動中的具體實施,需要專門制定與綠色原則相應的實施細則或行政指導意見,為行政機關提供操作指南。
四要確立與綠色原則相關的行政問責制度。立法應明確行政機關和其工作人員因違反綠色原則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當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活動時違反了綠色原則,應當被追究相關責任,從而確保綠色原則在實踐中得到嚴格執行。
五要鼓勵公眾參與生態環境的立法過程。生態環境問題關乎公眾利益,因此,在涉及環境的法律制定過程中,應鼓勵廣泛的公眾參與,傾聽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確保制定出既科學又公正的法律法規。
六要制定生態補償和生態修復的法律規定。為了強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應制定明確的生態補償和生態修復的法律規定,確保當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時,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修復。
為了保證綠色原則的貫徹落實,在執法層面應加強關于綠色原則的行政執法指導與監督,引導行政機關遵循綠色原則,強化行政主體的積極責任,確保綠色原則在實際的執法活動中得到真正的實施和體現。
一要建立綠色執法培訓機制,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綠色原則、生態文明及環保知識的培訓,確保其在處理環境相關的行政事務時,能夠充分理解并有效應用綠色原則。
二要構建綠色執法指標體系,制定與綠色原則相匹配的行政執法指標體系,不僅要涉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成果,還應當包括行政機關對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公眾監督等方面的表現。
三要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為了使公眾了解行政機關在環保方面的工作進展和成果,行政機關應當定期公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信息,如空氣質量、水質、污染物排放等數據,以及執法活動、處罰決定等信息。
四要建立綠色執法評估與考核制度。根據先前制定的綠色執法指標體系,定期對行政機關進行評估和考核,評價其在綠色執法中的表現,并對表現突出的機關或個人給予獎勵。
五要明確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對于違反綠色原則的行政行為,應當明確其法律責任,包括但不限于行政處罰、刑事責任、賠償責任等,并確保其得到嚴格執行。
六要強化公眾的監督與參與,鼓勵公眾對行政機關的環保執法活動進行監督,建立便捷的舉報機制,對有效的舉報給予獎勵,并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七要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鑒于生態環境保護涉及多個領域,如土地、水資源、大氣、生物多樣性等,需要多部門進行協作。因此,需要建立跨部門的協作機制,確保各部門能夠在遵循綠色原則的基礎上,共同執法。
八要推動綠色技術在執法中的應用,引進先進的綠色技術,如環境監測技術、污染物處理技術等,確保在執法過程中既高效又環保。
在司法層面,需要從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的角度,對綠色原則進行明確、系統的司法解釋,確保該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恰當、有效的應用,形成全面、有效的綠色原則司法審判體系[5]。
一要明確綠色原則的司法解釋,最高法院應當制定明確的關于綠色原則在行政法中的司法解釋,確定其在行政法律框架內的地位和具體內容,為下級法院提供統一的審判指導。
二要構建綠色原則的司法解釋體系,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完整、系統的綠色原則司法解釋體系,涵蓋生態保護、資源管理、環境治理、公眾參與等各個方面。
三要確保綠色原則的前瞻性與靈活性,鑒于環境科學和技術的快速發展,綠色原則的司法解釋應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和靈活性,能夠適應未來的新情境和新挑戰。
四要提高司法人員對綠色原則的認識與應用,通過培訓、研修和交流,提高司法人員對綠色原則的認識和理解,確保其在審判實踐中能夠正確、恰當地運用綠色原則。
五要加強綠色原則的案例指導作用,最高法院可以定期發布與綠色原則相關的典型案例,作為對下級法院的指導,確保綠色原則得到一致和連貫的應用。
六要建立綠色原則的司法審查機制,針對行政機關的決策和行為,行政法院應當建立綠色原則的司法審查機制,確保行政機關在實際工作中真正遵循綠色原則。
七要促進公眾對綠色原則的理解和應用,法院應當通過司法解釋、公開審判、法律宣傳等方式,加強公眾對綠色原則的理解和應用,鼓勵公眾在行政訴訟中主張和維護其生態環境權益。
八要優化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為進一步激勵公眾及社會組織參與環境保護,法院應當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如簡化訴訟程序,降低起訴門檻,并對勝訴方予以法律支持。
從生態法治建設的維度出發來看,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不僅是應對生態危機的戰略選擇,更是對傳統行政權力理論的再造與調整,彰顯出公共權益與環境權利的協同效應。而從行政法修訂的角度來看,綠色原則已經成為民法中的法定原則之一,行政法應積極回應《民法典》以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確保行政決策過程中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價值觀念得以落實。因此,行政法引入綠色原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未來,相關行為主體可以通過構建綠色原則的立法體系、完善綠色原則的行政執法指導與監督、理解與適用綠色原則的司法解釋等方面,推進綠色原則在行政法中的確立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