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英
廣東鵬浩律師事務所,廣東 深圳 518101
2021 年6 月10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以下簡稱《數據安全法》)。“人工智能時代,人們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改造世界。”大數據背景下,國企發展受到助力,經營模式、發展模式都受到影響。近年來,美方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我國逐步認識到合規治理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為打開全球化市場,更好帶動我國企業的發展,2018 年12月,發改委與外交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了《企業境外經營合規管理指引》,使我國的合規管理正式走向法律實踐。但發展至今,尚未確定起對應的激勵機制,即便大數據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但是企業制定合規機制方面也缺乏動力。立足這一背景,探索企業合規激勵機制優化營商環境迫在眉睫。
企業合規制度最早確立于20 世紀60 年代的美國,該制度是企業對其法律風險的一套防控和規避機制,同時也是企業的一種治理機制和治理方式,還是一種企業文化。關于法律的激勵機制,國外學者也有探索。如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就主張,在一個政治寬和的國家里,“注意激勵良好的風俗應多于施用刑罰”。中央與地方國資監管部門陸續出臺相關管理規定,國企合規建設工作有序開展,但是其開展面臨“落地難”“融合難”這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困擾后續工作的開展。因此,怎樣有序、合理建設,成為困擾行業人員的難題。目前,企業發展都進入了“合規”時代,合規管理體系成為企業打破傳統格局,立足市場的重要條件。全球化對國企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合規成為企業存活的基本,合規信息則是企業戰略資源的重要環節。在《中央企業合規管理辦法》當中,從四個維度對企業合規信息化建設提出具體的要求,通過對合規信息化進行規定,強調使用信息化手段來評估企業的風險,做好過程控制,進而做到防控風險、確保改革、促進其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中央企業則通過信息化手段來監管企業的合規情況,包含合規政策、制度等方面內容,突出對企業風險處理效率的表現[1]。在《數據安全法》中,強調國家對數字經濟監管的重要性,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合規內容。從法律經濟分析的視角來看,涉案企業合規改革涉及刑事法律制度的變革,但對于犯罪預防力度不足,甚至會出現潛在風險。因此,企業合規需要逐步推進合規建設,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盡可能減少企業改革的風險。
企業合規法律激勵機制是以企業作為主要的施行對象,所采取手段主要是減少企業在轉型發展方面的阻礙。首先對已經建立合規機制的企業進行法律激勵,對于這一部分企業,通過減少執法頻率和減免違法責任來提高企業合規建設的積極性,平衡企業前期在合規建設方面的投入,讓前期建設投入與后期建設發展投入可以持平,這種方式做到“寬嚴相濟”,是革新以“制裁”為主要手段的優化;其次,對于部分構成違法犯罪的企業,若企業承諾進行合規建設,企業所承擔的懲罰、法律責任會降低,這樣也會激勵企業進行合規建設,讓企業做到管理上的創新。這兩種方式讓我國的合規建設形成日常性合規建設與合規整改兩種模式。對于國企而言,在大數據背景下,進行合規建設的必要性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有利于調動企業進行合規建設,目前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合規建設已經成為趨勢。企業合規建設需要不同主體合作,立足市場,除了企業的基本的合規機制,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在合規建設中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在執法中減免企業的責任就是激勵的表現。法律可以起到很積極的作用,如威懾違法行為,激勵社會主體,激勵人會感受到尊嚴,基于被尊重的情緒下,合規建設情緒也會高漲,合規建設也會順利完成。這種激勵與國家提出的“良法善治”主張相吻合,可以看出與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思維相近。
其次,合規建設可以平衡企業建設成本與效益,在國際化背景下要考慮到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可能受到的影響,如某書與某歌公司被起訴,緣由是違反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我國企業要想順利“走出去”,就要進行合規建設,但是由于制度建設存在缺陷,我國的“走出去”困難重重。以某信為例,某信國際版WeChat 被美國施行行政禁令,以及某興公司被出口限制等等。可以看出合規建設對發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性,同時也要認識到國際貿易發展的可能效益。企業進行合規建設,需要投入較大的成本,在法律執行的時候采取激勵手法,可以彌補前期投入,也可以起到合理的激勵作用[2]。
最后,優化經濟市場。傳統經濟發展中,強調對違法犯罪行為的事后處理,這種威懾模式曾經起到很好的作用。現代法學則認為這種模式過于保守,存在諸多缺陷。進行懲罰會被看作是體制失敗的標志,體制創新需要激勵,猶如幼苗需要呵護,而不是一味打壓。傳統企業違法犯罪的治理方式存在局限,合規建設后可以進行預防,在了解這一點的基礎上進行合規建設有極大的優勢。若有涉嫌犯罪的現象,借助大數據加強對組織的關注,部分特殊人員更可以借助“互聯網”來督查、了解、查詢,深入了解犯罪對象,做到問責到人,避免大范圍出現“單位犯罪”的情況。也要善于使用刑事激勵政策來鼓勵企業進行革新,做到寬大處理,減小企業受損規模,預防企業出現犯罪風險的情況。
合規建設不僅可以規避違法犯罪所遭受懲罰,也有十分顯著的社會治理意義。合規化建設可以推動企業落實責任,讓企業發展走向法治化。企業合規法律激勵內涵改革基因,強調法律激勵。合規法律激勵要正確認識到“激勵”與“懲罰”之間的聯系,兩者恰似硬幣的“正反面”,“賞罰有度”的“度”則是需要考慮的一個重點。大數據視角下,企業發展信息的獲取十分方便,以我國企業數字化發展為例,大部分企業都受到數字化的影響,在執法上存在大量處罰類案件。在合規激勵方面,無論是行政執法激勵還是刑事司法,都存在裁量權,從法律的角度來看,“裁量權”是存在一定的范圍。美國法院認為合規計劃不需要進行司法審查,美國通過制定形式指南來限制裁量權,通過該大量的導則規范來限制行政機關的合規裁量權。我國的合規激勵建設可以參考這一方向,在司法解釋、發布的指導案例方面進行說明,以規范裁量權[3]。必須明確,合規的權力并非來自股東,而是來自政府。目前,關于企業行政合規的討論、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從市場秩序角度來看,企業行政合規的內容和邏輯更關注遵紀守法這一目標,它是穩定市場的基礎。因此行政合規清單應該從承諾制入手,以行政合規信用評價為控制機制,來構建起新的管理模式。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行穩致遠的關鍵,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需要高質量的發展作為支持。企業通過加強科技企業創新、提高合規經營水平、加快數字化轉型,才可以獲得高質量的發展。
國企在合規激勵的建設中應將行刑結合起來,將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合規激勵作為合規法律激勵的主要體系,這也是主要規范體系之一。立足目前,我國針對這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文件說明,專門法典的缺失導致行政執法激勵措施不能有效開展。現有立法框架十分局限,執法裁量權可以打破這一局限,將合規法律融入現有的體系之內,得到更合理的解釋,在2021 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當中就可以顯示出來。如某國企初次涉嫌違法行為,主觀上沒有錯誤,這種企業若可以積極采取合規化體制改正,在《行政處罰法》中針對此類企業建議不處罰,這就是激勵措施的體現。我國關于合規的執法激勵規定目前并不系統,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
立足目前經濟局勢,只有通過立法推動合規激勵,促進其規范化發展,才是有益于市場經濟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舉措。首先,我國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對合規激勵進行規范,針對國企單位犯罪的條款進行修改,增刪與之相關的犯罪理念。在進行內容修訂的時候,要貫徹企業單位為一體的理論,同時在犯罪行為的認定上明確犯罪主體,讓單位可以合理通過合規計劃來減少問責,擺脫一定的刑事責任。法律上的量刑也要根據企業的合規程度來裁定,對于每一項的罪責,適用“不批捕”“不起訴”“從寬問責”等量刑情節都應有詳細的條例解釋,可以為企業的合規建設提供完備的程序根據[4]。企業合規制度是一個包含組織性、行為規則、引導性的綜合制度,在企業中的運用是引導企業合規義務履行、風險防控,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理,也是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現。
補強企業配套措施,在借助大數據進行高速發展的同時,更要立足企業自身,促進其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適當延長企業的考察期限。數字化時代,信息碎片化更明顯,若考核期限短,相關人員并不能完整了解企業涉嫌犯罪的情況以及文化因素。企業為迎合考核,應充分引進數字化手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進行辦公。考察期限也不能很長,這會增加行政機關單位的負擔和降低行政效率,也很容易導致問責難以進行。所以在進行考察的時候,應盡可能兼顧效果與效率兩個方面。在延長考察期限的基礎上合理劃分、合理區別。單位涉嫌犯罪的情況比較復雜,在大數據的支持下,考察可以有效利用互聯網來進行,根據企業犯罪的情況來決定考察時間的長短;其次,擴大法律激勵的適用范圍,我國企業的轉型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走,應適當擴大企業合規的范圍,降低措施的準用門檻。目前,常用的有證券、環保以及食品安全、電子產品等領域,未來合規建設還會影響到其他的領域,法律的輻射范圍也應適當擴大。刑事合規應該盡量寬松,在未來更廣泛的試點中,觸手應向中小企業、微型企業轉型,讓刑事合規的激勵制度可以發揮更多的價值;最后,采取動態監督模式,企業合規建設需要制度約束,保證合規建設的有序進行,同時也要審查與監督來保證制度建設的完成。但由于市場成分的復雜性,合規法律激勵中出現造假的情況來逃避責任。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合規檢查和定期報告、不定期督查的方式來進行監督,同時也要設定舉報渠道,追究問責這些方式來進行監督。合規檢查除了現場檢查、查閱檔案之外,也要進行電子調查,將企業在互聯網上的相關信息、商業合作伙伴等梳理清楚,切斷其中不干凈的聯系,減少風險傳播的可能。
企業合規數據業務是否有效推進,與從業人員相關。建議企業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事先與企業的相關崗位簽署保密協議,對于合規建設方面的涉及人員,進行背景調查,了解該人員的誠信情況等等;其次,對于內部涉及合規建設的崗位,明確安全職責,建立起安全事件的處罰機制。建議企業要提升自身對合規建設的重視程度。借助大數據技術,制定數據安全緊急預案,可以進行演練培訓,增設責任條款形式的補強,系統提升法律對企業的約束能力。比如在刑罰中對失職行為的問責應該嚴格進行,在違法當中因為合規建設進行減免,但是在減免后的企業發展中出現違法犯罪的企業,后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重處罰。關于這一方面應該靈活處理[5]。現代風險社會逐漸形成,立法更傾向于在事前構建制度,鼓勵規避風險。法律激勵措施不應在市場上濫用,而是需要給真正愿意去改正、想要獲得長期發展的企業一個機會。在激勵機制當中與對應的機關配合,分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等的責任,同時確定合規責任的減免作用,確保責任的落實。
綜上所述,大數據背景下國際貿易發展成為趨勢,國企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要提升質量。公司治理要引進法治化建設,企業要在發展中充分引進法律激勵。面對當前法律激勵中不合理的部分,需要在改進的同時,意識到大數據的優勢,借助大數據來優化合規體系,推進合規建設的進行,讓其成為常態化的治理手段,為企業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