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
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公證處,遼寧 葫蘆島 1250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個人財產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婚前財產公證。這種趨勢主要由幾個因素驅動:一是個人對財產權益的日益重視,尤其是在經濟條件改善的背景下。婚姻觀念的變化使得人們更傾向于通過法律手段保障個人利益,減少因婚姻關系的變化可能帶來的風險;二是離婚率的上升,使人們更加認識到婚前對財產進行明確劃分的必要性,社會對于財物獨立和平等的強調也促進了婚前財產公證的普及;三是法律知識的普及和社會結構的復雜化也使得人們更加傾向于采取公證手段以預防潛在的財產糾紛,維護穩定的婚姻關系。因此,婚前財產公證成為現代社會中一個重要且日益受到重視的法律實踐。
婚前財產指的是一方在結婚前已經擁有的財產和財產性權益,這可能包括資金、房產、投資、個人物品等。在婚姻法律中,婚前財產通常被視為個人財產,而非婚后形成的夫妻共同財產。為了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財產糾紛,夫妻雙方可以選擇通過書面協議的形式來明確約定婚前財產的歸屬。這種約定可以在結婚前或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任何時候進行,不僅包括財產的劃分(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部分共同所有),還可以涉及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等多方面的內容。
進一步地,為了增強這種協議的法律效力和執行力,夫妻雙方還可以選擇對其書面約定進行公證。通過公證,這份協議將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證書,一旦發生爭議,它可作為法庭上的重要證據使用。公證過程為財產分配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提供了保障,同時減少了雙方在婚姻過程中因財產問題所產生的誤解和爭執。因此,婚前財產公證是夫妻雙方在婚姻中保障個人權益、維護財產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預防和解決家庭財產紛爭的重要法律工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中關于婚前財產的規定,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不僅具有法律上的顯著意義,也在社會和文化層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這些規定通過明確界定婚前財產為個人財產,從而在法律層面上保護了個人在婚姻中的財產權利。這意味著,無論是房產、存款、股票還是其他形式的資產,只要是婚前所擁有,即便在婚后,除非雙方有其他書面約定,這些財產仍歸個人所有[1];第二,這樣的規定在實際生活中為個人財產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減少了婚姻中因財產問題導致的糾紛和爭議。通過允許夫妻雙方通過書面協議來明確婚后所得財產的歸屬,這些規定進一步減少了婚后因財產分配引發的爭議,尤其在離婚等情況下,明確的財產歸屬對于財產的公平分割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于保護一方不因婚姻解體而失去原有財產,也確保了婚后共同獲得的財產能夠公平分割;第三,隨著社會對個人財產權利意識的提升和《民法典》的施行,公眾開始在婚前通過簽訂協議來明確財產歸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婚姻觀念。這不僅推動了婚姻中財物的透明和公正,也反映了現代社會對平等、公正的追求。與此同時,這一法律實踐也帶動了公眾對法律援助和專業咨詢需求的增加,特別是在處理婚前協議和財產分割時,律師和法律專家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
總體來看,《民法典》關于婚前財產的規定不僅從法律角度保護了個人財產,也促進了社會觀念的進步和變化,有助于在婚姻關系中建立更公平、透明的財物關系。
結合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婚前財產公證制度難以得到普遍推廣的主要阻礙在于受到一些傳統觀念的約束,對于財產問題的過于關注,很可能對于夫妻雙方的感情產生不良影響。
在家庭中,每一個人會很自然地把自己看作是整體中的一員,很少會認為自己是游離于家庭外的一員。兩個人經歷風風雨雨,好不容易結合,自認篤定要一起生活,不輕易分手。如果婚前便將財產分得清清楚楚,大部分人會認為是傷感情的。現實中,無論是哪一方提出要做財產公證,另一方肯定也不樂意,或者說即使去做,也是勉強為之[2]。在民眾看來,如果夫妻雙方把財產分得過于清楚,預示著分家的可能。尤其是對于思想較為守舊的老人來說,如果其子女做財產公證,他們肯定會提反對意見,認為這不像是夫妻過日子的方式。正是存在著如此之大的傳統婚姻觀念的阻礙,導致這一制度在我國得不到大力推廣,僅僅停留在起步階段。然而筆者則認為隨著民眾法治觀念的不斷提高,在感性的婚姻中加入法律的理性來為婚姻保駕護航,將會成為未來婚姻觀念的主流。
在我國的《民法典》中,雖然對婚前財產公證未有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生活中仍有很多人愿意采取公證的方式來更加明確“個人財產”。《民法典》未設立法定的公證事項造成了婚前財產協議約定的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別是在離婚財產分割的過程中,法律對于如何公正處理因一方過錯導致的婚姻破裂情況下的財產分割,仍有待完善。例如,當婚前財產公證中的房產不被視為夫妻共有財產時,即使離婚原因是一方的過錯,受害方也可能無法得到應有的財產份額,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公平原則。
在婚姻破裂的情況下,尤其是由于一方過錯導致的離婚,現有的財產分割規定可能導致受害方遭受不公平的財產損失。這不僅影響到受害方的經濟狀況,還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比如家庭矛盾的加劇,甚至可能誘發一些極端行為,從而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在婚姻中,特別是對于那些放棄職業以照顧家庭的一方,通常是女性,離婚時可能面臨嚴重的財產損失[3]。即使她們在家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照顧孩子和老人,但由于缺乏婚前財產公證或未在房產證上登記名字,離婚后可能無法獲得應有的經濟補償。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現行法律在保護婚姻中弱勢群體權益方面的不足。
在某些情況下,為規避債務,個人會在婚前將財產轉移給配偶并進行公證。這種做法在面臨法律訴訟或債務追討時成為難題,因為涉事方名下無財產,令債權人難以追償欠款。此外,這類策略還可能破壞家庭內部的信任基礎,特別是當婚姻建立在非物質價值的基礎上時。例如,出于愛情的考慮,將財產過戶給配偶,但在后期經濟困難時,可能無法償還債務,影響到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這一情況凸顯了婚前財產公證制度不僅關系到個人和債權人的利益,也涉及家庭和社會整體的福祉。因此,當前亟需對該制度進行徹底檢討和改革,旨在防止如債務逃避之類的不正當行為,確保所有相關方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無形財產,例如軟件版權、專利或音樂版權等,因其評估的復雜性,在公證過程中比有形財產更難處理。以一位軟件開發者為例,她可能在婚前開發了一款成功的應用程序,但未將其作為個人財產進行公證。如果該應用程序在其婚后獲得巨大成功和價值增長,她在離婚時可能無法完全獲得這部分財產的權益。相反,如果該應用程序在市場上表現不佳,導致財產價值下降,那么在離婚的財產分割過程中,可能不公平地侵害到另一方的經濟利益。當前的婚前財產公證制度在保護包括無形財產在內的所有財產類型方面存在局限。隨著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升,雖然無形財產法律保護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但無形財產的評估不確定性導致在公證中容易被低估,影響公證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婚姻關系結束時,共同開發或運營的無形財產的分割尤為復雜。因此,目前的技術和法律體系還未能有效解決無形財產評估和保護的難題,這對婚前財產公證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產生了顯著影響,迫切需要進一步的法律改革和技術創新來應對這一挑戰。
1.將公證作為婚前財產約定生效的要件
結合現階段我國國民的法律知識普遍處于相對較低的狀態,所簽訂的財產協議可能因為違反相關的法律條文而失去法律效力,為了維護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筆者建議將公證作為婚前財產約定生效的必要條件,以此來推動婚前財產約定的規范化,以免因約定無效而損害當事人的權益。在此過程中也是對民眾進行普法教育的好機會,能夠進一步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
2.將房產、彩禮等價值較大財產作為結婚登記事項并進行公證
城市中的房屋、農村中的彩禮往往是離婚案件中爭議較大的問題,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本文覺得可以通過相應的法律條文,將彩禮、嫁妝等相關事項進行婚前公證,對于婚前的個人財產以及債務問題進行明確的界定,維護雙方的個人合法權益,并且邀請相關的法律人士為其提供法律支持,這對于糾紛的妥善處理都是具有一定的促進效果和現實意義的。
3.法定個人財產的立法范圍配合婚前財產公證的適用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條明文規定了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的范圍。筆者建議在《民法典》中對此加以具體完善相關程序,例如,可將公證納入婚前財產約定或夫妻財產協議約定的生效要件。具體建議如下:把婚前各方價值較大財產,如城市房屋,農村中的彩禮等以約定或協議的形式予以明確產權或財產權性質,即進行“婚前財產申報”。準備結婚的男女雙方可以在此基礎上詳細約定財產權利的歸屬形態。這樣規定的好處有三:一是可以大大降低現代社會中“閃結閃離”的視婚姻如兒戲的現象,特別是一些以假結婚為手段來騙取財物的現象發生;二是對于擔心做婚前財產影響夫妻感情的人士來說,有助于打消其顧慮,維系夫妻感情和諧;三是對于未來夫妻關系的經營或子女的撫育有明確的財產保障,可以降低離婚率。
1.引入婚前財產公證保險賠償機制
若將通過權威公證機構認定的,具有一定法律約束效應的財產公證制度納入保險的賠償范疇之中,那么如果在后期夫妻雙方有一方違反相應的財產約定,保險公司就會先進行理賠,這可以保證財產公證的法律效力,同樣也可以激勵更多的人都去辦理婚前財產公證,促進婚姻生活的和諧,甚至有助于減少離婚現象的發生。
2.完善婚姻財產登記、查閱、公示制度
針對如何才能保證夫妻之間個人財產所有權,筆者建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對于婚姻財產的登記問題,需要進行嚴格的審理,確定財產的歸屬問題,并確保財產權屬等信息能夠及時固定;第二,需要平衡物權公示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考慮,限制物權查詢條件,規范查詢程序,并將查詢記錄妥善保存;第三,對于一些信息泄露問題進行嚴厲打擊,并且追究事后責任,情節嚴重的情況下要給予嚴厲懲罰,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物權相關信息的安全問題。
3.嚴格公證機構對約定財產的認定程序
現階段我國進行的婚前財產公證問題只是結合當前雙方的個人意愿,對于財產的歸屬等方面的問題并沒有進行詳細的調查,我國對于約定財產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并且種類豐富多樣,只要夫妻雙方達成一致,就可以結合相關的法律條文進行約定。筆者認為,相關公證機構在對于約定財產進行認定的方面要進行嚴格掌控,既要對于財產的所有權進行核定,在這個前提條件之下,又不能違背當事人的相關意愿,在遵循法律條文的前提之下保證財產約定的真實有效性。
婚前財產公證在我國存在的時間還不長,相當一部分民眾對婚前財產公證的了解還是一片空白,此外,由于傳統婚姻觀念的深刻影響,大多數民眾對婚前財產公證的態度普遍不關心。其實,為了提高婚前財產公證的認知度和接受程度,加大宣傳力度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筆者建議,宣傳可以包括法律教育活動、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媒體報道等多種方式以及開展《民法典》宣傳及講座,通過這些努力,可以鼓勵更多夫妻在婚前充分了解和利用婚前財產公證制度,從而確保他們的財產在婚姻關系結束時得到合法和公平的保護。
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促使民眾的傳統社會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作為一名法治時代的公民理應同時代的主題相一致,我們的法治觀念應該進一步提高。婚前財產公證制度作為一項科學化的法律制度,對于解決婚姻解體之后存在的財產糾紛問題提供了相應的法律支持,對于節約司法資源、促進審判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家庭和諧程度出現下降,離婚率持續上升,因此,婚前財產公證應當得到民眾更廣泛的認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