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博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的高速推進,傳統的經濟結構不斷瓦解,單純的務農已經無法負擔家庭日益龐大的日常開銷,促使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大城市。[1]因為相較于落后的縣城和農村,大城市工作機會多,因此大部分農村父母前往大城市務工改善家庭生活,但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例如,工作地點、居住場所不固定、戶籍限制等,致使他們無法在務工地獲得與家鄉同等的教育資源,父母只能只身前往大城市務工,而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鄉由祖輩或者其他人照顧,導致出現大量留守兒童。由于留守兒童在最需要父母關愛的年紀無法享受到這種親情,同時也無人關心留守兒童的各項權利,致使大量留守兒童的各種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情況頻繁發生。[2]
簡單來說,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不在原籍,無法履行監護權利,而將未滿16 周歲的子女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配偶雙方任意一方的祖輩或者其他的親屬進行監護甚至處于無人照看、依靠自身基本生存能力,獨立開展生活、學習的兒童。[3]
20 世紀80 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地盤,城市化水平高速發展,農村單一務農的經濟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農民的固定思維也被空前解放,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涌入大城市。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農民無法帶領孩子一起進城,只能無奈將孩子留在原籍地,形成了農村沒有青壯年,全部是老人和孩子的景象。這一特殊、弱勢的群體便由此應運而生。
1.工作地點的不確定加劇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出現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呈現出天壤之別,兩地經濟生活水平被急劇拉大,社會生活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同時,城市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為了改善生活,農村部分勞動力不可避免地流向了城市。由于農民工受自身不穩定工作性質的限制以及需要考慮的其他因素,將子女帶在身邊陪伴孩子的想法也是無法實現的。[4]
2.戶籍制度的特殊規定是加速留守兒童產生的政策原因
戶籍制度在我國是相當重要的,不同的戶籍體現的是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教育等等資源,導致在城市的農民工無法將子女帶進城市,因為其無法解決子女的戶籍問題,也就相應的無法解決子女最重要的教育問題,留守兒童不得不留在原籍生活、就學,從而使得留守兒童數量急劇上升。[5]
3.城市的包容性力度不足
一座城市的建設發展離不開數以萬計的農民工,但是燈紅酒綠、光鮮亮麗的城市卻無法給農民工一個棲身之所。城市中的部分原住民會用“有色眼鏡”看人,認為農民工臟、亂、差,甚至認為城市的不穩定與他們息息相關,部分地區還存在一些針對外來人員的限制政策,導致進城務工人員在子女就學、醫療、住房等方面無法與本地居民享受同等政策,從而造成大量的留守兒童無法進城留在父母身邊共同生活。
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等方面結構的快速變化發展,留守兒童問題也成為近年來我國所面臨的一個較為復雜、突出的社會性問題。據我國2022 年留守兒童數據的統計分析指出,目前,我國有年齡不滿16 周歲的留守兒童902 萬人,其中有805 萬留守兒童與(外)祖父母一同生活,受其監護,這部分人群占比高達89.3%;還有30 萬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戚朋友生活受其監護的占比為3.3%;父母任意一方外出務工但是留在家中的一方無監護能力的留守兒童有31 萬人,占比為3.4%;同時,有數量不少的農村留守兒童處于無人監護狀態,大約有36 萬人,占比為4%。[6]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留守兒童的數量依然龐大,與之相對應的留守兒童的安全生存和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依然嚴峻,亟待解決。
從法律保障層面來看,當前我國留守兒童法律方面的權益保障較為凸顯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受教育權、生存權等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位
一是監護監管缺位,觀念陳舊。受經濟水平的限制,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孩子交由祖輩撫養,由于監管人員的各種知識水平較為低下,不能給予子女有效的幫助。同時有些家庭的文化氛圍缺失,父母觀念陳舊,認為讀書無用,還不如早點去打工賺錢,這點尤其是在農村女孩子的身上體現得較為明顯,這也與部分地區存在的“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觀念有關,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也是漠不關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孩子學習的動力。二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一些由祖輩撫養的留守兒童極易形成蠻橫霸道、不講道理的性格缺陷,這與祖輩的撫養方式有關,平時對于孩子過于溺愛驕縱,同時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自身感到對孩子有愧疚,便用金錢彌補缺失的父母之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金錢觀念扭曲,產生金錢可以解決一切的惡性循環心理,成長后進入社會時在處理人際交往、交流方面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問題。三是心理問題。由于家庭父母教育的缺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遠比我們預想的更為嚴重,在2020 年度《留守兒童藍皮書》暨中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報告中提到:在我國的留守兒童中,缺少雙親陪護,或者每年見到父母親的次數低于9 次的留守兒童超過了40%;一年之中一次都沒有見到父親或者母親的留守兒童占比達到12%~13%,但是此部分留守兒童和父母保持著聯系;更有甚者,在一年之中與父母既不見面也不聯系的留守兒童,占比竟達到5.5%。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所有留守兒童中,患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占比高達57.14%,而且父母的務工年限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父母在外務工年限越長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就愈發嚴重。由于孩子的情感心理長期得不到慰藉,留守兒童的情感創傷也會更加嚴重。[7]
2.學校教育方面
部分貧困地區無論是從教育理念、辦學的環境,師資力量等方面均無法跟發達地區相比,加之留守兒童無父母監管,與學校的聯系不夠緊密,學校也無法反饋孩子的近況,導致監護人對孩子的狀況不了解,教育難度大;部分學校也會簡化教育程序,使教育功效大打折扣。同時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不對,粗暴蠻橫、不尊重孩子意愿,致使部分留守兒童不服學校管理,早早輟學、流入社會,無一技之長,游走于違法犯罪的邊緣,對社會的治安穩定和家庭的和諧極其不利。
近年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于各責任主體的監管監護缺位,其生存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十分嚴峻,生存權利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主要有校園欺凌、性侵、人口拐賣以及溺水等意外事件。父母不在身邊,祖輩可能更注重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對孩子面臨的其他問題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和指導。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校園中發生的欺凌、霸凌現象越來越多,已經成為非常嚴重并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當前網絡發達,相關自媒體為了博人眼球、賺取流量,歪曲炒作相關情況,錯誤引導部分青少年,這也是發生校園霸凌的重要原因。同時有關校園霸凌的各種報道層出不窮,留守兒童極易成為霸凌的對象,危害后果也是相當巨大的,極易導致家庭的破裂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暴力事件。留守兒童被性侵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留守兒童由于處于弱勢地位,對自身權益認識不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容易被親近的長輩等強勢地位的人威脅恐嚇從而被侵犯,孩子的一生也將會有心理陰影。人口拐賣和溺水等事件也時有發生,種種情況表明,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等最基本的生存權利無法得到保障。
一是整合和優化社會資源,積極爭取強化國家對落后地區的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政府要在此項工作中強化協調力度,大力加強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力度,改變教育落后的現狀。二是強化家庭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應盡最大可能不要同時外出務工,留至少一個監護人陪伴監管孩子,外出務工一方也要與孩子保持緊密聯系,當前互聯網發達,應通過各種通訊工具與孩子保持經常性聯系,同時改變教育理念,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和活動空間,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學校方面要職責定位明確,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機制。留守兒童的性格處于塑造期,極易受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容易導致其產生不良心理,輕者自卑抑郁,危害自身發展,重者引發犯罪,危害公共社會安全,所以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開展輔導極其重要。在強化知識教育的同時,要注重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至少要配備一名心理老師,同時要開設青少年心理教育課程,將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列入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積極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開展指導教育。三是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面對當前發達的信息網絡,學校和家長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手段,如創建各類社交軟件群組,鼓勵家長安裝相關APP,定期通過微信、QQ、釘釘等社交軟件向家長發送留守兒童的情況,讓家長時刻掌握孩子動態,通過此種手段,建立一套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高效溝通機制,強化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健康發展趨勢。
一是強化落后地區的法治宣傳教育。部分落后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人民的法治觀念極為缺失,況且,留守兒童大多為祖輩撫養,文化、法律水平較為低下,對當下的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各種情況不了解,所以,強化落后地區的法治宣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法治宣傳,讓監護人懂得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也讓留守兒童學會如何保護自己。[8]二是強化學校教育責任。學校要定期開展法律教育,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教育孩子要走正道,避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教育孩子在受到傷害時學會如何有效尋求幫助。三是積極完善和修改保護和保障留守兒童權利義務的各類法律法規。對留守兒童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要區別于一般的未成年人群,制定法律時要充分開展實地調研,不能閉門造車,要制定出接地氣、利于實施的法律法規。同時要注意厘清各方責任,對不同的責任主體的具體職責要進行具體的、明確的、詳細的規定,不能出現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法律條文,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切實讓留守兒童的各類權利得到充分保障。
當前全社會留守兒童所出現的問題、面臨的困難不僅僅是家庭和學校對此負有一定的責任,社會同樣應該負責,社會大環境對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塑造良好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所以社會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應該負有一定的責任。一是社會共同努力,解決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社會共同努力,凈化學校周邊環境,消除誘惑因素。[9]二是引入志愿者和社會公益組織。當前,要積極利用好志愿者和社會公益組織的作用,由轄區政府定期組織相關志愿人士進入校園、居所與留守兒童展開全方位交流,通過交流傳遞社會正能量,可以開闊留守兒童視野,切實達到傾聽其心聲、疏解其心理的作用。三是加強對農村學校的管理。隨著當前城市化的飛速發展,農村人口急劇減少,快速向城市流動,導致農村入學兒童減少,學校也進行了大量裁撤,大部分家長選擇進城務工,但子女往往無法隨其前往工作地就學,從而成為留守兒童,不得不在農村就學生活,這就要求相關責任部門要合理布局農村教育資源、積極完善農村剩余學校的基礎設施的維護和更新,保障好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