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是恩格斯“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而作,是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的經典文獻,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運用調查研究方法的先河。文章強調,調查研究要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工人,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了解實情;要選擇適合的調查研究類型、綜合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實事求是。恩格斯的這些思想主張對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必須深刻把握蘊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時代價值。
關鍵詞:《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調查研究思想;恩格斯;中國共產黨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06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1-0033-07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1],“正確的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正確的貫徹落實同樣也離不開調查研究”[2]。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和指示,深刻闡明了調查研究的極端重要性,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做好各項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把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為在全黨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恩格斯也非常重視調查研究,并且是開展調查研究的杰出典范。恩格斯為了全面、深入、系統的了解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曾用21個月時間深入到工人階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開展調查研究,獲得了極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寫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下文簡稱《狀況》)一書。《狀況》是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的經典文獻,作為“世界社會主義文獻中的優秀著作之一”[3],不僅在調查方法運用、調查類型選擇、調查原則遵守等方面具有示范價值,還是我國調查研究思想的源頭活水。因此,站在新的征程上重溫《狀況》一書,深刻把握恩格斯調查研究思想的精髓,對推進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
一、調查研究要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工人,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了解實情
恩格斯以副標題的形式強調《狀況》一書是建立在“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基礎上,直接表明恩格斯運用了實地觀察法和文獻分析法對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進行考察。在恩格斯看來,只有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工人開展調查研究,同時又借助必要的可靠材料補充自己的觀察,才能真正了解工人階級的愿望、痛苦和快樂。對此,恩格斯在《狀況》中直接說道:“我曾經用了21個月的時間,通過親身觀察和親自交往來直接了解英國的無產階級”[4],“我放棄了資產階級的社交活動和宴會、波爾圖酒和香檳酒,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幾乎全部用來和普通工人交往”[5]。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之所以如此重視和長時間的深入到工人階級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當中進行實地考察,是因為在他看來,只有全方位、多領域、立體化的開展調查研究,才能全面、深入、系統的了解工人階級的真實生活狀況。基于此,恩格斯于1842年11月底開始考察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直到1844年8月才離開,他不僅考察了工人階級的居住情況、飲食衛生、生活環境、工作條件、教育情況、道德水平等,還考察了英國的城市布局、工人區域、商業區域、街道、貧民窟、大雜院等。恩格斯通過自己的親身觀察以及分析搜集到的可靠材料,發現工人們不僅居住在潮濕、空間狹小、空氣污濁、衛生條件差的房子,還吃劣質、不易消化、摻假的食物,“幾乎所有的工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消化不良癥”[6]。工人“正是缺衣少食和生活需要不能充分滿足,使身體容易感染疾病”[7],導致流行病在工人當中盛行。恩格斯在查閱《蘇格蘭貧民的管理》資料后,發現在利默里克(1817-1818年)患熱病的居民高達總人數的25%,而在沃特福德的貧民窟里竟然高達95%。恩格斯認為,生病不能請高明的醫生診治是工人階級健康狀況惡化的重要原因。在曼徹斯特醫院每年醫治的2.2萬個病人當中,只有部分工人能夠住院接受治療,部分只能接受醫生的忠告和藥品,還有一部分由于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只能不看病或者求助于江湖醫生,甚至服用假藥。這一切,使得工人階級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出現高死亡率、短壽命。對此,恩格斯指出,一個生活在“連最必需的生活資料都如此缺乏的階級,不可能保持健康,不可能活得長久,這是不言而喻的”[8]。
此外,恩格斯還發現,整個工人階級基本上得不到教育,只有為數不多的工人能夠有機會去很差、教師缺乏的日校學習,而這些學校的教師是不堪使用的,因為“多數人甚至不具備最必要的基本知識,缺乏教師所應具備的道德修養”[9]。而資產階級明知道這種狀況以及問題嚴重性,卻一點也不設法去改變,唯一為工人考慮的東西就是如何用法律來鉗制他們,“對工人只有一種教育手段,那就是皮鞭”[10],一切理性的、道德的、精神的教育都被摒棄或忽視。對此,恩格斯指出,一個教育無人關心、命運受偶然事件支配、生活朝不保夕的階級,有什么理由和興趣使其過有節制、有遠大眼光的生活。這些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工人當中出現大量“酣酒、縱欲、粗暴以及對私有財產的不尊重”[11]事件,其中最為極端的表現就是犯罪。根據英國內務部“犯罪統計表”統計數據,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因刑事罪被捕的人數由0.46萬(1805年)增加至3.13萬(1842年),短短37年時間里就增加了差不多六倍。除犯罪之外,醉酒和縱欲是工人的另外兩大惡習。根據《人口原理》統計數據,“在格拉斯哥,每個星期六晚上大約有3萬工人喝得爛醉”[12],僅倫敦街頭每天晚上就有4萬個妓女靠出賣肉體為生。此外,恩格斯還認為,強制勞動是對工人精神上“最殘酷最帶侮辱性的折磨”[13]。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從童年起就每天有12小時或12小時以上從事制針頭或銼齒輪的工作,……那么,當他30歲的時候,還能保留多少人的感情和能力呢?”[14]
基于此,恩格斯認為,“對于一個忍受了社會秩序的一切害處卻享受不到它的好處的階級”[15],唯有起來反抗,甚至蔑視社會秩序,才能捍衛作為人的尊嚴。因為資產階級受利己主義天性支配,“一切生活關系都以能否賺錢來衡量,凡是不賺錢的都是蠢事”[16],牟利精神已經滲透了資產階級的全部語言,自私自利到不可救藥。在資產階級看來,“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除了快快發財,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17],至于工人是否挨餓、是否有衣穿、是否有房住,他們根本毫不在乎。對此,恩格斯明確指出,工人階級不指望從資產階級“那里得到任何援助是正確的,是完全正確的”[18],因為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且雙方的矛盾會“一年比一年更加激烈、殘酷和不可和解了”[19]。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工人階級會愈發認識自己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角色地位,會愈發不甘愿充當資產階級的奴隸和私有財產,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整體、一個階級,雖然分散時是軟弱的,但聯合起來就是一種力量。為了擺脫非人境況,爭取比較合乎人的身份和利益,恩格斯堅信,“不久的將來,一個小小的推動力就足以引起山崩地裂”[20],“資產階級的整個國家的和社會的建筑物將連同它的基礎一同傾復”[21],與資本主義同步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必然會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和未來社會的創造者。
二、調查研究要選擇適合的調查類型、綜合運用調查方法
選擇正確的調查研究類型和方法是確保調研任務順利完成的前提條件,也是影響調研成效的關鍵因素。恩格斯在綜合分析各國工人階級發展狀況后,最終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英國作典型調查,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世界工人階級狀況只有在不列顛帝國,特別是英國本土,才表現的最完備、最有典型形式,“只有在英國,才能把無產階級放在它的一切關系中并從各個方面來加以研究”[22],“只有在英國,才能搜集到這樣完整的并為官方的調查所證實的必要材料”[23],因為世界上“只有英國才有不斷公布的官方統計材料”[24],而這些材料正是闡述工人階級狀況所必不可少的佐證。二是考察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典型形式,對當時的德國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恩格斯認為,德國和英國的社會制度從根本上來說是相同的,因而造成兩國工人階級貧困和受壓迫的原因也是相同的,對英國工人階級貧困和受壓迫原因的揭示,必將推動德國工人階級貧困和受壓迫原因的揭示,還能“衡量德國的貧困的范圍以及在西里西亞和波希米亞的騷動中所暴露出來的危險的程度”[25]。雖然德國工人階級還沒有發展到英國工人階級的典型形式,但隨著社會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恩格斯認為德國工人階級必將能達到英國工人階級的典型形式。
此外,恩格斯根據調研工作的需要和調研對象的實際情況,選擇實地觀察法和文獻分析法作為考察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主要調查方法。
第一,實地觀察法。為了把調研結論和理論研究建立在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之上,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實地考察期間,直接到工人家中與他們進行交往,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拒斥“純粹抽象的知識”的思辨形式。1844年,恩格斯在回到德國巴門后,開始整理和研究在英國考察期間搜集到的關于工人階級狀況的各種材料,寫成長達 21 萬字的《狀況》一書。從實地觀察法的種類劃分來看,恩格斯主要運用了實地觀察法當中的參與觀察法和直接觀察法。一是參與觀察法。恩格斯用大量時間直接參與到工人階級的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獲得了十分豐富、合乎實際的第一手資料。對此,恩格斯在《狀況》中說道:“我曾經在你們當中生活過相當長的時間,對你們的境況進行了一些了解”[26]。二是直接觀察法。恩格斯直接觀察了工人的飲食、住房、穿著、休閑等生活方面的情況,還直接觀察了城市環境、地勢、布局、河流、街道、商業區域、貧民窟等社會方面的情況,從吃、穿、住等生活方面逐步延伸到生產環境、健康狀況、政治觀念、教育情況等社會領域。對此,恩格斯說道:“這就是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這種狀況是我在21個月的時間內通過親眼觀察并根據官方的和其他可靠的報告所了解到的”[27],還在《致大不列顛工人階級》中說道:“我很想在你們家中看到你們,觀察你們的日常生活,同你們談談你們的狀況和你們的疾苦”[28]。除此之外,恩格斯還觀察了工人階級的敵人——資產階級,注意到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在居住、醫療、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第二,文獻分析法。恩格斯除了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工人進行考察之外,還盡力搜集所能找到的各種報刊、雜志、官方與非官方報告、著作、檔案等文獻材料來補充自己的觀察,提供必要的佐證。對此,恩格斯在1844年11月寫給馬克思的信中說道:“目前,我正埋頭鉆研英國的報紙和書籍,給我的那本關于英國無產者狀況的書搜集材料。”[29]其中,報刊主要有《泰晤士報》《觀察家》《曼徹斯特衛報》《每周快訊》《每周紀事報》《北極星報》等,雜志主要有《彩色雜志》《工匠》《倫敦統計學會會刊》等,報告主要有《童工調查委員會報告》《英國戶籍總署署長關于出生、死亡、婚姻的第5號年度報告》《工廠調查委員會報告》等,著作主要有《過去和現在》《手工業和手工業者》《憲章運動》《英國的工業人口》《工廠哲學》等。此外,恩格斯在文獻材料征引、闡釋和運用上,并不是簡單的把文獻材料照搬或者堆砌,而是站在整體、系統、全局的高度,把文獻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考察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對此,恩格斯在《狀況》中說道:“我非常認真地對待所獲得的認識,研究過我所能找到的各種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30]一是文獻定性分析。恩格斯運用定性分析方法把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工人運動與未來社會聯系起來,不僅綜合分析了英國工業革命前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城市、農村、飲食、居住、健康等方面的變化,還綜合分析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農業無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與大資產階級、小佃農與大佃農、窮人與富人等群體,既剖析了英國工人階級的典型形式,又把握了世界工人階級發展狀況的全局。二是文獻定量分析。恩格斯運用描述性統計、數據對比、綜合分析等方法,對所搜集到的文獻材料中的人數、百分數、平均數、頻數等進行量化分析,系統描述了英國工業革命前后棉紡織業、麻紡織業、羊毛加工業、城市人口、交通運輸業、死亡率、流行病、犯罪率、酗酒、人均壽命、工人運動等方面的變化,還闡述了工人階級在政治觀念、文化素養、健康狀況、精神狀態等方面的狀況,揭示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利益對立的實質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為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提供可靠依據。
三、調查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實事求是
調查研究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認識活動。只有堅持問題導向,調查研究才有目的和方向。19世紀40年代上半期,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在西方國家思想界非常活躍,但整體而言,這些社會主義思潮還停留在空想階段。恩格斯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德國科倫地區在1844年圍繞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思想開展了大量宣傳工作,“那里人們非常活躍,但也明顯地表現出缺少必要的支柱。只要我們的原則還沒有從以往的世界觀和以往的歷史中邏輯地和歷史地作為二者的必然繼續在幾個著作中發揮出來,人們就仍然不會真正清醒,多數人都得盲目摸索。”[31]為了適應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思想宣傳的需要,喚醒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以及肅清社會主義問題上的空想、幻想,恩格斯在《狀況》中不僅詳細描述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還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讓人們看到了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消除空想主義者和博愛主義者在共產主義問題上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并以工人的名義“向全世界控訴英國資產階級所犯下的大量殺人、搶劫以及其他種種罪行”[32]。除此之外,恩格斯還決定對工人階級狀況進行單獨研究,改變最初把這一部分內容作為英國社會史著作的一章來論述的計劃。因為在恩格斯看來,“德國的理論家對現實世界了解得太少”[33],以至于比任何人都更需要了解實情、了解工人階級的真實生活狀況。因為德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與其他國家相比,更多地是從理論前提出發,有的理論家甚至主張“通過費爾巴哈對黑格爾思辨的克服而走向共產主義的”[34]。同時,恩格斯在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當時社會對工人階級的狀況了解太少,即使在英國也沒有一本考察一切工人的著作,而工人階級狀況是當時社會災難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也“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35]。基于此,恩格斯認為,考察工人階級狀況以及揭示工人階級陷入物質和精神雙重貧困的原因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還能“為社會主義理論有權存在的見解提供堅實的基礎”[36],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革命找到切實可行的出路。
此外,實事求是是恩格斯調查研究思想的精髓,也是其開展調查研究的首要原則。恩格斯不管是在描述英國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還是揭露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所引用的數據和文獻材料都是他親自搜集、確信無誤的可靠材料。對此,恩格斯在《狀況》中說道:“這本書里所敘述的,就是我看到、聽到和讀到的”[37],“只有當我通過親身觀察了解了真實情況或者引文作者本身或文章的聲望使我確信所引用的證據真實無誤的時候,我才引用托利黨人或憲章派的材料”[38],“我要毫不遲疑地向英國資產階級提出挑戰:請他們拿出像我所引用的這樣可靠的證據,向我指出哪怕是一個對我的整個觀點多少有些意義的事實是不確切的。”[39]因此,恩格斯在《狀況》中所闡述的都是建立在客觀事實依據和科學邏輯推理之上,并沒有根據自己的思想去剪裁、加工或虛構歷史事實,不僅排除了主客觀因素的干擾,還客觀、真實的描述了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狀況,為的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以及確保調研結論的信效度。因為在恩格斯看來,調查研究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既要避免調查者主觀感情、意志和愿望對調研結論的影響,還要避免調查者帶著條條框框去作求證式調查。因為一旦調查者帶有主觀成見或條條框框去調研,就會按圖索驥、按需求證,把事情和問題看走樣。對此,恩格斯特意以英國調查委員會為例,認為英國政府雖然設有專門調查工人狀況的委員會,但是委員會對工人階級狀況調查往往帶有偏見,沒有做到實事求是,導致沒有一個調查報告是可讀的、真實的、有價值的,以至于這些長篇大論的報告被永遠存放在內務部檔案架上的廢紙堆里發霉、腐爛。
四、恩格斯調查研究思想的當代價值
《狀況》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可靠的證據”考察工人階級狀況的著作,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運用調查研究方法的先河,不僅在方法運用上具有示范價值,還是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的經典文獻。雖然,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與恩格斯時期已大不相同,但重溫和研究恩格斯圍繞調查研究所提出的思想主張,對推進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定行動派實干家
恩格斯為了考察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曾用21個月時間深入到工人階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開展調查研究。正是因為長時間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工人,做足了調查研究基本功,才真實再現和還原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遮蔽的工人階級悲慘生活的真相,使得列寧稱贊《狀況》“是對現代無產階級狀況的最好的描述”[40],“不論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還沒有一本書把工人階級的窮苦狀況描述得這么鮮明,這么真實。”[41]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時候全黨從上到下重視調查研究,黨的決策和指導方針就會越發符合實際、越發貼近人民群眾,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越發順利,而什么時候忽略調查研究或者重視程度不夠,往往就會造成決策失誤,使黨和人民的事業蒙受損失。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42]。從毛澤東同志到習近平總書記,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一貫重視和大力提倡調查研究,并長期以身作則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43]、“我們辦事情,做工作,必須深入調查研究”[44]、“調查研究要緊扣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緊扣經濟社會發展實際”[45]等重要論斷,科學回答了為什么要開展調查研究、如何開展調查研究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科學方法論指導。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迫切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搞清楚問題是什么、癥結在哪里,拿出破解問題的實招、硬招。對此,陳云說道:“我們應該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去弄清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來決定政策。這樣決定的政策,才有基礎”[46]。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在調查研究上下功夫,增強做好調查研究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帶頭深入實地、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把實干、責任、擔當書寫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定行動派、實干家。
2.調查研究要聚焦突出矛盾和問題,為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服務
當年,恩格斯在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社會對工人階級的狀況了解太少,即使在英國也沒有一本考察一切工人的著作。為了喚醒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和斗爭意識,肅清社會主義問題上的空想、幻想,恩格斯決定對工人階級狀況進行單獨研究。就新時代的中國而言,調查研究同樣需要聚焦突出矛盾和問題,力戒一個“空”字。因為問題意識是做好調查研究的前提條件,只有把問題理順了、想通了,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關鍵和重點,進而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動力。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47]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調查研究,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48]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國內條件正發生復雜而深刻變化,尤其是改革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迫切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握這些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這些問題的辦法和路徑。因此,調查研究要聚焦突出矛盾和問題,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個中心任務展開調研,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因此,調查研究要直奔突出矛盾和問題去,絕不能事先定調子,不僅要到工作局面好的地方去總結經驗,還要到困難多、矛盾多的地方去研究問題,盡可能多聽一聽基層的聲音、多接觸第一手材料,做到突出矛盾、重點問題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在直面問題、破解難題中不斷打開工作新局面,把黨的二十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更好地為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服務。
3.調查研究要堅定人民立場,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時期就提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等重要論述,“不僅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人民性政治屬性”[49],還體現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取向和工作導向。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充分表明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公仆情懷和價值堅守。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歷史,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50]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上一切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社會制度的興亡更替,都是由人民群眾推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貫的追求,“建黨百年的歷史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演進史,也是中國共產黨引導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奮斗史”[51]。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特別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黨和國家通過調查研究來了解人民的所想、所急、所盼,進而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落到實處。因此,調查研究要緊扣人民的生產生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憂人民之所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調查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是針對人民的“急難愁盼”問題要緊抓不放,主動調研,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人民可感可及的實事。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的信任、支持和擁護,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
4.調查研究要重視調研方法的綜合運用,提高調研實效
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恩格斯非常重視調查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無論是實地觀察法、文獻分析法,還是統計分析法,都是基于調查研究工作的需要。恩格斯之所以重視調研方法運用,是因為正確的調研方法直接影響調研成效和調研任務完成。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一門致力于求真的學問,一種見諸實踐的科學,也是一項講求方法的藝術。”[52]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與過去相比,影響決策的因素增多、風險增大,而科學決策的制定離不開調查研究、離不開大量客觀有效的數據信息。這就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將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適當引入調查研究,不斷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和創新調研方式,以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必要的、有效的數據信息。同時,調查研究還要靈活運用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座談訪談、走訪調查、問卷調查、蹲點調查、抽樣調查等傳統調查方法。因為歷史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這些調查方法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為我們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制定方針政策提供科學指導,毫無疑問需要繼承并加以完善。因此,調查研究要重視調研方法的綜合運用,既善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又繼承優良傳統,把傳統調研方法與新興調研方法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調查研究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一方面要著眼于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座談訪談、問卷調查、隨機走訪、抽樣調查、專家調查、統計分析等調查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要主動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創新調查研究思維,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調查研究,把調查研究工作同黨的中心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為科學決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加強對改革重大問題調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科學性[N].人民日報,2013-07-25(1).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294.
[3]列寧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0.
[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3][25][26][27][28][30][33][34][35][36][37][38][3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5,382,414,414,409,423,428,440,440,432,432-433,442,477,476,383,446,498,388,385,386-387,382,494,382,382,386,386,385,385,385,387,386.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48.
[2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8.
[29]列寧.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年)提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8.
[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32]列寧全集(第五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5.
[40]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1]列寧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42]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N].學習時報,2011-11-21(1).
[43]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4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3.
[4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218.
[46]陳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47]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11.
[4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249.
[49]宋甜甜,韋冬雪.馬克思恩格斯“人民至上”論的理論建構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2):31-38.
[50]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24.
[51]邱吉,鐘思雨.中國共產黨引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發展的百年經驗[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1):8-13.
[5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6.
[責任編輯:張學玲]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革命文化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涵養價值及其實現機制研究”(20BKS204)
作者簡介:劉少鋒(1985—),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