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課形象根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內生于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的科學化,顯現于社會公眾與高校思政課的互動之中。由于人們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囿于“科學的規定判斷”之迷思,高校思政課的課程特性易引起課程形象的“馬赫帶”效應,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現存問題消解了公眾的評判理性,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仍然任重道遠。因此,要處理好政治實踐與高校思政課的關系、主流價值觀教育和自主生成的關系、課程建設內生動力和外驅動力的關系,增強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的認知認同。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形象;困境;突破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04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1-0022-05
形象一詞多用于文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用來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形態,體現了一種他者視角。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成立四十年之際,將形象問題納入高校思政課理論研究視野,旨在區別于傳統的課程建構邏輯,為高校思政課建設發展和改革創新提供新的思維向度。加之目前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形象的認知處于一種自發生成、無序發展的狀態,[1]導致高校思政課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不同程度地面臨一些隱形阻力和現實困境。剖析高校思政課形象的內涵及其生成條件,反思并努力突破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的現實困境,是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
一、高校思政課形象的內涵及其生成條件
自建國初期高校設立政治課開始,其公眾形象便逐漸形成。論及高校思政課,人們往往會深思其政治性、探討其思想性、審視其科學性、闡釋其理論性、剖析其實踐性,體現了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的關注、認知和認同,使得高校思政課形象的內涵和生成條件越來越清晰。
1.高校思政課形象的內涵
我國最早關于“形象”的注解見于《周易·系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2]。“凡形于外者皆曰象”[3],由于外形變動不居,“圣人立象以盡意”[4]。漢代孔安國在《尚書注疏》中將“形”“象”連用:“審所夢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之于民間。”[5]這里表達的是人的相貌外形的意思。西方哲學借助本體和表象的區別與聯系來界定形象的含義,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認為,形象“是一種介于‘物體和‘表象之間的存在物”[6]。梅洛·龐蒂認為,形象是“外在的內在和內在的外在”[7]。現代心理學以人的感官分析為依據,認為形象等同于知覺,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語境中提及的“印象”,實指人們對某種客觀事物產生的各種感覺的綜合。聚焦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有學者將高校思政課的公眾形象界定為“社會公眾在感知高校思政課的學科建構、理論內涵、實踐教學以及功能發揮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總體印象,即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的存在樣態、運行狀況及其功能價值的總體判斷與評價。”[8]雖然不同時代、不同學科對“形象”的定義不盡相同,但至少在一些關鍵點上達至共識,如形象以客觀事物為原型但又不等于客觀事物,不是事物本身;形象是客觀實在和抽象思維的共同產物;形象是主體的眼光、思想、觀念、期望投射于客體的產物,形象塑造是形神兼具、內外兼修的實踐活動;形象不是一成不變的。基于此,筆者嘗試將高校思政課形象的內涵概括為: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的認知和認同,即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是否是一門科學,是否傳授科學知識、傳遞科學精神、培養科學素養,其建設發展和改革創新是否遵循科學規律等的整體印象。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師的形象。做好老師,是每一個老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也是每一個老師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顯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9]這一論述從教師形象方面為我們理解高校思政課形象提供了重要啟發。教師是思政課建設的關鍵力量,思政課教師形象是一種職業形象,是社會公眾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印象。思政課教師形象包含在思政課形象中,對思政課形象產生直接影響,二者密切相關,但不可混淆。高校思政課形象是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這一課程的整體認識,內含著“講道理”的課程本質,體現著中國共產黨贏得青年的“主要陣地”,社會主義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把著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政治素養關”的課程定位,[10]具體包括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育時代新人的使命形象,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形象,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教師形象等。
2.高校思政課形象的生成條件
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科學地揭示出認識的本質是人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與客觀事物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客觀事物反映到人的頭腦中來,形成關于事物的認識。高校思政課形象是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的認知、認同和整體印象,根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內生于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的科學化,顯現于社會公眾與高校思政課的互動之中。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是高校思政課形象得以確立的根基。高校思政課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知識主線,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事實支撐,以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發展為最高價值目標,引導大學生學習真理、信仰真理、踐行真理、傳播真理、追求真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批判和理性斷言使高校思政課擺脫了虛而不實的價值宣導和道德懸設,以一種先天的方式生成了高校思政課形象的根基。其次,科學的課程體系生成高校思政課形象的本體實在。形象本身不是一種客觀實在,但其顯現、鞏固、強化離不開本體實在的承托。高校思政課以教材、教輔、課件為知識載體,堅持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指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去認識和分析問題,其課程內容的科學性是可見的;從“85方案”“98方案”“05方案”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實施方案,高校思政課的結構更加合理、育人功能更加互補、課程邏輯更加完整,其課程設置的科學性是可見的;高校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支撐,吸收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相關知識理論開展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其學科依托的科學性是可見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堅持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追求真理、堅守真理、傳播真理,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思想引導、價值引領和品質培育,其教學方式方法的科學性是可見的,這些要素匯聚成高校思政課形象的本體實在,具體承載高校思政課的公眾形象。最后,社會公眾和高校思政課的互動生成高校思政課形象的生成場域和成長空間。形象是客觀存在與主觀投射的共同產物,實存之物有無形象取決于認識主體是否關注它,而主體不會無緣無故地關注任何事物除非這一事物本身蘊含著吸引主體的元素,我們把認識主體和客觀事物之間“關注”和“吸引”的相遇稱為“互動”,形象便在互動中形成和發展,換言之,認識主客體的互動生成了形象的生成場域和成長空間。同理,社會公眾和高校思政課的互動生成了高校思政課形象的生成場域和成長空間,而互動的質量和程度影響著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形象認同的切實性。
二、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的現實困境
受主客觀因素影響,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面臨一系列現實困境,深刻分析這些困境及其產生原因是有效塑造高校思政課形象的關鍵。
1.人們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囿于“科學的規定判斷”之迷思
部分學者借助康德在《判斷力批判》“第一導論”中對規定判斷(用一般普遍規定特殊)和反思判斷(從特殊出發尋求普遍)的分辨來定位人文社會學科,他們將“規定判斷和反思判斷”等同于“科學的規定判斷和非科學的反思判斷”,視科學為規定判斷獨立構筑的知識大廈,而由反思判斷形成的道德、價值、自由、審美以及知性認識的統一法則等都不能稱之為科學,并據此認為思政課、甚至與價值、道德、倫理等相關的學科、課程都應該放棄對自身科學形象的執著,轉而樹立自己的“超科學”形象。然而,通過“科學”與“非科學”的主觀著彩將規定判斷和反思判斷對立起來的做法,哪怕在康德那里也是有待商榷的。康德在第三批判中區分了規定判斷和反思判斷的運思路徑,卻并未將二者置于完全對立的世界中。正如他給出為自然世界立法的知性和為自由世界立法的理性之間的明確界限,卻沒有將兩者視作不可逾越或者不可調和的。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批判之后發表第三種批判,恰恰是試圖通過設立更高一級的目標,聯結自然世界的合目的性原則和自由世界的客觀表象關聯性,為主體認識能力中知性和理性的分疏尋找更大的系統統一性而非對立。康德曾講:“這種能力借此只是給它自己而不是給自然界提供一個規律”[11],指出了判斷力沒有自己的領地,它只對自己立法的屬性。“系統的統一性就是使普通的知識首次成為科學、亦即使知識的一個單純聚集成為一個系統的東西”[12],從這里就能看到,康德認為知識性質與思維運路有關,但科學卻并非由判斷邏輯決定,科學的根本特點之一是系統的統一性。由蘇聯米丁·易希金柯編著的《辯證法唯物論詞典》這樣解釋“科學”概念:“科學就是有系統的關于客觀現實事物的知識以及關于有計劃地變更這客觀現實事物之方法的知識的學問。”[13]人類認識形成和發展的完整路徑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反思判斷和規定判斷在人類認識發展的歷程上并非絕對互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學科也并非兩種思維運路的直接產物并伴生著非此即彼的對立,而是哪一種思維占據主要地位的問題。無論是把規定判斷視作通向科學的唯一思維進路,拿反思判斷和規定判斷的運思差異來否定反思判斷的科學性,還是將人文社會學科等同于反思判斷,這些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思政課是兼具實踐性和理論性的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道德、價值、審美等諸多存在于自由世界的客觀存在,這并不意味著思政課課程內容是反思判斷的產物,更不意味著它是非科學,那些認為思政課屬于“前科學”“超科學”的觀點是極其荒謬的。從這個觀點來看,思政課所講授的內容是經過實踐證明的真理,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真正的科學。生產力、生產關系、國家、革命等概念與正數、負數、基本粒子等數學、物理的概念一樣,都是客觀現實的科學概念,盡管它們看似遠離了客觀對象,但實際上卻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觀對象。[14]馬克思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分析推出“兩個必然”,毛澤東基于對中國和全世界的矛盾分析推出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等論斷,都是基于歷史發展客觀必然的科學推理,這些都體現著高校思政課形象的基本內核。
2.高校思政課的課程特性引起課程形象的“馬赫帶效應”
思政課的課程建設和改革創新具有較強的特殊性。一方面,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課程實踐形式,思政課在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之外,更傾向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且以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內容為主,時刻緊跟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課程建設和實施的政治使命義不容辭。另一方面,黨和國家的重點支持和全面推進賦予高校思政課莫大的助益,黨歷來把思政課作為高校重要課程進行建設,從政策、資金、人員等方面對其給予重點支持,充分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育人資源,著力構建黨委領導下全社會協同合作、通力配合的課程建設格局,從組織領導和管理機制上把思政課“立”起來。諸此種種決定著高校思政課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界或者教育界的事情,它受政治的影響,離不開政治的根本導向,國家特征明顯,政治形象突出,意識形態色彩鮮明。形象認同說到底是他者的主觀感受和認識過程,而認識過程并非“隨機攝影”而是能動的創作。正如主體視覺器官的神經抑制會造成人眼對外界事物的視覺映像與光度的物理強度不一致一樣,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的主觀感覺也會出現與客觀實體不一致的現象以便快捷地、高效地識別高校思政課最獨特的、最醒目的方面。神經生理學“同時性反差”和“邊界反差”理論已經證明,這種圖像識別模式在主觀感覺形成的過程中已經不自覺地增強了認識對象和其他事物的反差。高校思政課是教育與政治聯結融合的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更顯國家特征和國家意志,容易導致高校思政課科學形象的感官弱化,這種現象類似于“馬赫帶”(Mach bands)效應,事實上這種明暗帶并不存在,而只是一種視覺的生理心理現象。
3.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的現存問題消解了公眾的評判理性
高校思政課含有豐富的科學要素,這既是它的優勢,可以讓學科內涵變得豐富多彩,最大限度地發揮正能量,也是它的劣勢,可能會讓人們不得要領,抓不住它的本質和主導方面。[15]首先,課程內容方面。我國高校博士階段思政課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碩士階段思政課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自然辯證法概論”和“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本科階段思政課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專科階段思政課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知識跨度之大、涉及學科知識之多是其他課程少有的,除了價值引領、思想教育、政治引導、道德培育、法治思維養成之外,往往還包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任務,與其強大的包容性相伴而生的是社會公眾眼中課程邊界的淡化和模糊。其次,師資隊伍方面。由于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教師具有多學科、寬口徑的知識儲備,這支隊伍的教育背景也體現出一定的特殊性,除了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專業,還有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專業,與教師隊伍寬口徑知識儲備相伴而生的是社會公眾眼中高校思政課專業性的弱化,集眾學科之所長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是高校思政課的內在規定、顯著特征和特殊優勢,然而,富含科學要素對于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有助推亦有挑戰。當高校思政課內含的諸多科學要素和諧共處、融洽互動時,其形象便清晰且飽滿,反之,人們便不得要領,抓不住其本質和主導方面,產生“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形象消減效應,高校思政課形象便容易變得模糊和淡化。最后,理論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研究存在套嵌研究、借題研究、懸浮化研究、研究接口不暢等不規范現象,[16]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研究和研究成果的科學性、規范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科學性的認同。
三、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困境的突破
思政課形象塑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守正也要創新,既要形塑也要神塑,既要他塑也要自塑,要處理好政治實踐與思政課課程建設的關系、主流價值觀教育和自主生成的關系、課程建設內生動力和外驅動力的關系,由內而外地塑造好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公眾形象。
1.處理好政治實踐與思政課課程建設的關系
國家特征明顯、政治形象突出、意識形態色彩鮮明是社會輿論場中高校思政課的主要特征,對高校思政課的科學性提出更高要求,明確政治實踐和高校思政課課程建設的關系有利于從根源上打通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的堵點。政治實踐指人們建立或改變政治上層建筑的活動以及在政治領域相互間的交往活動。[17]高校思政課是贏得青年的“重要陣地”,是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政治關口”,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主要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與黨和國家的政治實踐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18]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思政課以黨的理論創新為引領不斷豐富教育教學內容,以黨的人才培養為導向不斷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以黨的組織領導為保證不斷完善課程建設的條件保障,以黨的文化傳承為動力不斷優化多維育人環境。[19]高校思政課以黨和國家的政治實踐為產生依據、存在基礎和服務對象,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黨和國家的政治實踐本身。如果不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就容易在編訂教材時弱化知識邏輯,在整合課程內容時忽略大學生和社會公眾關注的微小話題,在教學表達中混淆實踐話語和學術話語、宣傳用語和教學用語等。而這些問題將導致高校思政課在政治實踐中喪失獨立性,在課程建設中忽視自洽性,在教育場域里失去合法性,其形象塑造便無從談起。課程是知識的集合,授知性是課程的基本特性,政治色彩、國家特征、意識形態色彩都是建立在授知性之上的,只有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中堅守授知性,高校思政課形象才有生成和發展的現實承托,高校思政課服務政治實踐的功能才真正獲得其存在方式。因此,高校思政課要關注自身建設規律、厘清知識傳授邏輯,不斷鞏固自身合法性。
2.處理好主流價值觀教育和自主生成的關系
主流價值觀教育強調知識傳授、理論教育、思想引導、價值引領的組織性、計劃性和系統性,“自主生成”強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自身道德品質養成中的主體性作用,主流價值觀教育和自主生成是有機統一的,價值觀教育由教育者發起,向受教育者產生影響,價值觀的自主生成由受教育者發起,向自身產生影響,處理好主流價值觀教育和價值觀自主生成的關系有利于從教學方式方法上塑造高校思政課的公眾形象。2019年3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建設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正是對主流價值觀念、正確思想認識、優秀道德品質和法治思維素養培育科學規律的強調,其中包含著主流價值觀教育和自主生成的雙重必要性。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高校思政課教師由外而內地、系統全面地“灌輸”和“主導”,列寧在《怎么辦?》中已經對其具體緣由作出了充分論證。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主流價值觀教育本就蘊含著自主生成的方法論。要在現實中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青年思想認識發展規律,改革一些不恰當的思政課教學方法,引導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正確認識主流價值觀教育中蘊含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和縱橫求知的空間,平衡主流價值觀教育和大學生思想認識自主生成的關系,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批判性以建構師生“求真”的場域、強化專業分析和理論探究以暢通師生“求知”的進路、加強思想交流和碰撞以營造師生“靈魂舒展”的空氣,最大限度地尊重個體自由成長和生命自然舒展的客觀規律,塑造科學的、自由的、包容的高校思政課形象。
3.處理好課程建設內生動力和外驅動力的關系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強大的社會力量在賦予高校思政課強有力外部支持的同時,也給社會公眾留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由外驅主導的印象,這與內因決定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不符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公眾對高校思政課形象的認同。處理好課程建設內生動力和外驅動力的關系,有利于從課程發展動力上打通高校思政課形象塑造的難點。事實上,“形象”一詞立意即包含著內外雙向用力的意思,高校思政課也是通過“他塑”和“自塑”兩種方式塑造自身的形象,“他塑”如黨和政府通過政策、制度、文件等進行規定,“自塑”如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論文、論著、科研項目、教育教學等進行辯論、闡釋和宣傳,多元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共同推進思政課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的科學化發展等,課程形象是一種自我孕育前提下的客觀投射,“他塑”雖能快速輕松地解決“面子”問題,但“里子”只能靠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努力掙得,通過科學的、規范的、嚴謹的、有效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不斷總結學科發展經驗,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規律,把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好,把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和分析問題的科學思維傳承好,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方法運用好,把“追求真理,忠于真理”的科學精神傳遞好,把高校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學者品質鍛造好,把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科學事實、偉大成就和中國故事講好,才能使高校思政課得到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的認同。
參考文獻
[1][8]馮剛,楊小青,張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公眾形象塑造的理論探賾[J].中國遠程教育,2023(6):73,73.
[2]周易[M].楊天才,張善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561.
[3]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935.
[4]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44.
[5]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卷十二)[M].向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470.
[6]柏格森.材料與記憶[M].肖聿,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1-2.
[7]Merleau-Ponty.l′Eiletl′Esprit[M].Paris:Gallimard,1964:23.
[9]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10][18][19]馮剛,高靜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和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9(9):3,3,5.
[11]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
[1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28-629.
[13]米定·易希金柯.辯證法唯物論辭典[M].平生,等譯.長春:讀書出版社,1949:168.
[14]李達.唯物辯證法大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49.
[15]張耀燦,錢廣榮.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簡論[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7.
[16]馮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年度發布:2022[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3:474.
[17]蔣大椿,陳啟能.史學理論大辭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884.
[責任編輯:張學玲]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思政課的公眾形象塑造研究”(22JDSZKZ07)
作者簡介:高靜毅(1990—),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