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平 鄭家璇
摘 要:精神動力是激勵人干事創業的重要力量,它源自人特有的精神需求,是更為持久深刻的動力源泉。新時代新征程特定的歷史方位凸顯精神需求滿足的緊迫性,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基本特征也內在要求了精神動力的蓬勃發展,新時代青年物質生活保障有力、思想活躍程度高、信息來源途徑多樣的普遍特點也呼喚著精神動力的引導支撐。因此,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激發青年一代的精神動力,應當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使青年自覺認識到自身肩負的時代使命,讓青年在火熱的實踐中磨礪自身的意志品質,從而激發出投身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關鍵詞:新時代;青年;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動力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01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1-0001-05
青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要充分激發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寄予了深切希望。青年一代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征程上砥礪奮進離不開動力來源的堅實支持,精神動力根植于人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性需求,在新的歷史征程上能更為持久深遠地為青年一代提供動力支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朝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不斷邁進的歷史時刻,青年一代更需要精神動力的滋養與激勵。把準青年的人生航向,幫助青年明晰自身的責任擔當,磨礪青年堅強的意志品質,從而激發青年一代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將為民族復興偉大事業注入青年一代的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
一、精神動力是人干事創業的重要動力源泉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精神力量是個人干事創業與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力量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保?]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精神動力的作用愈發突出。精神動力來源于人高于物質層面的精神需求,是調動個體主動性、積極性而產生的動力,是人獨有的動力來源。精神動力相較于物質動力能發揮更為深入,更為恒久的激勵作用,因此能夠為新時代的奮斗者尤其是青年群體提供寶貴的動力源泉。
精神動力源自人特有的精神需求。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保?]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需求的特殊性,指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會存在物,除了滿足維持自身物質生活所必須的物質需求之外,人還需要滿足交往、勞動、文化等方面的社會性需求,這就決定了人在物質需求的基礎之上還具有強烈的精神需求,這是一種為人類所特有的,超越了自然性物質需求的高層次需求。馬克思強調:“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保?]正因需求的存在人才能夠獲取實踐活動的干勁與動力,人在不斷滿足自身需求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自身,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實踐活動中創造歷史,而精神需求是人特有的高層次需求,人類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將其與精神資料的滿足相融合,從而能動地轉化成自身行為的動力來源,精神動力因此成為人干事創業的動力支撐。
精神動力是更為持久深刻的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保?]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都發揮著激勵人鼓舞人的作用,物質動力源自外在的物質激勵,所發揮的激勵作用是基礎性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保?]物質動力為人類各項實踐活動提供了基準程度的動力支撐,但這種動力往往伴隨著物質需求的逐步滿足而減弱,而內在激勵激發出的精神動力往往能觸及人內心,是真正能長久地激勵人干事創業的力量,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斷言的“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6]就闡述了精神中蘊含的巨大力量。正是崇高的革命理想、深厚的人民情懷支撐著中國共產黨戰勝革命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二、激發新時代青年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精神動力的邏輯緣由
當代青年是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的重要參與者,面臨著全新的歷史方位與時代要求,自身也展現出富有時代特點的青年特質。激發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為民族復興積蓄青春活力,必須順應歷史要求與青年實際,激發青年一代的精神動力。
1.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決定精神動力的客觀需求
需求是人類各種行為活動的驅動力,人類需求的發展與社會歷史的發展密切相關,馬克思深刻指出:“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7]這深刻地指明了人類需求的發展與社會矛盾的發展息息相關,與社會物質基礎的發展息息相關。精神需求只有在物質需求得到一定滿足的時候才會顯現,因此,精神動力的影響往往在物質動力的影響充分釋放后才開始發揮。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對精神動力的客觀需求是受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內在決定的,在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考察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舊中國脆弱的自然經濟基礎上,在列強的盤剝與凌辱下,實現民族獨立,實現“站起來”的偉大勝利是這一時期中國人民群眾的最大需求。一面是有志之士對民族蒙辱的強烈憤慨,一面是人民困苦不堪的物質生活,對擺脫壓迫,建立新社會美好愿景的期許構成了老一輩革命家進行艱苦卓絕反抗斗爭的動力源,這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實現了民族獨立的時代需求,也為進一步滿足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各方面需求創造了根本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都百廢待興,在極端落后的工農業生產力水平之下,實現富起來的物質需求,實現吃飽穿暖的生活目標是這一時期中國人民最緊迫的需要,這一時期激勵人民群眾投身發展創造的動力主要源自對物質生活的向往與需求。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發展創造與改革開放以來的進取奮斗,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實現飛躍。經過長期的量變積累,我國溫飽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富起來的熱切期盼成為現實,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正是物質動力驅使人民群眾完成了這一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追求民族獨立到追求衣暖食飽,從追求生活富足到追求生活美好,人民需求的發展演變反映出我們生產力水平的不斷進步,同時也關聯了人民奮斗動力驅使因素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發展成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人民群眾基本的物質需要問題,基本物質需求的解決引出了精神需求的凸顯,美好生活需要也內在要求了精神生活的富足,這一點在我們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尤為突出。因此,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決定了精神動力必然成為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拼搏創造的動力之源。
2.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要求精神動力的蓬勃發展
目前我們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途上,激發青年一代的能動力和創造力,必須參照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歷史進程,而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本國特色,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這一特征也為我們激發新時代青年的精神動力提出了要求。
在物質文明方面,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經濟發展要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在精神文明方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與引領作用要進一步加強,人民多樣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得到進一步滿足,人民思想素質與道德水平要進一步提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形態是建立在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的人的獨立性,以物的邏輯取代了人的邏輯,這成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性缺陷,一切需要都被歸結在商品社會的框架之下,本應自由全面發展的人的自身特性也被還原為物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保?]可以說,對精神文明,精神動力的重視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青年一代需要肩負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光榮使命,因而青年一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成果享有者。為了將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落實為中國道路的成功實踐,我們必須激發青年一代在新時代的歷史環境中奮勇拼搏的精神動力。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必須高度重視青年一代的精神需要滿足和精神世界建設,培育起青年一代厚重堅定的政治信仰,自信自強的精神風貌與鏗鏘澎湃的奮斗激情,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積蓄青春力量。
3.新時代青年人的自身特點呼喚精神動力的引導支撐
新時代青年人成長于全新的歷史環境中,對青年群體來說,這是一個經濟生活安定富足,文化環境繁榮開放,科技革命深刻改變著人民生活的時代。物質生活保障有力、思想活躍程度高、信息來源多樣構成了新時代青年人的普遍特征,這決定了新時代青年群體需要精神動力的引導與支持。
物質生活保障有力使得青年群體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動力支持。新時代青年成長于物質生活充裕富足的時代,這使得青年一代物質需求的滿足程度較高,因而他們對于自身精神需求的滿足更為迫切。真正使得新時代的青年人感到困擾的往往不是物質生活的缺乏,而是精神思想的貧瘠,青年一代時常困惑于在學習與工作中找不到努力的意義,在與其他人交往中不能感知到自身的價值特質,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無法獲得直面挑戰的勇氣毅力,這些現象實質上都源自精神需求未被滿足,精神動力短缺,青年群體對精神思想的需求使得精神動力的支持與激勵成為必要。
思想活躍程度高使得青年擔負起為社會注入精神活力的時代責任。青年的思想往往引領著時代的發展,毛澤東說過:“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9],在文化生活繁榮昌盛,文化環境開放包容的今天更是這樣,青年一代能夠在短時間內接受新生的事物與先進的觀點,只要是能夠被汲取并用以看待世界、解釋世界的新思想、新見解,青年都樂于學習和接受。這一特點使得青年承擔起為整個社會注入思想活力的使命任務,正因如此,青年人自身的精神動力必須富足充沛,能夠標識社會發展的精神面貌,從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征程上鍛造這個時代的精神特質。
信息來源途徑多樣使得青年需要精神動力的正向引導?;ヂ摼W技術在21世紀的廣泛運用使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青年一代在信息生產,技術更新,網絡服務消費等方面扮演了主力軍的角色。青年學生利用網絡這種便捷、快速、交互、平等的新技術,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取多種多樣的信息,這在便利青年獲取信息的同時,也為不良信息干擾青年正常的思想軌跡埋下了隱患,在大數據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信息的多樣性與獲取信息的便捷性進一步提高,不良信息的干擾風險進一步加大,這一問題也呼喚我們激發青年精神動力,涵養思想正氣抵御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構建起青年奮進于強國復興征程上的精神支撐。
三、激發新時代青年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精神動力的實踐路徑
精神動力蘊含著鼓舞新時代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征程上奮勇爭先的強大能量。新時代呼喚青年人擔當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呼喚青年人鍛造出這一時代的精神特質,我們必須把握青年思想意識的發展規律,找準鼓舞青年拼搏奮發的內在點位,從而激發出青年一代強大的精神動力。
1.把準青年人生航向,形成精神動力的思想源泉
正確的人生觀是青年一代精神動力的思想陣地,青年人只有樹立了對生命價值的正確感悟,把準了人生航向,才能為自己提供最為堅實強大的精神動力。崇高的人生理想能源源不斷地為青年人輸送奮斗拼搏的精神能量,對人生價值的正確理解則能幫助青年合理地處理自己同世界的關系,直面前進道路上的挫折與挑戰,從而保證精神動力的持續供給。青年一代把準人生航向,民族復興的時代巨輪方可行穩致遠,因此,我們必須幫助青年樹立對人生價值的正確理解。
樹立青年堅實的理想信仰。理想信仰對青年的人生觀具有把舵定向的作用,強大的精神動力離不開理想信仰的堅實支持。應當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青年教育全過程,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廣大青年感悟初心使命,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青年群體中大力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幫助青年明晰理想信念的精神坐標,加強英雄模范和道德模范對青年群體的宣傳激勵,用榜樣的力量為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指明實踐方向。
培育青年心有大我的人生追求。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豐裕富足的安逸時代,許多渴望認可,期待個體意義上出類拔萃狀態的青年因對自我價值的模糊判斷與對外界評價的錯誤認識而陷入焦慮、低迷、精神內耗的思想怪圈,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究其本質,是因為許多青年人目前還將目光停留在自己的成長發展上,而未能真正做到“心有大我”。青年時期的馬克思描述了胸懷天下的應然狀態:“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10],只有跳脫出個人幸福的狹小視域,放眼社會,青年人才能在這一時代找尋精神上的安定與幸福。應當針對青年人建立健全培育“大我”情懷的育人機制,注重通過國情社情民情教育幫助青年形成對“大我”的奉獻意識,擔當家國使命,引導青年對接基層、社區、鄉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強化青年服務大我的實踐體悟,幫助青年肩負起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從奉獻人民的偉大事業中找尋自身價值。
2.幫助青年體認擔當,形成精神動力的現實依托
“實現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當代青年要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11]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偉業的生力軍,青年肩負著時代重托,因此應當自覺體認到自身的歷史擔當,從而使得責任重托轉化為前進奮斗的不竭動力和執著追求。
大力開展國情教育與世界形勢教育,幫助青年樹立“有擔當”的思想意識。青年只有充分了解國家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明晰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經緯與現存態勢,才能真正體會自身所擔負的歷史使命,真正發自內心地擔當青年責任。引導青年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用貫穿其中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認識現實問題,使青年群體真正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這一歷史結論的深刻內涵,幫助青年把握時代大勢,找準自身的奮斗方向。
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的青年擔當精神培育機制,創設青年“能擔當”的現實環境。依靠外在環境的浸染和熏陶能更好地激發青年擔當作為的品質,為青年一代在逐夢奮斗的過程中找尋精神動力的實踐切入點。家庭方面應當注重營造講擔當的良好家風和重責任的家庭環境,在耳濡目染中幫助青年做好服務社會的思想鋪墊。學校方面應當健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發力的教育體系,守好培育青年一代擔當意識和奉獻品質的主陣地。社會方面應當進一步加強針對青年群體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以剛性措施規范社會環境特別是網絡環境,健全全媒體傳播體系,形成輿論引導的合力,促進擔當意識成為社會風尚,減少社會上、網絡中的負面思想對青年擔當精神培育的不良影響。
大力開展擔當本領教育,鍛造青年“會擔當”的本領技能。“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12]在新時代的舞臺上,廣大青年需要明晰自身優勢與興趣,磨煉實踐本領擔當作為,從而調動自身釋放精神動力的實踐勢能。學校和社會要力推就業見習、志愿服務、體質訓練、勞動實踐等有利于青年融入社會協作、學習技能本領的機遇與平臺,引導青年發掘自己興趣所指,特長所在,為青年擔當作為提供發展平臺。
3.磨礪青年意志品質,形成精神動力的堅強支撐
精神動力的激發離不開意志品質的堅實支撐,只有經受實踐考驗才能將奮斗熱情轉化為意志品格,從而實現精神動力的自我創造,在實踐中磨礪出的意志品格是精神動力的內在支撐。青年群體接受的理論知識教育較多,而實踐經歷較少,這使得青年一代在面臨干事創業的實踐問題時無法很好地調動出前進奮斗的精神動力,因此,應當動員廣大青年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的壯闊實踐,在各方面工作中磨煉實踐本領,經受挫折考驗,涵養意志品格,形成調動精神動力的堅實支撐。
持續完善面向青年的實踐體系機制建設。合理完善的實踐體系機制能為青年搭建在實踐中成長成才、磨煉意志的平臺基礎。應當完善包括資金資助、獎勵機制、稅收激勵等在內的針對社會實踐的支持政策,在學校育人體系中納入社會實踐的教學環節,大力推動跨學科的實踐平臺合作,通過共青團組織、學校、社會志愿團體、企業等不同領域不同單位的協調配合為青年群體提供流程規范、實效顯著的社會實踐機會。
針對不同青年個體的特點開展分領域、分層次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升青年參與社會實踐的實際收獲感。完善社會實踐的導師指導制度,注重社會實踐的過程性考評,不斷提升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質量,提升青年群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滿足感與充實感。推動青年的社會實踐經歷向成果轉化,用現實問題考驗青年,用真實的困難磨礪青年,從而鍛造青年堅強的意志品質。
加強勞動實踐,注重養成青年的實踐習慣?!罢f到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靠各行各業人們的辛勤勞動?!保?3]勞動是成就一切的必經之路,也是最能磨礪青年意志,幫助青年成長的實踐方式。應當整合以勞動實踐為核心的實踐教育,通過真實的反饋獎勵機制培養青年的自我驅動力,增強青年群體的獨立生存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結合智能化技術的新特點,開展智能時代新型勞動實踐活動,為青年群體參與未來的社會協作奠定堅實基礎。讓青年在勞動實踐鍛煉中培育起汲取精神動力的意志支撐。
新時代的青年是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重要參與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調動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必須激發青年一代的精神力量,這一論斷背后關聯著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關聯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也關聯著新時代青年人的普遍特點。我們應當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自覺認識到自身肩負的時代使命,在火熱的實踐中磨礪青年的意志品質,從而激發出青年投身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2).
[5][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18.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9]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6.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11][1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05-11(2).
[13]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2).
[責任編輯:張學玲]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科基金其他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系統創新”(SKZ2022270)
作者簡介:韓喜平(1965—),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鄭家璇(2002—),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直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