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婷
摘? 要:勞動是每個人積極發展的根源所在,大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勞動素養。而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其勞動態度將直接影響到民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故而高等醫學院校必須積極培育醫學生的勞動素養。目前醫學院校勞動素養的培育缺少明確的宏觀規劃和管理體系,教師的勞動育人能力不足且育人視野較差。因此,醫學院應當將勞動教育作為重點科目加以規劃和管理,也要督促教師積極優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產生正確的勞動動機,還要將美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學生真正認可勞動教育的美好價值,自發參與到勞動過程中,進而建立堅定正確的勞動素養。
關鍵詞:新時代;醫學院校;勞動素養;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136-03
作者簡介:譚? 婷(1993.05—? ),女,漢族,湖南省鳳凰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0年貴州醫科大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創新課題“新時代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研究”(項目編號:2020XSKL20)。
引言
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十分重視提升大學生的勞動意識,培育其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而高等醫學院以培養高質量、高素養的醫學人才為核心目標。醫學人才的勞動素養,也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從業以及就業心態,甚至會對學生的從業能力產生間接影響。對此,新時代下高等醫學院校必須加緊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務必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觀,掌握一定的勞動能力,且能夠正確理解各個行業的勞動價值,樂于參與勞動,且能夠在勞動過程中產生滿足感。而具體則需要結合高等醫學院勞動素養培育的當下狀態,針對現存問題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勞動素養培育策略。
一、新時代下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現實意義
(一)勞動素養是培育醫學生素養的必然方向
想要明確培養醫學生形成良好勞動素養的意義,需要先明確醫務人員應當具有哪些素養。依照我國對醫務人員醫德規范的相關要求可知,醫務人員應當具有時刻為病人著想的積極性,在日常開展工作過程中必須以為患者解決病痛為目標,并且在治療過程中要維護和尊重病人的人格,積極配合病患,保障其合法權利。對待病人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因為病人在年齡、性別方面有差異,就區別對待。在與同事相處過程中,要尊重同事、維護同事,更要尊重同事的勞動所得,維護整個醫院的勞動成果。整體來看,想要達到以上目標,醫學生必須建立正確良好的勞動素養。學生擁有勞動素養,就更珍惜醫生這一工作,會更加謹慎全面地對待病患,盡力提升自身的醫療水平。在開展工作時,也會以維護醫院、同事的勞動成果為目標,這會有效提升醫院整體的醫療質量。故而,高等醫學院校必須堅定培養醫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這是培育醫學生綜合素養的必然方向。
(二)勞動素養是引導醫學生傳承中華美德的有效方法
我國作為傳統禮儀之邦、文明大國,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應當扛起禮儀之邦的傳承大旗,將中國傳統美德盡可能傳揚,從而塑造更好的醫療氛圍、更好的社會環境。而勞動作為創造一切的基礎,也是我國傳統美德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傳統文化中弘揚勞動之美,并嚴厲抨擊好逸惡勞的行為,認為積極勞動并且認可勞動,是人應有的美德[1]。基于此,當代醫學生必須承擔起傳承傳統美德的責任,盡可能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正確看待勞動,并學會利用勞動來創造更美好生活的技巧。從高等醫學院校發展的角度來看,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也是其必然存在的任務。那么醫學院校就應當將傳統文化融入勞動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積極引導學生明確勞動對國家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并將傳統文化作為介質,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借助文化這一媒介,深刻認可勞動的價值,進而積極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由此可見,勞動素養的建構,明顯是引導醫學生傳承中華美德的有效方法。故而綜合來看,新時代下高等醫學院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勞動素養的培育力度。
二、新時代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勞動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習慣的養成不連貫,養成教育邊緣化現象明顯
想要讓醫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就必須保障教育具有明確的連貫性。但目前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中,對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都呈現出邊緣化的狀態。所謂邊緣化指的是勞動習慣的培育在整個勞動教育,乃至于學校的綜合素養培育過程中,都處于邊緣狀態。最基本的教育時間和教育效果都沒有明確規定。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在醫學院所開展的德育工作中,勞動教育本身就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校內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黨建團建工作中,對勞動教育的滲透也大多淺嘗輒止,或多以理論教導為主,缺少實際訓練。許多學生都認為參與勞動只是一種形式主義,不需要養成長期規律的勞動習慣,從而導致勞動教育越發邊緣化。勞動習慣無法連貫性培育,那么學生的勞動素養自然無法有效成型。
(二)素養教育和實踐活動脫節,勞動教育實效性較差
國內一些高等醫學院校的勞動教育顯著存在的問題就是缺少明確的教學計劃,并且學校內明顯缺少勞動教育專門的教育課堂和用具,勞動教育的開展大多處在室外環境,由輔導員或其他教師對學生群體適當講解勞動的要領,以及具體的勞動操作方法,隨后便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校內衛生的處理或維護。因此,對許多學生來說,參與勞動教育就是“承包”一段時間的校園環境衛生。而與之相對應的勞動教育考核,也大多只對學生參與勞動的出勤情況和校園內整體衛生水平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基本不涉及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對勞動觀的認知。而真正專門的素養教育,則大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但思政課堂中主要的素養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意識教育,勞動素養相關內容明顯滲透不足。
(三)勞動意識培育的程度不夠,學生勞動功利心較強
勞動意識指的是勞動觀點、觀念及心理的合稱,包括對勞動性質和作用的看法[2]。合理的勞動意識是勞動素養生成的先決條件。醫學院要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就必須先調動學生生成正確的勞動意識。但目前絕大多數醫學生對勞動沒有產生明確的意識。根本原因是學生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勞動,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勞動就是做家務、干重活,從根本上就輕視了腦力勞動的存在。這意味著許多學生可能根本不認可勞動,甚至認為勞動是一種負擔。這種心態的存在,令醫學院學生宿舍的衛生情況普遍不佳,學生也明顯缺少主觀維護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甚至在涉及參與勞動時,少部分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自己能夠從勞動中獲得哪些利益。這種明顯的勞動功利心并不利于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更會導致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后,用錯誤的心態對待醫療工作,進而降低我國醫療環境的健康程度。
三、新時代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路徑
(一)將勞動教育作為重點科目內容,做好宏觀教育規劃
在對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勞動素養不足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之所以會出現學生勞動習慣養成不連貫,養成教育邊緣化的問題,根本原因是醫學院校對勞動教育缺乏明確細致的要求和具體的監管手段。任何一個教育體系的完善落實都需要醫學院校在宏觀層面上對其做出規劃,并在細節層面展開細致地監控,勞動教育也是如此。但目前許多醫學院校都著重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導致勞動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的受重視程度不斷后移。且多數醫學院校為勞動教育配置的相關教育人員也缺少一定的專業性,多由輔導員協助開展。而輔導員日常工作任務較多,沒有過多時間對勞動教育的開展進行深入研究,加之在缺乏宏觀引領和授權的情況下,輔導員也無法對勞動教育的整體規劃做出根本性的改動。這直接導致勞動教育中,對學生勞動習慣的培育無法真正做到科學連貫,也就降低了學生生成勞動素養的整體效率[3]。
高等醫學院校如果想要切實培育學生的勞動素養,就必須將勞動教育作為校內重點科目和重點內容開展教育,并且要在宏觀層面上做好對教育的具體規劃。首先,建議醫學院校將勞動教育歸納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并提升其理論教育的地位,使其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處在同一位置。如此便可以借助思想政治課堂教育定性定量定時的教育優勢,保障學生可以長期接受到勞動理論相關教育,從而建立對勞動價值、勞動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的正確認知,為勞動素養的生成作以鋪墊。其次,醫學院校必須將勞動教育作為學生入學的第一課,將勞動教育與軍訓相結合,在開展軍訓的過程中,讓教官對學生解釋勞動的切實價值,從而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幫助學生全面認知勞動。再次,醫學院校需要將勞動教育的成果,作為教師評價的內容,要求所有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開展勞動教育,并將學生最終的勞動素養成果作為教師評優關鍵參考。以此來進一步促進勞動教育全面開展[4]。
(二)督促教師提升能力優化教法,尊重學生主動性提升教學質量
目前有部分醫學院校為勞動教育配置了專門的教育管理者,但這些管理者缺乏在勞動教育相關層面的學術研究,導致教師多以自身的教育經驗為主導而開展教學建設,勞動教育的開展形式常年不變,理論教育內容也十分固定。這令勞動理論教育無法貼合學生興趣愛好,進一步降低了勞動理論傳導的質量和效率。而教師是教學的主體。那么教師勞動育人能力較差的根本原因表現為教師本人缺少教育優化的意識。在設計勞動教育具體方式方法時,并未提前對學生的思維意識形態進行調查,也沒有結合校內具體的勞動環境,積極開發校外的勞動環境去創新勞動實踐方法。這導致勞動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都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未能主觀參與勞動、認可勞動,自然無法建立真正的勞動素養。
除了要做好宏觀的教育規劃,醫學院校也需要督促教師提升育人能力。首先,教師要增強勞動素養,建立正確的勞動意識,約束自身的行為,在日常教學和管理學生的勞動過程中,對勞動秉承著積極參與的態度,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勞動抱有負面情緒。其次,教師應該具有極強較強的創新力,能夠敏銳察覺到生活當中存在哪些勞動活動,以及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解釋勞動。例如,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勞動,參與耗費體力的娛樂活動,也是勞動的一種。而勞動必然能夠讓學生有所獲得,繼而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勞動活動,有效幫助學生拓寬勞動視野,認可勞動的意義,不再對勞動產生抵觸或怠惰心理。再次,教師必須從根本上尊重學生勞動的主動性,可以適當咨詢學生對勞動的看法,組織學生參與感興趣的勞動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勤工儉學,讓學生在社會層面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滿足學生經濟方面的需求;還可以與當地的醫院合作,讓學生在無報酬的情況下參與實習或見習,滿足學生在勞動的同時提升專業能力的需求[5]。
(三)將勞動育人與德育、美育相結合,以德以美促勞培育學生勞動動機
針對醫學院校并未重視對勞動意識進行培育的這一問題,可以先對勞動意識的構成進行研究。可知勞動動機是勞動意識當中的始發因素和驅動因素,具有明確的目的意識和目標指向。而正確勞動素養下的勞動動機必須也具有正確合理的特征,不應該以功利心為動機。之所以學生普遍出現了功利性的勞動動機,是因為校內缺少對正確勞動動機的教育,導致學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勞動動機以及存在哪些勞動動機。加上目前新時代內互聯網技術帶來了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網絡中一些拜金思想侵蝕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形態,使其片面地認為追逐功利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那么在校內明顯缺少正確勞動素養培育的前提下,學生自然而然會出現功利性的勞動動機。此外學生勞動意識無法正確形成,也是由于校內開展的勞動活動形式單一,多以衛生維護為主,讓學生普遍認為勞動就是搞衛生,無法意識到勞動的多樣性和現實價值。
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在勞動方面的正確勞動動機,具體可以將勞動育人和德育美育相結合,讓學生意識到勞動是德行品德素養中的重要一環,更能夠在成就學生個人價值的同時,培育學生人格上的真善美。首先,教師需要在校內建立具有良好勞動素養的榜樣,并積極宣傳,讓學生對榜樣產生正面的認知印象。再以榜樣為主,為學生傳遞其身上存在怎樣的傳統美德,將榜樣與中華傳統美德相關聯,解釋該榜樣高尚的品質、良好的勞動素養對身邊人、學業以及未來就業和社會發展形成的較好的積極效應,由此來利用榜樣擴散正確勞動動機的影響力,讓學生在認可榜樣、敬仰榜樣的同時,能夠主動模仿榜樣,建立更加科學健康的勞動動機。教師還可以教醫學界專業領域內比較著名的事例講解給學生,例如身邊抗疫事跡,詮釋“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對于當代醫學生是一種激勵,讓學生意識到美好的醫護人員辛勤勞動的動機和良好的崇尚勞動、甘于奉獻所具有的獨特美感,從而讓學生在以行業榜樣作為參考時,可更加全面有效地建構自身良好的勞動意識,形成更完善的勞動素養。
結語
培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無疑是一項需要長期建設和發展的工程。勞動課不等同于勞動技能的訓練,勞動課應當幫助學生意識到勞動的現實意義,明確勞動是一切發展和建設的基礎,扭轉學生對勞動存在的片面、單薄的印象。醫學院校更要積極對勞動教育的開展形式,和教師的勞動育人能力進行優化,務必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觀。作為醫學生,自身擁有正確的勞動觀念,是維護醫學水平的關鍵。醫學院校也要保障醫學生所參與的勞動活動,形式豐富、內容科學,要積極培育學生掌握各項勞動技能,讓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更好地認知自己,積累勞動財富,通過科學有效的途徑培養醫學生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精神,使其成為一名愿勞動、敢勞動、勤勞動、會勞動的新時代醫務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陳偉鵬.“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勞動素養培育體系建構研究[J].大學,2021(42):78-80.
[2]雷卓婷.勞動教育融入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的教學策略——以人教版音樂教材為例[J].學園,2022,15(32):74-76.
[3]許濤,張依寧.論“三全育人”視閾下大學生勞動素養培育體系建構[J].勞動教育評論,2020(2):55-68.
[4]殷子寓,吳他凡,盧秋菊,等.醫藥院校學生勞動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浙江醫學教育,2023,22(5):267-273.
[5]陳志剛.高校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才智,2023(2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