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冬梅

呂叔湘先生說過:“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閱讀中除了豐富知識,更應學會閱讀的技能,形成閱讀的能力。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教學模式,群文閱讀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者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1]這種閱讀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能力素養,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群文閱讀實施的關鍵之一在于集體建構。集體建構是建立在多文本閱讀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因此,文本的選擇是影響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堂有價值的群文閱讀課必定有一組有價值的文本。
有價值的文本該如何選?有怎樣的標準?在《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提到,群文閱讀的課型主要有審美賞析課、知識習能課和讀寫共生課。基于這三種課型,結合現階段使用的部編版教材編寫的特點和自身的教學實踐,本文主要從群文閱讀教學的三種課型,淺談部編版教材中群文教學實踐的組文研究。
一、基于人文要素的審美鑒賞課
審美鑒賞課多偏向于學生對文本進行欣賞體驗。這類課型的組文,我們可以從人文要素出發,選擇一定的主題,多元進行解讀,找到議題進行組文,利用群文閱讀教學豐富對人文要素的認識。
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單元導語是“奔跑,飛舞;駐足,凝望。可愛的動物,我們的好朋友”,點明本單元的人文要素是關于動物。本單元圍繞動物編排了老舍的《貓》和《母雞》,豐子愷的《白鵝》,同時圍繞“貓”補充了夏丏尊的《貓》,周而復的《貓》,圍繞“白鵝”補充了閱讀鏈接《白公鵝》。基于文本的解讀,我們可以有多種組文方式:一是關于對作者老舍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選擇閱讀老舍的《貓》和《母雞》,再補充一篇課外的文章,進行組文,通過閱讀文本,豐富學生對老舍先生的認識;二是可以以“貓”進行組文,通過閱讀老舍、周而復和夏丏尊筆下的“貓”,多元解讀不同作家對貓的了解。
二、基于語文要素的知能習得課
知能習得課注重語文知識的習得和語文能力的培養。這類的課型組文,我們可以從教材的語文要素出發,選擇議題,進行組文。基于部編版教材每個單元都圍繞固定的語文要素,選擇文本,并且將語文知識點細化,分解在每篇課文中,同時,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進行梳理總結。教師從此處著手,進行組文,利用群文閱讀的思路優化教學。
以三年級下冊四單元為例,針對“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本單元分為兩個層次組文。第一層次根據能否直接概括大意分為:《花鐘》第1自然和《小蝦》第3自然段屬于直接概括類,《花鐘》的第2自然則需要根據關鍵語句進行概括。第二層次是關鍵語句的位置不同,其中《小蝦》第三自然段的關鍵句直接是第1句,《花鐘》第一自然的關鍵句是第2句。
這些文本的解讀在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都進行了總結梳理。基于對文本的分析,我們可以以“神奇的關鍵語句”為議題,直接選用本單元《花種》《小蝦》,加上語文園地提到的《富饒的西沙群島》,進行組文,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學生通過一組文本的對、比、讀、議,在比較整合中,主動建構起對關鍵語句的知識體系。
三、基于習作單元的讀寫共生課
讀寫共生課是將讀和寫結合起來,聚焦寫作的方法,在練習中完成習作。這類課型又分為篇章建構式、手法借鑒式和思想激活式三種課型。但核心都在于通過閱讀多篇文本,在比較整合中,抓住焦點,要么聚焦結構,要么聚焦寫法,最后明確任務進行習作。在部編版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習作的語文要素,并且安排了專門的習作練習。在此基礎上,教材還編排了專門的習作單元,習作單元的課文均為習作服務,并且各有側重,這為群文閱讀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四年級下冊五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學習按照游覽的順序寫景物”。
這組文本圍繞“景”,均采取移步換景的寫作方式,描寫在游覽過程中見到的景。我們可以以“游覽的順序”為議題,利用這三篇文章進行組文,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閱讀這組文本,學生能夠習得移步換景的寫景順序,找到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的聯系。
綜上所述,基于部編版教材的編寫特點,無論從單元的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還是“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結構,以及習作單元的編排來說,都滲透著群文教學的思路。當群文閱讀教學遇上部編版教材,我們可以從課型的角度出發,確定合適的議題,有機選擇教材中的文章進行組文,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閱讀多篇文本,在對比統整中,學生能夠主動建構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