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



摘? 要:體育校本課程是學校體育課程的拓展和延伸,筆者在研讀《體育教學》雜志刊發的《“一校一品”背景下花樣跳繩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踐》一文中,結合筆者所在學校跳繩活動開展實況和省級跳繩課題在研現狀形成實操性碰撞,便從“跳繩+X”課程目標、“跳繩+X”課程內容、“跳繩+X”課程方式、“跳繩+X”課程評價、“跳繩+X”課程資源五個方面與文章作者商榷,以形成借鑒,使跳繩項目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品格的提升。
關鍵詞:“跳繩+X”;課程;策略;評價;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4-0035-03
筆者在研讀2022年7月《體育教學》雜志刊發的《“一校一品”背景下花樣跳繩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踐》(以下簡稱《花樣跳繩》)一文時,從文中獲悉作者單位是一所新建學校,正在進行花樣跳繩項目的構建與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而筆者單位從1999年就把跳繩項目引入學校,并持續發展至今,這期間學校也經歷了刊文中所述的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社團開展、訓練競賽、制度保障等構建的起始階段,也走過了跳繩從傳統體育項目向體育特色項目發展的歷程,現正在省級課題《基于融合性教學資源開發的小學體育“跳繩+X”課程實踐研究》的基礎下向更深處發展,以期形成學校跳繩特色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基于此,學校從“跳繩+X”課程目標、“跳繩+X”課程內容、“跳繩+X”課程方式、“跳繩+X”課程評價、“跳繩+X”課程資源五方面進行探索,以期為深化跳繩項目課程建設提供借鑒。
一、“跳繩+X”課程目標
《花樣跳繩》的課程目標是借助“一校一品”教學改革模式的助力,提升學生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健全學生人格。此目標是體育校本課程的共性目標,“跳繩+X”課程也不例外,與《花樣跳繩》不同的是,“跳繩+X”課程是為了解決跳繩項目發展到一定高度遇到的瓶頸問題而展開的深入研究與探索,其目標是在原有跳繩活動開展的基礎上,結合學生需求,重新構建跳繩技能設置、編制校本教材,形成課程內容,深化實踐方式和評價體系,以及整合教學資源并形成一定的實操模式。在“學、練、賽”的實踐中,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跳繩活動的內驅力,使學生在不同時間和空間能夠主動參與跳繩的練習,促進學生跳繩技術的掌握、跳繩耐力和運動能力的提升;在教師、學校、家庭的評價中,形成人人想跳繩、處處練跳繩的跳繩氛圍,在跳繩活動中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健康行為并養成習慣,同時提升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團結協作能力;在“跳繩+
X”課程建設資源的整合中,形成“跳繩+”的教學資源庫和課程實施模式,促進跳繩項目的推廣與發展。
二、“跳繩+X”課程內容
《花樣跳繩》的課程設置為“普及+專長”的課程模式,是按水平段進行泛化設計的初級階段。“跳繩+X”課程是按年級設計內容,包括跳繩必選技能和自選技能。跳繩必選技能是基于學生興趣愛好和實踐需求,結合教學實際,對原必選技能(包括:期中精英賽和期末全員測試跳繩技能)進行重新架構,其架構的原則要做到兩個兼顧,即期中精英賽合作技能與期末全員測試單人技術的兼顧和各年級間跳繩項目間延展性與趣味性的兼顧(表1),同時編制相應的校本教材(包括跳繩教學計劃和教學視頻)并實施課程化教學,讓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與班主任的課后視頻教學形成合力,共同引領學生跳繩技能的學習;自選技能是指在重新設置的跳繩必選技能基礎上,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自選跳繩技能,從而拓寬學生習得跳繩技術的范圍,調動這些學生練習跳繩的積極性。跳繩必選技能和自選技能組成“跳繩+X”課程內容的技能組成見表2。
三、“跳繩+X”課程方式
“跳繩+X”課程方式是將學生的身體鍛煉、體育品格提升和品德涵養融入到跳繩技術的“學、練、賽”活動中。體育教師、班主任、家長、優秀學干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開展跳繩項目的“學、練、賽”,促進學生身體鍛煉、體育品格提升和品德涵養(圖1)。
四、“跳繩+X”課程評價
“跳繩+X”評價是構建“學、練、賽”的多維多元評價體系,通過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的“學、練、賽”評價體系,讓體育教師、班主任、優秀學干、家長和學校等育人主體利用不同的評價載體,從跳繩技能、體育品格、態度和心理等方面實施評價,提升學生參與跳繩活動的內驅力,促進學生習得多種跳繩技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公平競爭、敢于挑戰、勇于爭先的思想品質(圖2)。
五、“跳繩+X”課程資源
“跳繩+X”課程資源就是圍繞“跳繩+”主題開展教學資源的結構化整合,圍繞“學、練、賽、評、展”五個維度分別建立“跳繩+”資源庫,形成“跳繩+學”“跳繩+練”“跳繩+賽”“跳繩+評”“跳繩+展”的“跳繩+X”課程資源包。每個資源包又圍繞育人主體展開資源整合,目的是讓每個育人主體明確“學、練、賽、評、展”各階段自己所持教學資源的價值和用途,在“跳繩+X”課程實踐過程中能各盡其責地完成既定的實踐任務,彼此之間形成默契,從而能夠形成可操作、可借鑒的“跳繩+”特色文化建設模式。這樣在后續的活動中,各育人主體便可利用手中的評價材料對學生進行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學、練、賽”活動的開展。
五、結語
《花樣跳繩》和本文是對跳繩項目發展到不同階段的實踐闡述,跳繩項目的開展在不同學校和不同發展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而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又會讓跳繩項目呈現出不同的活動樣態,但不管怎樣的樣態呈現均是為了促進學生和學校更好的發展,都是體育人不忘初心、努力前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