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倩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形態變革產生了深刻影響,使得工業社會之后的信息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之后的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內在關聯日益突顯,集中表現為:信息社會孕育著共產主義的生成趨勢、信息社會全面改造與重塑人類社會、信息社會推動社會形態向共產主義變革。當前,中國正努力實現從農業社會向新型工業社會、并同時向信息社會邁進的偉大目標,這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將是具有重大創造意義的歷史躍遷。
關鍵詞:信息技術,社會形態變革,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1;D0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1 — 0050 — 04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①在《大趨勢》一書中提出了新時期正在發生變化的社會發展“十個新方向”,其中的首要論斷就是指出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這一論斷引發了學界關于信息革命與社會革命的再思考,以及關于共產主義實現路徑的再探索。馬克思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演進必然遵循內在的邏輯規律,列寧也提出要把歷史當做一個“極其復雜、充滿矛盾而又有規律的統一過程”[1]來研究。本文以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為基點,從生成、重塑和變革三重意蘊出發,分析探討信息社會與共產主義的內在邏輯,揭示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社會的積極意義,并重點闡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共產主義應具備哪些關鍵條件。
一、涵養與生成:信息社會與共產主義的內在邏輯揭示
(一)立足于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學理依據
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包含了經濟社會形態理論和技術社會形態理論兩種解釋維度,二者之間蘊含著緊密的內在關聯。“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2],以所有制形式揭示了人類歷史的演變歷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論述了“游牧民族”“漁獵民族”“農業民族”“商業民族”[3]等內容,基于此,學界以技術為核心的生產力發展變化為標準,認為技術社會形態經歷了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四個發展階段。此外,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4]馬克思將生產力發展看作是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的最主要原因,生產技術的革新是生產力進步的關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是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旨。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人類社會發展面貌煥然一新,正逐步邁入一個嶄新的技術社會形態——信息社會。信息社會是否將帶動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經濟社會形態的到來?信息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間存在著怎樣的具體聯系?這對于當今實踐的社會變革和轉型發展而言是極具現實意義的時代課題。
(二)信息社會與共產主義的內在關聯揭示
邁入信息社會,信息與知識成為社會各領域的關鍵性要素支撐。而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在信息社會集中體現為信息的私人占有與開放共享之間的矛盾,資本家壟斷信息技術,利用信息的跨時空流動造就資本的全球化效果,私有制的逐利本質導致世界絕大多數人被割裂在信息紅利之外,人類將深陷兩級分化的危機之中。由此可見,信息壟斷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甚至可能誘發激烈的社會沖突與動蕩,這也是馬克思關于“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5]論斷的又一印證。
與此相反,信息社會與共產主義之間蘊含著雙向匹配的內在邏輯。共產主義“為人人享有信息化發展的同等機會和權利、為消除和縮小信息鴻溝提供制度保證,其終極目的是走向共同富裕,達到個人充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使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本成為人們走向富裕的共同手段。”[6]共產主義社會人人都是生產資料的占有者,信息資源的自由傳播將不再因為私人壟斷而受限,信息的私人占有和開放共享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導致的階級對立問題也將得到解決。這恰恰說明了,共產主義的制度安排更適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從側面彰顯了共產主義較之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印證了共產主義取代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此外,信息社會也為實現共產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信息技術在物質生產領域的應用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力水平,為徹底消除貧困,實現馬克思與恩格斯所論證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目標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這充分說明了,信息資源的共享特質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但卻與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高度吻合。信息社會提倡知識共享、反對信息封鎖的特質蘊含著消除信息壟斷的進步性,為實現共產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開辟了道路,將推動經濟社會形態與技術社會形態并驅向前發展。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但卻與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高度吻合。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過程與階段的統一,共產主義必然要經歷現實的打磨,才能在實踐積累的歷史成果中得以實現。信息社會與共產主義仍處于發展的過程之中,并呈現出蓬勃的生成狀態。信息社會將為共產主義注入源源不斷的物質養料,創設嶄新的共產主義發展契機,共產主義正彰顯著蓬勃的生長希望。
二、改造與重塑:信息技術對傳統社會的創造性顛覆
當前信息技術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等各個領域的關聯日益密切、發展日益融合,觸發了對人類社會全面而深刻的創造性顛覆,為實現共產主義提供了現實支撐。
(一)信息社會的突出特質及其時代價值
作為信息技術“再結構”社會的產物,信息社會與傳統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存在著實質性區別,并日益展現出其獨有的變革特質和時代價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以土地、勞動和資本為主要生產資料,表現出一定的排他性和不可分享性,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后。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信息和知識逐漸超越傳統生產要素成為新的物質基礎和價值源泉,并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性質和特征。“知識是今天唯一意義深遠的資源。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沒有消失,但是它們已經變成第二位的。假如有知識,能夠容易地得到傳統的生產要素。”[7]信息和知識的共享性、開放性、高效性等特質,對于突破傳統生產發展閾限、促進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推動意義。此外,“腦力勞動、知識創新、萬物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等是信息社會區別于其他社會形態的典型要素。”[8]信息社會以信息流動、技術變革、知識創新為主要內容,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蘊含著強勁的社會影響力和變革力,已成為重塑社會的重要力量。
信息社會的到來是極具變革性和創造性的社會進步,將持續對社會歷史發展發揮出獨具變革價值和塑造意義的突出作用。信息社會內嵌于馬克思對未來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判斷之中,信息產業、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興經濟業態和社會新面貌的涌現無一不展現著信息社會的創造性特質,同時也預示著未來社會發展的全新走向。
(二)信息技術改造與重塑人類社會
首先,智能經濟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主流態勢。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智慧金融、智能農業、智能工業等一系列智能經濟形式層出不窮,傳統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也不斷實現智能化轉型升級。伴隨著生產力結構性調整,社會產業結構、勞動方式和就業結構也發生了實質改變,產業結構由勞動集約型逐漸轉向了知識集約型,勞動形態多元化、工作機制更富有彈性,知識型和技能型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經濟活動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極大提升,信息技術正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技術支撐。
與此同時,信息技術也深刻塑造著社會政治和文化領域。一方面,信息技術為社會組織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鄉村等各種虛擬社會組織大量興起,深刻改造著傳統社會治理體系。另一方面,數字政府的成功搭建使政府辦公和治理能力大大提升,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廣泛深入的精細化、網格化社會治理成為可能。在文化領域,意識形態組織形式和宣傳手段的信息化、文化內容本身的開放化、文化成果展示方式的科技化發展迅速,信息社會自由開放、創新多元、包容共享的核心理念在社會范圍內迅速鋪開,“信息文明”出現并快速發展。
最后,信息技術延伸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信息技術在為人們提供高效便捷生活服務的同時,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隨著通訊工具的智能化發展,人們的交流聯絡都離不開虛擬網絡,人與人、人與世界都被清晰地聯絡起來,網絡社交因其便利性和互動性顛覆了傳統的社交形態。此外,無人駕駛、智能家居、智能辦公、智慧養老等諸多應用的問世,重筑了社會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正多維度、多層次地改造和重塑著人類的社會生活。
三、創新與變革:信息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
現階段,“改革是我們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重要方面。”[9]信息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的新思路,有助于拓展對當代中國發展階段的新認識,更好促進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革相互促進,在信息化浪潮中找準通向共產主義的最佳道路。
(一)根本要求:徹底破除資本主義私有制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共產主義的根本前提在于徹底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目前人們對技術取代人類勞動,甚至是凌駕于人之上的現狀帶有緊張情緒,但問題的實質并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技術的應用。資本家對信息技術的壟斷給人類發展帶來了危機,為此我們必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消滅資本消極性的有效制度設計,徹底突破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歷史困局。
今天,中國已經走在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信息革命的前列,并得以在信息時代大展身手,有足夠實力將信息技術置于公有制約束之下,進而遏制信息壟斷。在當前形勢下徹底破除資本主義私有制,既要立足信息社會的特點與優勢,也要充分考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各項具體條件。基于此,我們應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勇敢地利用信息社會的技術優勢為人類開辟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嶄新通道。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全社會開展系統深刻的信息革命以釋放出強勁的社會生產力,創造能夠為全體人民共享的物質財富,帶領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其次,應對信息壟斷帶來的危害,要確立信息技術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應遵循的經濟規定,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創造性、普惠性和全民共享性特質,使信息技術服務于大多數人而非少數人,進而徹底破除資本主義對信息技術的壟斷。
(二)重要條件:發揮信息技術創造性優勢
“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法管理方法。”[10]當前中國正處于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的關鍵轉型期,信息技術水平距離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聚焦信息社會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掘信息革命的實踐意蘊,是以技術革命助推社會革命的關鍵所在。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互相聯結的兩個方面,生產力要和先進的生產關系相結合才能推動新的社會形態變革。進入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為建構計劃經濟體制提供了技術支持,借助高度發達的信息分析工具,能夠快速對市場信息進行采集、分析和整理,以實現對龐大復雜的市場的靈活調控,形成既能反應市場動態又能統籌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系。信息技術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是一次生動的體制創新,在公有制的約束下,市場經濟的主導權將掌握在全體人民手中,信息技術則是以公正的立場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意見,這將使市場經濟既充滿活力又不失控制力。
此外,信息技術同樣有望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動力。信息資源庫儲存著市場經濟發展、政府組織管理及社會基礎建設等多項數據,使國家能夠站在發展的全局對社會建設進行總體布局和整體規劃。國家還能夠借助信息監控系統及時預知社會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快速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案,為社會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信息技術在政治領域的應用將使政府的治理水平得到大大提升,正推動社會朝著保障人民基本利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增進人民福祉的方向前進。信息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巨大優勢,正逐步打造出平等化、公正化、民主化的技術結構、經濟結構和組織結構,創造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三)奮斗目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理想以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為基礎,因而是一個現實的而非虛幻的歷史性的實現過程。”[11]隨著社會形態的更替,人的本質力量已經實現了從自然、孤立、零星的狀態到被束縛、片面化和不充分的轉變,目前正朝著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邁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根本價值訴求。
在恩格斯看來,共產主義并不僅是簡單的資本主義替代方案,而是徹底的人類解放。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論》中提出:“舊的生產方式必須徹底變革,特別是舊的分工必須消滅。代替它們的應該是這樣的生產組織:在這樣的組織中,一方面,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中所應承擔的部分推給別人;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12]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正朝著“將生產勞動變為人類的自由解放活動”這一目標穩步前進。在資本邏輯的主導下,資本家強行侵占了無產階級勞動者的自由時間,野蠻剝奪了勞動者自由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恰恰縮短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了人們實現自身發展的自由活動時間,為勞動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現實機遇。此外,信息技術的延展在取代低端性、重復性勞動類型的同時,也創造了許多可供人們發展自我的實踐活動與物質條件,人們將逐漸從壓迫性勞動模式中被解放出來,并得以自由地培養興趣愛好和發揮力量才能。最后,進入信息社會,政府可以借助勞動力數據庫的分析調配功能,充分考慮勞動者的物質條件、興趣特長、發展規劃等個性化特征,建立起動態平衡、富有彈性的社會分配機制,將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的發展變革有機統一起來。
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切有階級、有壓迫的社會的終結,信息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充分尊重了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無疑給全世界人民呈現了一條通向解放的特殊道路。隨著物質生產領域的信息化發展,信息技術為打破片面性的舊式分工、消除異化人的強迫勞動、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創造了一系列基本條件,無產階級正逐漸從被壓迫的勞動階級變為自由的勞動階級,能夠自由、自覺、自主地“各盡所能”,馬克思與恩格斯所論述共產主義社會也終將成為現實。
四、結語
以上分析已經充分證明,信息社會已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現實條件,共產主義社會正處于社會歷史演進的合理序列之中。但共產主義并不會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而自動到來,實現共產主義要求我們超越被動塑造的基礎層面,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激烈、豐富的社會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品格承載著特殊的歷史使命,當前我國正處于向信息社會過渡的歷史性轉折點,我們更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抓住歷史偉大變革的發展契機,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技術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堅持解放思想、創新變革、把握機遇,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息化、智能化建構。在社會變革的歷史關頭,以“換道追趕”和“彎道超車”的發展態度,實現兩個更高層次的重大躍遷和跨躍性發展,用實際行動助推共產主義這一人們期盼已久的、嶄新的社會制度的真正實現。
〔參 考 文 獻〕
[1]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6]肖峰,張坤晶.信息革命與社會主義新形態[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02):18-22.
[7]彼德·F. 德魯克.從資本主義到知識社會[G]//達爾·尼夫主.知識經濟,樊春良,冷民,等,譯.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57.
[8]孫偉平.智能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基礎和條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01):48-56.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7.
[1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64.
[11]孫正聿.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0(02).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0-31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