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小美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直不斷嘗試著與小美溝通、講道理,試圖喚回小美的理智,讓她冷靜下來。其實人在盛怒時,是聽不進任何說明解釋與道理的。
朋友傳來一段孩子情緒暴走時的視頻,苦惱地表示自己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大發脾氣的頻率很高,哭鬧很久,自己除了用比孩子更大的音量來壓制,不知還能怎么應對和教導。
視頻中,披頭散發的主角小美正吼叫著摔椅子,媽媽則在旁邊壓抑著怒火:“不準摔椅子。”小美不從,邊哭叫邊跺腳:“我就摔!”只見她又把椅子高舉過頭,奮力一擲,又是一聲巨響。
接著,媽媽大聲責罵小美摔椅子的暴力行為跟她爸爸一樣,同時用了策略來引導小美宣泄情緒:“去拿紙來撕,你可以生氣發泄,但不能摔東西。”小美搶過紙,又狂叫又揉又撕,不夠過癮,又順手抓起一旁的鉛筆大力地在紙上刮畫著。“請你冷靜下來,不要用畫的,用撕的!”媽媽怕小美危險,一把搶過鉛筆,要求小美只能撕紙。小美一被禁止,又抓狂了,又拿了一支鉛筆,尖叫:“我要用畫的。”
媽媽終于控制不住自己,也放聲大吼:“王小美,你欺負媽媽是不是,挑戰我忍耐的極限嗎?叫你不要鬧聽不懂嗎?”視頻至此停止。
小美媽媽補充說,事情發生的時間是早晨八點半,小美還要梳洗上學,有時間上的壓力。作為媽媽的她,只想盡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才會磨到最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小美被診斷為亞斯合并情緒障礙,當地有這方面的療育課程,媽媽認真參與親子教養的講座,從視頻中媽媽引導小美撕紙揉紙發泄情緒,就可以知道。而情緒障礙的個案,無法控制自己的沖動情緒,會因小事瞬間暴怒到爆表,進而出現沖動的動手行為。此時任何感官上的刺激,都可能再度誘發另一波的情緒與行為。
小美媽媽在處理小美暴走情緒時,基本上已經掌握了控制自己的情緒、轉移注意力、容許發泄情緒等幾大原則,但是在過程中,卻一直不斷嘗試著與小美溝通、講道理,試圖喚回小美的理智,讓她冷靜下來。其實人在盛怒時,是聽不進任何說明解釋與道理的。以下是我給小美媽媽的幾點建議。
調整心態:接受情緒障礙的特質,在小美暴走時,先抱住她安撫情緒,不讓她再有摔物品的機會。
不要一直碎碎念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激怒孩子:快語速、焦躁的音調、音量過大,會讓高敏感且沖動的孩子大腦無法消化和承受。孩子越是激動,家長應該越冷靜,并用慢語速、低音量來表達。同時給孩子空間(如冷靜角)與時間,讓孩子單獨冷靜五至十分鐘來消化情緒。
注意安全:直接拿給小美安全的色筆、蠟筆,換走鉛筆、剪刀等銳利物品。
稱贊孩子的配合行為:如小美配合媽媽用揉紙的方式出氣。忽略故意頂撞的態度,比如孩子偏要摔椅子、畫圖等。
媽媽若有時間壓力時,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當下”準備去上學,訓練忍耐、克制沖動情緒,有空時再好好討論。
如果這個視頻可以重拍,希望場景會是這樣:
小美正吼叫著準備摔椅子,媽媽走近小美并把椅子挪開,摟住她輕聲說:“媽媽知道你因為周末不能去找表弟玩很失望、生氣(同理)。晚上我們再打電話給表弟,另外約一天(提供解決方案)。”
小美依然氣呼呼的。
媽媽把椅子拉過來要小美坐下:“來,媽媽幫你把頭發綁好,我們洗把臉,上學去。”
小美抬頭:“那晚上我們一定要打電話給表弟約時間哦。”
媽媽:“打勾勾,一定。小美是個懂事不亂生氣的姐姐了(稱贊小美的配合)。我們出門上課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