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琴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任務,是貫穿整個教育始終的理念,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程,著眼于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目標,引導學生逐步養成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提高學生的道德法治素養是一條可行之路。本文基于立德樹人教育背景,創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主題單元活動教學,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煥發新的活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才奠定堅實基礎。
依據新課標要求,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逐步滲透至小學教學的各個層面,道德與法治課程更是須將此任務貫徹始終。教師需深入理解小學生道德發展的規律,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探討契合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策略,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實施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小學生在豐富的教學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升其道德修養,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持續助力。
一、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教學的必要性
(一)提高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需求
當今社會,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于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品行和公民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教學,旨在滿足提高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需求,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首先,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教學,應以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為核心,將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機融入小學課程體系,通過系統化、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其次,小學階段是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塑造良好的品行,為培養高素質的公民奠定基礎。
(二)強化小學生道德行為規范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教育界普遍認識到從小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教學應運而生,旨在通過系統的教育方式強化小學生的道德行為規范,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教學,是以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道德與法治為內容,緊密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這一教學模式旨在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其次,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教學,有助于增強小學生的道德行為規范,提高他們的法治素養,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覺遵循社會道德規范,樹立良好的公民形象。最后,這種教學方式還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法治觀念
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我國提出了“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強調將德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教學逐漸成為培養小學生法治觀念的有效途徑。
首先,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明白法律的紅線,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其次,道德與法治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從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小學生則在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公民道德品質,為將來成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
二、基于立德樹人的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立德樹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要遵循導向性原則。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旨在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公民,在這個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時遵循導向性原則至關重要。
首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意味著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公民素養,使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其次,注重價值觀的引領。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重價值觀的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正面引導、榜樣示范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
(二)實踐性原則
立德樹人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在這一理念下,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應當落實實踐性原則,旨在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性原則是指在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實踐體驗,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這一原則強調教學活動要緊密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法治素養,使他們能夠在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將實踐性原則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道德素養、法治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創新性原則
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中,創新性原則是至關重要的。創新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形成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首先,教學內容創新。在立德樹人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系時代發展,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價值。教師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現代文明相結合,從而豐富教學內容。其次,創新教學方法。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他們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得到全面發展。
三、基于立德樹人的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策略
(一)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拓寬活動設計維度
在新課標要求下,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使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自覺遵循社會道德規范,維護自身權益,為社會和諧穩定作出貢獻。
在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方面,首先,確保教學內容具有連貫性。教師應將單元內的各個知識點和技能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又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其次,突出教學重點。教師要明確單元教學的重點內容,并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予以突出,以集中學生精力,幫助學生攻克學習難題。最后,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應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原則和精神。
在拓寬活動設計維度方面,首先,教師應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第一單元“我和我的同伴”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自己與同伴的不同點,結合第一部分內容“我是獨特的”,讓學生明白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珍惜身邊的每一名同學。其次,注重團隊合作。教師要鼓勵學生分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又能促進他們相互學習。
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需注重教學內容的整合和活動設計的多元化,以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
(二)創設單元教學環境,啟動活動操作程序
立德樹人視域下,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富有啟發性和引導性的單元教學環境,優化活動組織方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
首先,教師應充分理解立德樹人教育教學理念,明確道德與法治單元活動教學的設計思路,在此基礎上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科特點,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教師還需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確保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其次,創造生動活潑、富有教育意義的單元教學環境。教師可以組織多樣化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思想,提高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第二單元“我在這里長大”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家的位置,并介紹家庭中都有哪些成員,同時結合第二部分內容講一講自己家與鄰居的日常小事,在描述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教師需要關注教學評價的反饋,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意見和需求,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設計,以提高道德與法治單元活動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優化單元教學指導,提升活動開展質效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規范小學生行為規范、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認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對單元教學指導進行優化,提升活動開展品質。
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在設計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各個活動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銜接,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形成連貫的認識;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合理劃分教學單元,確保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
其次,優化教學方法是提高活動執行品質的關鍵。教師應摒棄傳統的說教式教學,采用互動式、情境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價值,增強他們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
再次,注重課外拓展和實踐環節。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還要延伸到課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第三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中,我們出行經常乘坐的公交車,或者假期旅游乘坐的火車、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都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大家共同遵守交通規則,才能保證公共生活的有序進行。
最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也是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案例,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四)優化單元教學評價,提升活動操作體驗
優化教學評價、提升活動體驗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建設的有效手段,教師設計單元活動,讓評價更加科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課程體驗,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首先,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傳統的考試評價過于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忽視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質,教師需要摒棄單一的考試評價,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包括課堂表現、實踐活動、團隊協作等,全面評估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其次,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成長軌跡,充分運用過程性評價,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同時開展終結性評價,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再次,創設實踐性活動。教師應當組織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價值,在實踐中提高其實踐能力、道德素養。例如,在學習第四單元“多樣的交通和通信”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給朋友撥通電話,體現“萬里一線牽”的便利,讓學生感受到現代交通和通信的快捷方便。
最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活動設計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反思,使他們能夠在活動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
優化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設計,有助于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為培養具有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單元活動教學,對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和法治意識的新時代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和實踐有效的教學方法,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