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整本書閱讀主要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整本文學名著、經典作品的有效閱讀,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獨特的閱讀方式。將信息技術的優勢與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有效融合在一起開展信息化閱讀,是推動語文閱讀教學朝著時代發展的積極實踐。基于此,教師需要從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興趣、豐富寫作素材、活躍思維三個角度出發對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價值進行探究,從利用信息技術整理資料、設計教學、創設情境、養成習慣、引導討論、優化評價五個方面對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策略進行分析。
一、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價值
(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依舊以課內閱讀內容為主、課外閱讀為輔。在這樣的閱讀教學大環境下,學生處于被動閱讀的狀態,較少真正體會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價值,在越來越消極的情緒里失去閱讀的興趣。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閱讀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情境、趣味化的閱讀方式,改變了學生對語文閱讀固有的看法,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方式。整本書閱讀書目具有人文情懷、德育價值和從古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深受學生喜愛。在技術和內容的作用下,學生便能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選擇符合自己個性的閱讀方式和內容。
(二)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在語文整本書閱讀中,語言的建構與綜合表達具有重要的地位。語言的建構是閱讀的基礎,語言的綜合表達是學生用建構和積累的知識內容進行口語和書面表達。傳統的閱讀和寫作之間的聯系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陷入單一學習模式的桎梏中,阻礙學生朝著綜合化的學習方向發展。信息化背景下,教師能夠為學生創建整本書閱讀環境,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應用在課內閱讀中積累的字詞句,還能促進學生從課外的經典作品中內化和積累豐富的語言建構和表達素材。而且,經典文本比一般的課文文本內容包含的素材更多、角度更廣,整本書閱讀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和寫作視角,促進對語文知識的精確使用。
(三)活躍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
不管是課內文本閱讀還是課外的整本書閱讀,都是強調學生閱讀思考和思維發展的。當前,雖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從測試題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了比較清晰的閱讀思路,但是忽視了學生本身對閱讀文本的深度解讀。這樣的閱讀思路和習慣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和領悟文本中的具有哲理性和想象價值的內容。
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從整理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經典文本資料、設計指向思維品質發展的教學、解析語文經典閱讀教材、制定針對性的閱讀計劃等多個閱讀角度出發,為學生改變傳統閱讀淺嘗輒止的模式提供了機會。經典的閱讀文本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情節跌宕起伏,能夠引發小學生的想象和深度閱讀。此外,將整本書從多方式、多層次、結構化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批判性地閱讀和多元化地解讀,能夠推動學生在理解別人意見和發表自己看法的同時活躍思維。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術整理閱讀材料,設計教學方案
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認知能力、教材需要的整本閱讀書目、資料。學習時間有限,學生參與語文閱讀的途徑主要是教師組織的短文閱讀教學,難以開展長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圍繞大單元主題或者學期要求下的整本閱讀介紹內容選擇閱讀材料。再從整本書閱讀的版本出發,選擇符合新課標要求的童話、寓言、神話傳說等故事,或者結合語文教材的特定整本書閱讀推薦出發為學生推薦對應書籍。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整理單元知識,確定學生的整本閱讀書目,設計指向核心素養的閱讀教學。這一單元主要包括了《橋》《窮人》《金色的魚鉤》,都是以現實生活為素材,描寫和刻畫了普通人物在面臨困境時的人性。結合本單元的“快樂讀書吧”欄目推薦的《小英雄雨來》《童年》《愛的教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主題化的整本書閱讀書籍,立足三本書籍和新課標提出的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要求,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和整理三本書籍的簡介資料。以《童年》為例,教師可以運用搜索引擎搜索“童年”二字,從中選出與此創作有聯系的資料,融入童年的創作背景、主要故事梗概等。然后利用PPT向學生展示以下關于《童年》的介紹資料。《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的生活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講述的是小說主人公阿廖沙從三歲到十歲期間在艱苦的生存中苦中作樂的童年生活故事。
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標確定信息化背景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目標,即掌握整本書閱讀的技巧,激發閱讀興趣;多角度思考,拓展閱讀深度,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感悟創作背景所展示的十九世紀沙皇統治下百姓流離失所的現狀。
基于教學目標,確定信息化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即:利用多媒體,導入沙皇統治下的圖片情境;利用電子白板,確定整本閱讀計劃;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梳理童年的線索;利用線上平臺,指導學生討論;借用數字化工具,評價學生的閱讀過程。
如此選擇的整本書閱讀資料、設計的閱讀教學方案,不僅符合新課標提出的信息技術與學科之間融合的要求,還符合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要求,既能提高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活躍學習思維。
(二)設計整本書閱讀情境,提高興趣
整本書閱讀內容較為繁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思維引導性。抽象且復雜的閱讀內容會影響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而利用多媒體、電子白板、思維導圖等信息技術設置具有趣味性、懸念化、故事化的整體閱讀教學情境,既能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朝著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也能調動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整本書閱讀的主要內容搭建故事化的情境,提升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動力;利用多媒體搭建與整本書閱讀內容聯系的問題情境,設置閱讀懸念,為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指明方向;利用線上思維導圖技術,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梳理自己的閱讀思路。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為例。結合多媒體、虛擬現實情境、思維導圖等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設計指向學生興趣和主動學習的閱讀情境,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第八單元的內容是有關我國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作品,主要包括了《少年閏土》《好的故事》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因此,在選擇單元整本閱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圍繞“魯迅”二字選擇魯迅先生的作品《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野草》《朝花夕拾》和與其相關的作品。
以《少年閏土》為例。教師可以選擇魯迅的《故鄉》作為學生整本書閱讀的主要內容。確定內容之后,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少年閏土刺猹的圖片、影視作品,調動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動力。然后,提出“根據《少年閏土》這篇課文,你認為《故鄉》整本書主要講解了哪些內容”的問題,為學生設置閱讀懸念,調動學生繼續閱讀的積極性。最后,引導學生從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幾個部分出發,梳理整本書閱讀的思路。
這樣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新課導入階段就確定自己整本書閱讀的方向,還能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引導下學會如何運用技術完成整本書自主閱讀;既能夠促進學生積累豐富的寫景、寫人、寫事的寫作素材,還能促進學生在閱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和思維。
(三)利用微課解析閱讀材料,養成習慣
課外整本書閱讀與課內短文閱讀的最大區別就是篇幅和思維上的差距。這種差距增強了學生自主閱讀整本書的信心。利用微課解析整本閱讀內容與閱讀教材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制定定時、定量的閱讀打卡計劃,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信心,還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整本書閱讀習慣。因此,教師可以發揮微課教學的優勢和作用,根據學生的能力和閱讀資料,為每個閱讀基礎的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并從學生的課外時間入手,選擇與生活有聯系的書籍,補足學生課內閱讀中的不足。
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園”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解讀單元中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閱讀基礎情況。解讀了解到此單元內容主要包括《魯濱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學生的閱讀基礎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學生的閱讀基礎較好,能夠很快、很好地完成閱讀;B層次學生的閱讀基礎一般,需要教師督促才能準時完成閱讀要求;C層次學生的閱讀基礎較差,需要借助趣味性的閱讀內容來激發興趣。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解讀選擇符合學生閱讀興趣和基礎的《愛麗絲夢游仙境》,根據整本書的目錄,如掉進兔子洞、眼淚的池塘、一場核心會議式賽跑和一個長故事等,通過微課視頻中的數據,為不同閱讀基礎的學生提供A、B、C三個層次的閱讀任務或者計劃。
A層次學生的閱讀任務主要為,通過畫波浪線、雙橫線等不同方式畫出閱讀中自己認為值得思考的語言和詞語;B層次學生的整本書閱讀任務為,花一個月的時間完成整本書閱讀,并手繪思維導圖,明確閱讀的主要內容;C層次學生的整本書閱讀任務為用一個半到兩個月的時間完成整本書閱讀,閱讀的過程中學會勾畫成語、有修飾手法的句子等。最終結合學生拍照或者錄制視頻的閱讀情況,在微課軟件上對學生進行點評。部分學生或許在完成計劃中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師應當給予他們微課視頻指導的機會,促進學生在自己現有的閱讀基礎上完成閱讀任務,在閱讀中相互交流。這樣的閱讀方式為不同閱讀基礎的學生提供了漸進性的成長空間,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四)引導學生討論,碰撞思維火花
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肯定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困難,如字不認識、不知道如何有效閱讀等。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很難面對面地為每一名學生答疑解惑。基于信息技術優勢的線上交流和詢問平臺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整體需要搭建班級學生學習群,再為學生提供選擇性和開放性的整本書閱讀機會,然后選擇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參與或者引導學生相互討論,最后針對學生提出的關于整本書閱讀的學習問題,及時給予對應的回答和指導。
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魯濱遜漂流記》為例。教師可以搭建線上交流群,引導師生、生生之間在整本書閱讀的時候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綜合分析可知,這篇課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態度、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的,因此教師可以借助QQ、微信等常用的交流軟件,搭建“《魯濱遜漂流記》整本閱讀交流群”。搭建好閱讀群后提出問題:“這篇名著主要講了什么?如果你是主人公會怎么辦?這本書給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些部分?你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的時候思考。
在學生遇到理不清閱讀思路或者閱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人物關系卡或者事件發生思維導圖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學生在辯論時會出現比較激烈和難以控制的情況。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舉手表決或者換位思考,深化對彼此提出觀點的理解。在這樣的討論基礎上,學生能夠從教師、同學的思維中改變自己的閱讀思維。在碰撞的思維中,學生能夠改變自己的閱讀方式、掌握閱讀技巧,提升綜合閱讀能力。
(五)關注閱讀成果,優化評價
在信息化背景下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需要關注學生上傳的閱讀記錄資料和閱讀試題完成情況,結合數據化的資料為學生提供閱讀指導或者建議。
以六年級下冊部編版《湯姆·索亞歷險記》為例。結合學生的閱讀完成情況和試題完成情況,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的數據化內容,優化評價,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這本書的主要目標包括結合導讀了解作者,了解本書的主要內容;多次閱讀,記憶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感受人物的性格;提高閱讀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目標給予學生整本書閱讀評價,幫助學生掌握批注摘記法、標題概括法、顏色標記法等整本書閱讀方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永恒的主題,包含的內容豐富。信息化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從之前被動閱讀的身份轉變為主動、真正的閱讀者身份。教師需要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搜集、整理、歸納整本書閱讀的課內外語文閱讀資料,設計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用信息技術設計形象化、趣味化的整體閱讀情境,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利用微課軟件或者網址,解析閱讀材料,搭建教學平臺,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線上商討,碰撞思維火花;關注數據化的閱讀反饋,發揮閱讀評價的價值,助力學生掌握閱讀整本書的技巧,發展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