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堯元
本文以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的構建探討為主題,依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創設多樣化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要求”,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的內涵、原則、構建對策,希望為相關閱讀參考者提供幫助。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幫助學生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人文學科,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優勢,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潛力,使其深入理解思政課堂知識,推動思政課一體化的建設。因此,教師要積極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拆分為多元化活動,以活動實踐的方式驅動學生主動探索思政知識,打破原有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困境,釋放學生活力,讓學生以活動實踐的方式提升道德品質,實現思政教育的目的。
一、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內涵
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與其他活動型課堂的區別在于,其不僅僅展示教師精彩的活動設計,也并不只是單純地構建素質拓展活動,而是解決學生知與行、學與思結合的問題,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活動型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依據我與自己,我與家庭、他人、社會、國家、人類文明的邏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只有幫助學生在解決認知沖突的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才能夠實現道德與法治活動性課堂的教育理想。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的目標,既要聚焦思政學科的課程標準,培養學科素養,又要豐富活動形式,結合具體內容創新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實踐學習中,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自我的認同、對社會國家的認同,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以引人入勝的課堂模式高效落實上述目標。
二、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構建原則
(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立足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素養為主旨。”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突出體現在于核心素養的培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將活動型課堂與學生思想感情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知、情、意、信、行的統一,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除此之外,新課標還強調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價值性,表明其核心還具有學科知識性,只有將兩者統一起來,才能促進學生掌握活動型課堂學習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在實踐中掌握知識,樹立新時代公民價值觀和發展觀。
(二)理論性和探究性相統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具有生活性和實踐性的綜合性學科。其實踐性主要圍繞生活展開,所以教師既要從理論性的原則出發,幫助學生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識升華,也要關注學生的探究興趣,以創設具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目的。
教師應當重視理論性和探究性的相統一原則,讓學生在活動性課堂實踐中產生樂于表達自我、渴望得到認可的心理,讓學生自己參與、發現并分析、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教材觀點的認同感。
(三)主動性和主體性相統一
在傳統初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無法真正發揮自身主體性,經常受限于教師的主導。而活動性課堂是對以學定教、因材施教教學模式的探索,整體課堂活動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首先,教師既要主導學生深入參與到活動實踐中,也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熱情,基于學生的學情和時政要聞創設課堂活動,通過開展辯論、知識競賽等方式搭建起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識。
其次,教師既要發揮主導作用,既不能讓活動型課堂變成學生隨心所欲的場所,也要開發學生的積極性心理,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使活動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拓展,促進學生思維的躍遷和素養的培育,以此更好地進行活動創設,實現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統一。
三、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的構建對策
(一)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構建當中,教師要遵循這一特點,以學生學情為基礎,將立德樹人教學理念貫穿其中,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堅持主體性和主導性相統一原則,根據教學預設及時推進教學進度,保障教學目標和活動目標的順利達成。特別是在教學內容較多、知識復雜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及時把握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率,以此提升自身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專業素養。
例如,教材《公民基本權利》一節中提到:“根據憲法規定,我國公民享有集會、游行、示威等權利”,教師便可以借助上述文字提出問題:“憲法賦予了我們游行的權利,如果我們遇到一些問題,是否可以隨時隨地上街游行呢?”學生聽完問題后紛紛陷入了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有的學生認為:“既然已經賦予了我們游行的權利,那我們就可以自由上街游行?!?/p>
有的學生認為:“如果大家都上街隨意游行,未講究方式方法,交通秩序怎么辦?有人借機生事怎么辦?”
有的學生認為:“如果我們遇到問題,應該先想辦法解決,而不是一味地游行維權?!?/p>
……
面對學生的回答和爭論,教師可以找準時機,讓學生分成兩個對立的辯論方,根據本節課程內容,以模擬辯論的方式在互動交流中尋找答案。最終,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很快開始借助本節內容來為自己的邏輯提供材料支撐,并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辯論活動中。等學生辯論快結束的時候,教師再根據《集會游行示威法》來匯總和補充學生的觀點,以達成促進學生深入認知公民基本權利的教育目的,幫助學生從公民的集會、游行、示威等權利自由中對公民享有的權利形成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二)增強學生主體意識,激發內在學習動力
如果學生不能清楚認識到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意義,那么無論多么精彩和完美的教學設計都無法促使其深入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無法保證學生實現自我成長。因此,只有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其潛在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其通過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來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教育的學習者轉變為主動學習的思考者、探究者,最終促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索道法課程的優秀思維品質。
例如,在《網絡生活新空間》教學中,部分學生對網絡的認知只停留在游戲、視頻、社交等層面上,為此,學??梢耘c網絡安全警察支隊共同開展“網絡生活要安全”課堂活動,讓學生從網絡安全的角度深化對于網絡的正確認知。比如,邀請警察同志,以網絡安全規范條例的解讀,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使用網絡,促使學生對網絡生活的認知不只局限于課堂之上。學生在警察同志的講解和宣傳下,不但認識到了網絡讓我們生活中的信息傳遞和交流變得方便迅捷,同時也對于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上升了一個新的認知高度。最終,學生獲得了充實的活動體驗,拓展了網絡生活的知識儲備,對于本節的課程內容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接下來學習活動當中,跟隨教師共同完成了本節學習任務。
(三)完善教學評價機制,落實“教—學—評”一體化
教學評價作為保障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往往對學生的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難以量化的部分關注度不夠,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評價主動性。因此,教師需要因地制宜,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使評價機制可以以量化的方式展示出來,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課堂的構建。教師要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解決活動型課堂構建中出現的教學問題,及時調整改進措施,強化活動型課堂的構建思路,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教學實踐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例如,在《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節教學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活動內的學習表現和學習能力展開評價。比如,對于學生的學習表現,教師可以從是否有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平等交流樂于合作、作業按時完成等方面進行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評,而后轉變為同桌互評。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之路,又要利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分析其在活動實踐過程中的短板。然后,教師再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的意見,將學生之前參與活動型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評價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完善學習思路,在以后的活動型課堂構建當中避免出現“走彎路”的情況。
(四)用活動助力知識遷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在保障學習活動質量的前提下,教師還應注重發揮活動在課堂中的載體作用,用活動助力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打造具有生活情境的教學活動,以組織活動實踐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知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學會利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達成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目的。
例如,在《守護生命》一節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圖文學習課堂輕活動,讓學生從了解身體的重要性來感知生命的存在。首先,教師分別展示財富、健康、幸福、地位等圖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為其排序,而后根據學生的排列順序提問:“大家認為什么是最重要的?哪一個應該放在首位呢?”學生異口同聲道:“健康最重要,因為健康是發展一切的基礎。”
其次,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接著運用新的圖文卡片對“健康保障什么?”進行展示,如“幸福、生命、學習”卡片,并讓學生從中分析什么是最重要的。學生根據圖文陷入了思考,但緊接著不約而同喊出“生命”。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引,已然感知到了生命的存在,但部分學生仍然沒有對本節《守護生命》有所深入認知,沒有達成對知識遷移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新聞報道,播放多媒體視頻,為學生展示“在突發自然災害面前,生命何等脆弱”等新聞視頻信息,讓學生在觀看視頻中感知身體的脆弱,并從中跟隨消防人員學會如何珍惜生命。
最后,教師讓學生以總結的方式輪流陳述個人觀點,并加以補充,讓學生認識到不論發生什么情況都應該是生命至上,面對突發情況時要學會保護自己,珍愛生命。
(五)構建實踐類型的活動,助推學生掌握要點
初中階段的學生被動學習的特點顯著,難以僅憑教師的理論講授完全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難點。這并非僅因學生自身學習能力不足,更主要的是他們缺乏通過實踐活動來體驗和應用知識的機會。因此,教師應掙脫傳統的教學觀念束縛,積極構建實踐類型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感知和內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從而實現高質量的學習。
例如,在《認識自己》教學中,該節課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認識并理解自身的成長是一個持續深化發展的過程,同時認識到正確認知自我價值的重要性。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從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入手,幫助他們正確審視和認識自己。
首先,教師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現自我”,進而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價值導向。例如,教師可以設計“馬德堡半球實驗”模擬活動,讓學生嘗試用書本夾住另一本書并用力拉扯。當發現無論如何用力都無法扯開兩本書時,學生會陷入困惑。此時,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引導學生重新審視自己,樹立自我感知的價值導向。
其次,教師可以引入破解大氣壓強的道具,讓學生嘗試再次拉扯書本。當學生成功破解書與書之間的縫隙時,教師可以結合科學視角進行講解,引出“促進發展”的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到人是在不斷學習和發展中成長的。
最后,教師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詢問學生的想法,并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實驗方法,對學生勇于嘗試的精神進行分析和肯定。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促使他們正確感知自身的價值,學會用理性的心態面對他人的評價。
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樹立良好的價值導向,還能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學習。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活動型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以活動實踐的方式釋放學生內在潛力,使其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深化對思政知識的認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新課標政策下的教學要求,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前提下,為以后的思政學習發展開啟一個美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