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少玲
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線索性和綜合性,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正確的歷史研究方法,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真正學好歷史。本文主要從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和現狀兩個角度展開分析,提出有效提升歷史教學質量的教學策略,期望能夠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價值和作用,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效。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個部分,加強核心素養培養,有利于切實提升學生的各項歷史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
(一)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
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有利于學生樹立時空觀念,認識到歷史人物、時間、事件之間存在的聯系,提高歷史學習效率。歷史學科具有時空觀念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歷史時間線上的連續性與變遷、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以及不同地理空間內發生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和影響。為厘清這些時空線索,更好地辨析人物、事件等之間的關系,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歷史時空觀念,能夠以時間為紐帶關聯每個時間線中的不同歷史事件,以準確記憶歷史事件及其相關聯的人物和其他事件,掌握歷史的前進脈絡,梳理歷史事件的時間線索。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在歷史研究中,史料是佐證歷史事實的關鍵線索,學生應學會如何分析史料、如何從史料中收集有用信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核心素養培養的本質是歷史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包括批判性思維、歷史解讀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多個方面,學生既需要學會如何將史料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解讀,也要學會如何從不同的史料中收集信息,從而批判性地看待史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形成從全局角度看待歷史問題和事件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了解和認知
歷史所研究的內容存在于過去,因此對于部分學生而言,歷史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和了解僅限于哪個年代發生了哪些事件,以及事件中有哪些歷史人物,而對于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則了解較少。落實核心素養教學有利于切實解決這一問題,原因在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強調從多個層次和維度探究歷史的本質,并非僅關注線性的歷史時間順序,而是更為注重培養歷史思維、分析歷史現象以及理解歷史過程。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和認知,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學習歷史的竅門。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歷史教學現狀
(一)教師觀念急需改變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提出后,各學科教師均在其教學工作中積極改變教學方法,旨在提升教學質效,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然而,通過觀察與分析發現,當前階段仍有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觀念落后、核心素養培育程度不夠等問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指引者,其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教學成效,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認識到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嘗試在教學工作中落實核心素養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二)教學方法相對單一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方法主要有講述法、多媒體教學法等,這些方法具有簡單、直觀的特點,能夠迅速將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完成課堂知識的講解。然而,上述方法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對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培育核心素養不利。初中教學作為歷史基礎教學階段,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相對簡單,因此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僅僅是按部就班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忽視開發學生的歷史思維。為解決這一問題,初中歷史教師需要探索能夠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三)學生學習興趣不強
核心素養理念明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然而相較小學階段,初中學習的科目更多、知識更為復雜,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常出現“厚此薄彼”等問題,忽視歷史學科而更為重視其他學科,學習興趣低下。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學生存在“文科無用論”的理念,更為重視語數外三門主科以及物理化學等理科科目,認為初中歷史學習無關輕重;二是歷史知識對于部分學生而言較為簡單,學生很容易便能夠掌握所學知識,無法從歷史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直接導致其歷史學習興趣低下,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和新課標,將立德樹人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根本任務,積極落實核心素養培育要求,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既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正確方法,也要注重激發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錯誤思想。為此,教師應適當弱化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將課堂教學重心由“教”轉為“學”,并靈活結合歷史核心素養培育的相關要求,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目標和策略。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西歐莊園”一節課的學習中,本節課主要向學生介紹了西歐中世紀鄉村的一種典型組織形式——莊園,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探究領主和佃戶的關系,理解西歐莊園和莊園法庭的特點與概念。基于上述教學重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多采用直觀講述或圖片、史料分析等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適當調整教學思路,盡可能將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和內容融入教學中。
筆者在收集大量資料后認為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戲法,以課件的形式帶領學生“穿越”回中世紀,以莊園領主的身份,感受在西歐莊園的一日平凡生活。整個教學課件在制作上應圍繞“角色信息——莊園領土地圖——法庭審案—農奴逃跑”四個重要的知識點進行,隨著一日生活中各項事件的發生,帶領學生逐步突破西歐莊園概念、莊園領主和佃戶之間關系、農奴制度等教學重難點。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提出如“如果穿越回西歐莊園,你還想體驗誰的生活?說說原因。如果農奴逃跑到了城市,我們應該怎么辦”等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探究和自主預習。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在游戲中收獲知識、提升歷史能力。
(二)積極調整教學方法,提升教學實效
除改變傳統的觀念外,教師還應積極調整教學方法,結合素質教育目標展開創新,將教育重點由提升學生成績改變為獲取知識和提升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盡可能用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舉例,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共鳴。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主要指一種通過創設特定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究的教學方法,通常包括生活情境教學法、趣味情境教學法、問題情境法等,教師需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針對性地選擇切實可行的情境創設方法。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秦統一中國”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分別采用問題情境法和生活情境法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首先,從問題情境角度出發,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為秦滅六國的意義和原因,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這些知識,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情境。情境一: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不斷。當時的社會主要分為五個階層,分別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民,請同學們思考,如果你是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普通人,你的生活會是怎樣的?情境二:古語云“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同學們聽過商鞅變法嗎?請同學們思考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積極意義有哪些。教師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更為全面地從不同角度了解和思考秦滅六國的歷史背景、原因和意義,提升學習成效。
其次,從生活情境角度展開分析。除為學生展示史料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建立起生活與實際之間的聯系。“秦統一六國”一課中,秦始皇為鞏固統治、穩固地位采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權制度,學生需要明確掌握秦始皇采取這些措施的原因和意義,以及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生活教學情境:“同學們,如果我們想要開展一場全球旅行,那么在旅行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呢”接著,引導學生回答“兌換貨幣”,并為學生科普歐元的由來以及歐元給歐盟國家帶來的影響,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貨幣統一的重要性,引發對秦始皇統一措施的思考。
2.項目學習法。
項目學習法能夠通過以項目為核心的方式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的積極性,提升其學習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微項目教學法布置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并要求學生根據項目要求完成自主探究活動,將學生帶到深度學習狀態中,提升其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一節課的學習中,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為清朝對全國統治的基本史實,結合這一教學重點,教師可以設置“清政府版圖變化研究”的項目,引導學生在清政府版圖變化的研究中,清晰、直觀地從清朝時期的疆域變化范圍了解到雅克薩之戰、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等歷史事件對清朝統治版圖的影響,進而構建歷史空間和時間知識體系。
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先通過“大清亡了”這一網絡流行用語出發,做好情境導入,如“同學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王朝,在清朝統治后期,我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更險些淪為列強帝國的殖民地。然而,清政府也并非一直如此軟弱無能,在清政府建立的初期直至乾隆末年的這段時間內,清政府逐漸繁榮昌盛,不僅統治區域逐漸擴大,還通過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的方式獲取了周邊一些地區的控制權。請同學們思考,清朝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繁榮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引導其查閱教材,找出擴大清朝版圖的歷史事件。接著,教師提出啟發小組思考的項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嘗試通過翻閱教材、查找網絡資料等方式,嘗試思考清朝走向繁榮和開始衰敗的標志性歷史事件。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建立疆域變化和歷史事件、人物之間的聯系,進入深度學習狀態,促進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創新教學評價方式,注重提質增效
教學評價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既能夠幫助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也有利于切實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實現提質增效。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提升教學評價質量。一是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從多個維度對學生展開全方位評價,包括學生學習態度、知識技能、思維能力、歷史基礎等方面,客觀、具體地反映學生的歷史學習狀況;二是營造積極的自我評價與反思氛圍,鼓勵學生思考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不足,以及從歷史故事中獲得了哪些啟發等。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單元教學中,本單元共包含四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分別是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和八國聯軍侵華。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掌握這些關鍵歷史事件對應的代表性人物、關聯事件以及事件影響和原因,也要引導學生從本節課的學習中獲得有關生活、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等相關的收獲。基于上述教學任務,在單元教學完畢后的復習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畫時間軸的方式,幫助學生厘清事件之間的關系,初步形成歷史時空觀念,并依據教材和擴展史料,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些歷史事件的認識。
在單元教學評價環節,教師可以采用三種方法展開評價:一是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包括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以及隨堂測驗成績等方面;二是將時間軸轉換為思維導圖的形式,布置繪制思維導圖的課后作業,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之間關聯性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具備時空觀念;三是為學生播放與中國發展歷程相關的電影,要求其辨析“弱國無外交”這句話,嘗試通過收集資料的方式感受新時代的中國外交。
這樣的教學評價設計既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也能有效激發學生對國家建設和發展的思考,落實家國情懷和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作為一門貫穿古今的學科,學習歷史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晰地通曉“前事”,并充分運用從歷史中學到的做人道理、道德觀念等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初中歷史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更加切實可行的有效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學質效,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