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萍
古詩文不僅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傳承中一種集大成的文學形式,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有著極高的教育價值與傳承價值,對我國文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都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古詩文向來都是語文課程知識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究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文閱讀教學。
基于核心素養開展教學是新課標對教學實踐提出的新要求,標志著新時代課堂教學重點由知識中心正式轉向素養中心,同時也意味著教師要立足核心素養,對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的提升投入更多關注與重視。下文介紹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和小學高年級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現存的問題,就如何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文閱讀教學進行了說明。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文是立足中華文化體系下的漢語言體系建構起的學科,語言及與語言相關的知識內容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主要構成,教學目標也是教給學生更多語言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在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實現思維、認知等方面的綜合性提升。因此,小學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指向語言教學的“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素養表現形式,驅動著教師在設計與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引導學生通過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漢語言體系下語言文字的基礎特征和運用規律,確保學生能夠具備在具體語言情境中運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
在教育正式回歸育人本質后,教給學生更多知識不再是教育的唯一核心,學生思維的開發和思維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得到關注和重視。新課標也明確地將“思維發展與提升”設置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一種表現形式。綜合新課標的解釋和說明,思維發展與提升實際上指的是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過程中需要實現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其中,思維能力包括聯想想象能力、分析比較能力、歸納判斷能力等;思維品質包括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等,簡言之即為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完成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建構。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中“審”作為動詞,被衍生出審視、欣賞、品味、領會等多重意思;“美”作為名詞,指可供人“審”的各種客體和對象。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新課標中明確提到的語文核心素養構成之一,在語文的視域下,語言文字本身的優美性及搭配的巧妙性就是需要被“審”的“美”。因此,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也可以被理解為感受、理解、欣賞語言文字及文學作品之“美”的素養。具體到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語文方式,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完成對語言文字的領會與鑒別。
(四)文化理解與傳承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一門十分重要的人文學科,除語言作為一種交流、溝通工具自帶的工具屬性和實用屬性外,其也具備一定的文化屬性。語文教材中選用的不同時期、不同文化體系下的文學作品展現出了不同時期文化和不同文化體系的特性與差異。在以核心素養為關鍵詞的教育新體系下,文化傳承成了與育人并重的教育任務,語文這一人文學科更是落實文化教育、推進文化傳承的關鍵教育載體,因此文化理解與傳承也成了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具備與形成的一項文化素養,且直接指向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積淀、文化理解和文化參與。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文閱讀教學現存問題
古詩文主要指的是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包括詩、詞、曲、賦、散文等不同類型的古代文學作品,在數千年歷史中積淀、傳承至今并被選入語文課文的古詩文都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但在核心素養的古詩文教學中,以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古詩文本身教育價值的發揮。
(一)重視記憶輕視感知
在語言風格上,古詩文有著語言凝練、語調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征,相對于語言運用不太講究對仗、韻律的現代文學作品來說不利于學生記憶。再加上小學生自身思維認知層面發展的不足,很多教師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往往采用以背誦為核心的教學方式,旨在通過直接的背誦幫助學生建立讀古詩文的深刻記憶。與對記憶的重視相比,通過朗讀和吟誦進行的感知被很多教師忽視了,不僅對課堂學習產生影響,也對課下復習產生影響。很多學生在背誦古詩文后,不會再多花時間去感知與體悟古詩文中的情感和內涵,對古詩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二)重視翻譯輕視理解
語言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包括字詞含義的變化和表達習慣的變化,因此古詩文中很多字詞的指代、搭配都與現代漢語有著很大區別,在這種情況下,古詩文教學就包括了對其中字詞含義的解析和句段內容的翻譯。但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實踐來看,過度重視翻譯而輕視理解成了不可被忽視的問題,教師的直接翻譯淡化了古詩文中字、詞的意蘊美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就更難理解古詩文中字、詞運用妙在哪里,久而久之,難以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能力。
(三)重視展示輕視留白
小學是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意識與學習習慣、奠定堅實學習基礎的關鍵階段。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與選擇教學方式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但是,實際的課堂教學更為直接與直白,重視展示、輕視留白,即通過展示與課文相關的圖片、視頻、音頻來直接告知學生詩文中介紹了什么,沒有將古詩文中留白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學生也失去了通過想象來感知古詩文中抽象意境的機會,削弱了古詩文的意蘊和魅力。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文閱讀教學策略
古詩文成為中華文學的經典和中華文化的載體,主要依賴于其精練的語言、優美的韻律和深遠的意境,而且在語言、韻律、意境上區別于現代文體的這些獨特優勢,也為古詩文的教學創造了更多的可能,讓教師能夠依托古詩文教學落實對學生多項核心素養的培養。但結合當前階段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古詩文教學實踐來看,要想最大化發揮古詩文的教學價值,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更強助力,教師需要基于不同的出發點,引導學生完成對古詩文的多元化探究和多角度思考,確保學生能夠在對古詩文內容的探究與思考中真正感受到古詩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進而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古詩文的學習與解析中,具體路徑如下:
(一)以感知為出發點,演繹古詩文情境,增強學生感知
與語言表達直白的現代文學相比,語言精練又有韻律的古詩文中包含著文學與藝術視域下多種不同形式的美,這些不同形式的美中又包含了詩人內心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記錄,以及對生命的詮釋。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古詩文中由詩人的人生感悟、生活記錄、生命詮釋和審美理解共同建構起的情境,基于對古詩文情境的感知來引起學生的共鳴,為學生帶來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和學習印象。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古詩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在古詩詞主旨和大意的講解之外,教師可以通過演繹古詩文情境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古詩詞建構的意境中,讓學生在演繹情境過程中的感知與詩人創作古詩詞過程中的思緒形成聯動,進而增強學生的詩詞感知能力。這首詞作于詞人被貶官后在江西閑居之時,詞中重點描繪了黃沙嶺的夜景,通過對夏夜山村田園風光的描寫來表達了自己對當時豐收年景的由衷喜悅。在帶領學生演繹詩詞情境時,教師可以以詩詞中描繪的鄉野夜景為背景,以“豐收”為關鍵詞創作一個與詩詞情境相符的情景劇,再由學生來進行演繹。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
(二)以理解為出發點,補充古詩文背景,深化學生理解
古詩文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體裁,在中華民族歷史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體裁特征、主題特征和語言特征,但不管是哪種體裁、主題的古詩文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即創作時間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相契合。但是,學生對古詩文的歷史背景與作者的人生境遇都不夠了解,對古詩文內容和其所傳遞的感情的理解有著很大難度。基于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高年級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以理解為出發點,通過適當且適度的背景補充來深化學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古詩《江南春》時,如果只看古詩內容,學生多只能看出這是一首描繪江南明媚春光的寫景詩,因為四句詩都是寫景,其中也明確寫到了各種不同的意象與景物,整體描繪出了一幅生動形象又豐富多彩的江南春日畫卷。而在補充了詩人寫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爭斗,統治者信仙好佛的晚唐后,學生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句的理解被賦予了新的視角,詩中沒有直接提到晚唐時期的時代風貌,卻用南朝虔誠事佛,到頭來只得一場空的歷史來表達了自己的感慨與憂思。
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從來都離不開作品創作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際遇,對古詩文背景的補充能補全學生的視角,幫助學生建立對作品主旨與內涵的完整理解。
(三)以留白為出發點,聯想古詩文場景,提升學生認知
留白是中華文化體系下文學與藝術創作的一種獨特技法,歷史上的文學大家和藝術大家都極為擅長用留白的方式為作品預留想象空間,發揮文學藝術表達的價值。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需要立足古詩文中“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古詩文描繪的場景,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古詩《十五夜望月》時,教師可以將古詩中描繪場景的直接展示轉變為對古詩中留白的聯想。這首詩一共四句,前兩句直接寫景,選取了月光、棲鴉、濕桂花這三個典型意象,描繪了中秋的獨特夜景,即“庭院地面被月光照得雪白,雪白的地面上有一棵樹,樹上棲息著一只烏鴉,院中的桂花也被清冷的露珠打濕”,后兩句則是用委婉的疑問表達了詩人望著月亮時心中對友人的懷念。在以留白為出發點的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在腦海中想象古詩前兩句所描繪的場景,再結合后兩句進行細節補充,宛若是詩人一樣身處庭院中的哪一處,在望著月亮懷念友人時又在做什么。這種補充式的聯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認知,鍛煉學生的思維。
(四)以延伸為出發點,探究古詩文內核,革新學生思想
古詩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不僅蘊含著深刻的情感,也蘊含著精髓的文化和思想,包括禮儀、風俗、習慣等各個層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同時賦予了古詩文深厚的歷史研究價值與文化研究價值。基于此,在開展強調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古詩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古詩文中深厚的文化價值進行更深入地挖掘,將古詩文教學延伸到對文化和情感的深層解讀上,以此實現對學生思想的革新和文化認知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弈》時,教師可以在字句翻譯之外,更多地關注這個故事能帶給人怎樣的啟示。這篇文言文主要講述了弈秋教兩個徒弟下棋的故事,其中一個徒弟在學棋的時候專心地聽著弈秋的教誨,另一個徒弟在學棋的時候心里卻想著拿弓箭把要飛來的大雁射下來,最終的結果就是專心學棋的人技藝更高。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要專心”的文章主旨出發,帶領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學習”的建議,并通過發散性、延伸性的探究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理解與傳承文化的素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文是中華文化中十分寶貴的財富,是中華文學體系中集大成的文學形式,無論是從歷史、文學還是教育的視角出發,古詩文中都有著很多值得深入探究和深入思考的內容。古詩文兼具文學性和藝術性,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內容體系中有著比其他課程內容更大的理解難度,以小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很難真正理解古詩文的內涵與價值。在強調學生核心素養建構與發展的教育生態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以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為基礎參考依據,充分開發古詩文在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方面的教學價值,在立足古詩文文體特點開展的個性化教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