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瑜
游戲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在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和豐富知識經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打造契合幼兒成長和能力發展規律的游戲教學活動是未來幼兒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體現幼兒園游戲教學活動價值的關鍵在于挖掘游戲本身的精神內涵,教師需要深入探尋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游戲精神,重構幼兒園游戲教學活動體系。本文簡要探討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滲透游戲精神的意義,并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游戲精神做出分析,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游戲精神的探尋與重塑提出幾點建議,旨在更加了解及完善游戲教學這一幼兒教育基本組織形式,解決當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游戲精神缺失的問題,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一、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滲透游戲精神的意義
探尋和重塑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游戲精神,其本質為打造更為符合幼兒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游戲教學活動。幼兒游戲教學活動并非單純地講授知識,而是一種具有教育意義的實體性游戲活動。為了將幼兒園游戲教學活動打造為生動、真實、開放的教學過程,教師需要立足幼兒特點,充分考慮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體驗感,創造能夠激發幼兒自主性的游戲活動空間,使幼兒園教學活動具有游戲精神的特質。
探尋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游戲精神,重塑幼兒園游戲教學體系,這能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發出游戲指令,幼兒被動接受游戲要求”的傳統幼兒游戲教學形式,教師不再扮演游戲活動的指揮者,而是更加注重發揮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使“偽游戲”成為“真游戲”,給予幼兒真切的游戲體驗。在這種幼兒游戲教學體系下,幼兒擁有自主游戲的權利,游戲活動不再是教師主導和操控下的“包裝式”教學活動,幼兒有機會真正體驗到游戲帶來的學習樂趣,更有助于激發創造欲,帶來前所未有的愉悅感。
二、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游戲精神的內涵
(一)愉悅精神
與其他形式的教學活動相比,游戲能夠帶給幼兒愉悅感,因此愉悅精神可以被理解為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游戲精神。作為一種強調幼兒自主體驗式的教學活動,游戲需要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與外部環境進行有效互動,在互動中創造快樂、在互動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保證愉悅感是游戲教學的第一要素,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得強烈的愉悅感,不僅可以提升參與游戲的積極性,也能夠豐富認知,促進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應有的放矢,在保證游戲活動教育價值正常發揮的同時,盡可能增強游戲的愉悅感。
(二)創造精神
幼兒往往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其熱衷于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新的嘗試,由此可見,創造精神也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游戲精神。游戲中的再創造,既體現在幼兒基于游戲內容想象世界,又體現在幼兒基于游戲規則的現實創造,能夠給幼兒帶來超越游戲本身的過程性體驗,提升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發展創造能力。教師應探尋創造精神在幼兒游戲教學活動中的滲透路徑,鼓勵幼兒在游戲中自由探索,發現無限可能。
(三)自由精神
為保證游戲活動順利進行,教師需要制定相應的規則,但是在規則的框架下,幼兒難免在游戲中產生“放不開”“受限制”的感覺,這種規則感束縛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而自由精神也是教師在幼兒游戲教學活動中需要探尋的重要游戲精神之一。強調幼兒游戲的自由精神,并非打破原有的游戲規則,而是引導幼兒在規則要求下有序參與游戲活動,獲得自由的體驗。換言之,自由精神即幼兒以主觀自愿的態度參與游戲,是為滿足內部需要而完成游戲目標,并非強制性地要求其參與游戲,這能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良好的自主發展體驗。
(四)體驗精神
游戲是基于幼兒年齡段特點和發展需求打造的“專屬性”教學活動,因而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體驗感決定著游戲活動的開展質量。從這一點出發,體驗精神也是游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游戲體驗并非僅為游戲本身的表象體驗,還在于幼兒在游戲深層次體驗中獲得的感知和體悟,這影響著幼兒能力素養的生成和發展。教師應從幼兒的心理層面出發,分析其心理需求,在游戲活動中融入豐富的體驗內容,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實現理性與感性的有機融合,獲得思想和情感的一體化發展。
三、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游戲精神探尋與重塑策略
(一)確定游戲主體,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
幼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探尋游戲精神時,教師同樣要以幼兒為游戲活動的主體,以現代化教學思想為指導,基于幼兒主體性需求打造契合其發展規律和興趣喜好的游戲活動,增強幼兒園游戲教學活動的吸引力。同時,教師要給予幼兒正向引導,使其在游戲活動中自主探索,了解游戲要求、掌握游戲方法。教師需改變游戲指導者的身份,突出幼兒的游戲主體地位,提升幼兒園游戲教學活動的整體效果。
例如,在“小小建筑師”游戲活動中,游戲活動目標為指導幼兒感知不同建構材料的特征和性質,引導其根據要搭建物體的外形特征,選擇合適的建構材料類型,根據主題要求進行自主建構,以培養幼兒的建構思維和動手能力,使其享受到游戲的樂趣。在游戲準備環節,教師可以提前在幼兒園周邊的道路、社區等區域范圍內錄制視頻,使幼兒在觀看視頻中熟悉幼兒園周邊區域的建筑物,確定建構對象。為體現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給予幼兒自主選擇搭建對象的權利,教師僅為幼兒確定游戲主題,如“利用材料搭建你喜歡的事物”,使幼兒能夠在理解主題的基礎上自由選擇游戲對象和搭建材料。這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游戲參與欲望,使其感受到自身在游戲活動中的主體身份。
比如,在觀看視頻后,幼兒決定以周邊的商場大樓為搭建對象,教師可為其準備相關的建構材料,隨后引導幼兒自主選擇合作對象,以合作形式完成對商場大樓的搭建目標。此后,教師應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搭建作品,講解搭建靈感、思路和方法。在游戲過程中,幼兒的自主意識得以形成,依靠自主思考和個人想法進行游戲活動,游戲體驗得到顯著提升。
(二)形成規則意識,培養正確的游戲觀念
任何游戲都強調公平性,規則是游戲的必要一環,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游戲精神也應從游戲規則方面入手,引導幼兒參與公平競爭的游戲活動,形成是非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結合游戲內容制定相關的游戲規則,并針對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遵守規則和違反規則等不同的行為,與幼兒協商如何獎懲,通過外部干預和引導的方式營造良好的游戲活動氛圍,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游戲精神。
例如,在“占座位”游戲活動中,此游戲具有一定的競爭性,需要多名幼兒同時參與游戲,教師組織幼兒圍成一個圓圈,并在圓圈內擺放數量少于幼兒的椅子。在聽到游戲開始的指令后,幼兒需要圍著椅子不斷走動,在教師發出“坐下”的信號后,幼兒應以最快的速度搶坐最近的椅子,沒有及時找到座位的幼兒將在本輪游戲中落敗。
這類游戲活動重在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和反應力,為保證游戲的公平性,教師需要設置相應的游戲規則,如“在其他幼兒已經搶奪椅子所有權并落座后,未得到椅子所有權的幼兒將不能繼續搶奪該椅子的所有權”“在游戲開始指令發出后,所有參與游戲的幼兒必須圍繞椅子進行走動,不得在開始搶奪椅子所有權的信號發出前占據椅子”“在參與本次游戲的過程中,不得與其他幼兒發生推搡、摟抱等沖突,也不得做出大幅度的爭奪動作,注意保證游戲的安全性”。教師應在游戲開始之前將上述游戲規則向幼兒進行講解說明,并在游戲過程中嚴格按照游戲規則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監督。教師若發現部分幼兒在游戲中出現違反游戲規則的行為,應立即叫停游戲并說明情況。對于游戲過程中始終自覺遵守游戲規則的幼兒,在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也應給予其相應的獎勵。在游戲規則的約束和教師的獎懲引導下,幼兒能夠形成規則意識,游戲活動也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功能,培養幼兒正確的是非觀念。
(三)創新游戲內容,培養幼兒的開放思維
幼兒園游戲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是為幼兒創造接觸外界事物、與周圍環境進行互動交流的機會,使其在自主交互的過程中提升認知水平,發展多項能力。教師應注重提升游戲內容的豐富度,重視將創新意識融入游戲活動設計中,以開放性的游戲內容激活幼兒的各項思維,引導其在完成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自主意識、創新意識,鍛煉思維能力。教師應以此為方向進一步完善幼兒游戲教學活動方案,合理規劃游戲內容,使幼兒在自由探索中實現思維發散,獲得能力提升。
例如,在“玩圈”游戲活動中,游戲道具為大小不一的軟圈,本次游戲沒有固定的玩法要求,教師應注重引導幼兒開發軟圈這一游戲道具的不同玩法,使其對“玩圈”產生興趣,能夠發散思維,嘗試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玩圈”。同時,教師提供了大小不一的軟圈,幼兒可以根據軟圈的不同類型思考不同的玩法,提出具有新意的游戲玩法,以提升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在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播放歡快的背景音樂,使幼兒盡快融入游戲中,用音樂激活幼兒的思維,使其探索全新的游戲玩法。譬如,一些幼兒選擇大的軟圈作為游戲道具,將軟圈固定在某個位置上,利用其進行鉆、跳等動作,開發出能夠鍛煉身體機能的游戲玩法。其他幼兒在觀看這一玩法后獲得靈感,由兩名幼兒用手抓住軟圈,其他幼兒按順序鉆過軟圈,后替換抓住軟圈的幼兒,重復上述游戲動作,開發團隊合作式的游戲玩法。除此之外,有些幼兒也將大的軟圈立在地面上,對其施加外部的力,使其像輪子一樣在地面上滾動,并比拼誰的軟圈滾得路線更直、距離更遠。同時,一些選擇小的軟圈作為游戲道具的幼兒,將若干個軟圈平放在地面上,并通過單腳跳、雙腳跳的方式通過由軟圈鋪設的路線,設計了一種形似“跳房子”的游戲活動。
不同的游戲玩法均象征著幼兒對游戲的理解,這種開放性游戲設計有助于鍛煉幼兒的想象能力,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增強其身體平衡能力和節奏感。
(四)拓展游戲領域,開發多樣化的游戲課程
幼兒園教育活動具有領域性,即導向性,教師往往在確定某一教學方向的基礎上設計專題式教學活動,高效培養幼兒的專項能力。在幼兒園游戲教學活動中,這種教學思想同樣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應充分發揮領域教學的優勢,針對某一領域確定游戲教學思路、明確游戲主題,引導幼兒在參與多樣化的游戲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游戲體驗,形成游戲精神,實現全面發展。
將游戲活動與教育教學結合起來開發新型的教育游戲具有重要的意義。譬如,在繪本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利用一些故事情節性較強的繪本,組織幼兒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演繹繪本故事內容。以“逃家的小兔”繪本故事為例。教師引導兩名幼兒扮演小兔和兔媽媽,結合繪本故事情節,扮演小兔的幼兒依次演繹“溪里的小鯉魚”“高山上的大石頭”“花園里的小花”和“飛翔的小鳥”等事物,而故事中的兔媽媽為找到小兔,也會隨著小兔變換的事物依次扮演“釣魚的人”“登山的人”“園丁”和“大樹”等事物。在演繹過程中,兩名幼兒需要通過對話和動作演繹的方式呈現故事情節。教師應鼓勵幼兒自主尋找演繹搭檔,并請各個小組依次登臺表演,由教師與其他幼兒為各組演繹水平進行打分。
在領域性的主題游戲活動中,幼兒既能夠獲得良好的游戲體驗,又可以通過獨特的方式學習知識,在活動中滲透獨特的游戲精神,將使幼兒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得到良好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游戲教學活動的靈魂便是游戲精神,游戲精神決定著游戲活動的設計質量、游戲體驗,也關系著幼兒游戲教學的成果。教師應在了解幼兒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分析其認知規律,明確游戲精神的內涵,以此為思路重塑幼兒游戲教學模式。教師應在保證幼兒游戲活動主體地位的同時科學設置游戲規則,使幼兒能夠在遵守游戲規則的基礎上享受游戲過程,獲得良好的愉悅感;善于創新游戲活動內容,體現游戲創造精神,發展幼兒創造能力;探索多元游戲教學課程的設計思路,使幼兒有機會自由選擇游戲內容,獲得多樣化的游戲體驗,體現游戲活動自由和體驗的精神內核。以游戲精神的探尋為導向,教師設計行之有效的游戲教學活動,培育幼兒正確的游戲精神,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