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廣, 王大中, 陸征麟
(??谑兄嗅t醫院,海南???570000)
頸椎病是中老年常見的脊髓功能障礙性疾病,隨著中青年腦力勞動者群體的增加,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大及電子工具使用頻率的提高,人們伏案工作、低頭姿勢的長期保持,使頸椎病患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患病率亦逐年增長[1-2]。在頸椎病分類中,臨床以椎動脈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artery,CSA)最為常見,本病是由于椎-基底動脈供血困難,在機械性壓迫等諸多因素刺激下,椎動脈處血管狹窄所致,最終引起諸如耳鳴、眩暈、疼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一系列臨床癥狀[3-4]。目前,對CSA 的根治性治療方案是欠缺的,仍以保守治療為主,如西醫非甾體鎮痛藥物治療和中醫針灸、熏蒸、推拿等治療[5-6]。本研究選取海口市中醫醫院的126 例CSA 病例進行回顧性研究,通過觀察患者的頸椎功能康復、血液流變學及血流動力學情況,對電針項六針聯合化瘀頸痹湯治療CSA 的特點及療效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探討電針項六針聯合化瘀頸痹湯治療CSA 的可行性及可靠性,以期為臨床提供新的治療方法及治療思路?,F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在??谑兄嗅t醫院接受治療的126 例CSA 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成2 組,將接受化瘀頸痹湯聯合常規針刺治療的67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接受化瘀頸痹湯聯合電針項六針治療的59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治療2周為1個療程,休息3 d 后開始下一個療程,2 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關于CSA 的診斷標準,辨證為血瘀氣滯證、腎虛血瘀證;②依從性良好,按研究進展需求全程參與治療;③無頸椎部手術史;④近3 個月無其他治療介入;⑤臨床資料保存完整;⑥年齡在18 ~80 歲之間。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腫瘤的患者;③合并有精神類疾病的患者;④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3.1 常規處理
2 組患者均給予化瘀頸痹湯治療。化瘀頸痹湯方藥組成包括:桃仁、紅花、赤芍、當歸、雞血藤、地黃、葛根、羌活、秦艽、香附、桑寄生、杜仲、伸筋草、甘草各10 g,所有中藥材均由海口市中醫醫院藥房統一提供并煎煮。水煎得藥液400 mL,早晚飯后分2 次溫服,每次200 mL。服藥時配合頸部熱敷,每次1 h。
1.3.2 對照組
給予常規針刺聯合化瘀頸痹湯治療。常規針刺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頸部,采用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產品,規格:0.30 mm×50 mm),風池穴向鼻尖處或下頜方向直刺1.5 寸,百會穴向后平刺0.5 寸,大椎穴沿脊柱方向刺0.5 寸,夾脊穴直刺1.0 寸,太沖穴與內關穴垂直進針1.0 寸,風府穴向下頜方向針刺0.5 寸,捻轉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留針25 min,每日1 次。治療2 周為1 個療程,休息3 d后開始下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3 觀察組
給予電針項六針聯合化瘀頸痹湯治療。電針項六針具體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頸部,采用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產品,規格:0.30 mm×50 mm),雙側天柱穴直刺1寸,雙側風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 寸,雙側頸3 夾脊穴沿脊柱方向直刺1 寸,得氣后接電針治療儀(深圳市東迪欣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52201184,型號:NT6021)。設置60 次/min 連續波,耐受強度根據患者感受調節,留針25 min,每日1 次。治療2 周為1 個療程,休息3 d后開始下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 頸椎功能評估
2 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行頸椎活動度評估。量化評分參考頸椎功能障礙指數(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總分范圍0~50 分,分值大小與頸椎活動度、頸椎功能強弱呈負相關[8]。同時,通過X 線片觀察頸椎生理曲度,曲度大小與頸椎功能強弱呈正相關。
1.4.2 血液流變學
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2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重慶天海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MVIS-2040A,渝械注準:20192220102),檢測2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
1.4.3 血流動力學
采用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S40 Exp,粵械注準:20172230237),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前椎-基底動脈收縮期峰流(Vs)、血管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平均血流速度(Vm),各指標均進行雙側檢測,取平均值。
1.5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進行判定。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 100%。以頭暈/頭痛、耳鳴、惡心/嘔吐、位置性眩暈、猝倒、旋頸試驗6 項為量化評分指標進行計分。非常明顯計3分、明顯計2 分、偶發計1 分、沒有計0 分,總分0 ~18 分,按總分降低百分比評定療效。顯效:80%≤療效指數≤100%;有效:50%≤療效指數<80%;無效:療效指數<50%??傆行剩?)=(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 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觀察組59例患者中,男27例,女32例;年齡24 ~68 歲,平均(46.24 ± 15.60)歲;病程3 ~14 年,平均(4.64±1.54)年。對照組67 例患者中,男28 例,女39 例;年齡21 ~66 歲,平均(43.70±18.71)歲;病程2 ~17 年,平均(4.25 ± 1.78)年。2 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2 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表1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1%(57/59),對照組為77.61%(52/67)。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artery[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功能比較
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NDI 評分及頸椎生理曲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NDI 評分及頸椎生理曲度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NDI 評分及頸椎生理曲度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NDI評分及頸椎生理曲度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NDI score and cervical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art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表2 2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NDI評分及頸椎生理曲度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NDI score and cervical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art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注: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3結果顯示:治療前,2 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art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表3 2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art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注: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5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4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Vs、Vm、PI及RI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Vs、Vm、PI 及RI 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Vs、Vm、PI 及RI 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art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表4 2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art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
注:①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椎動脈型頸椎?。–SA)的發生與患者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科技與勞動方式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發生了極大改變,人們低頭的時間因電子工具的使用越來越長,CSA的發病率亦逐年上升[10]。CSA患者臨床上以眩暈、頭痛、神經衰弱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皆為腦部血供不足所致,如受坐、睡姿勢影響,使上關節突壓迫到椎動脈引起腦供血不足,或頸項部活動時椎節不穩,刺激頸動脈周圍神經引起椎動脈收縮使腦供血降低,都會引發不同程度上的臨床癥狀[11]。目前,對CSA的治療方法,如通過頸項部肌群的功能鍛煉促進康復、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預防疾病進程及正確坐姿的養成減緩病癥影響等,均以保守方案為主。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頸椎病的概念沒有被明確定義,而結合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多將其歸屬于“痹證”的范疇[12]。本病是因患者長期的頸部過屈導致頸部的代償性失衡繼而出現的慢性勞損,引起局部氣血不暢所致,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勞倦內傷及痰濁中阻等皆可導致本病的發生,經脈痹阻使得局部筋骨無法受到氣血的滋養,最終出現疼痛[13-14]?!端貑枴け哉摗氛J為,痹癥是風氣、寒氣以及濕氣三者雜合聚于病灶,且聚而不散所致,故認為風、寒、濕三氣為痹證的基本致病因素[15]。結合“久病必傷氣”的疾病變化規律,治療應以“益氣活血,通經止痛”之治則為宜。
化瘀頸痹湯具有解痙止痛、活血理氣、溫經通陽、祛風散寒的功效。方中的紅花含有紅花黃色素,可改善腦組織缺血損傷[16];葛根可改善血液微循環;秦艽醇提物可減輕神經根組織病理損傷,改善疼痛[17]。雙側風池穴、天柱穴、頸3 夾脊穴均是治療頭部、脊柱、頸部等病變的首選穴位,可以令太陽經氣和督脈通暢進而起到調和陰陽的功效[18]。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1%(57/59),對照組為77.61%(52/67)。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NDI 評分與頸椎生理曲度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NDI 評分及頸椎生理曲度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Vs、Vm、PI 及RI 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在改善Vs、Vm、PI 及RI 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19]表明,項六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有助于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的改善,促進患者康復進程,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研究[20]顯示,頸針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緩解神經血管的被壓迫狀態,有利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
綜上所述,電針項六針聯合化瘀頸痹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患者的頸椎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及血流動力學指標,促進患者頸椎功能的康復,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