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曉艷, 蘇巧珍, 李慧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東省中醫院,廣東廣州 510120)
搐鼻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是指把藥物研成細粉,吹入或自行吸入鼻腔內,起到通竅取嚏的作用。周杰鋒等[1]提出,以藥物或物體作用于鼻腔,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可統稱為“搐鼻療法”。 搐鼻法以鼻腔作為藥物通道,藥物可為液體、粉末或固體,藥物刺激鼻腔,通過取嚏或出涎、出膿血為治療起效手段。現代的鼻腔給藥類似于搐鼻法。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顯示,鼻腔用藥主要從以下兩大通路進入中樞及外周循環:①藥物被嗅神經元攝取隨軸漿流動至嗅球,進而到達嗅腦[2],或通過延伸分布在嗅區的部分三叉神經分支傳入至中樞[3],或在嗅區薄弱的血腦屏障組織部位通過胞吞或擴散方式進入中樞及外周循環[4]。②鼻腔黏膜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靜脈竇及動靜脈吻合支,藥物可通過毛細血管到達中樞及全身循環。
搐鼻法因其具有宣通肺氣、疏泄腠理、振奮元氣、升清降濁、通經絡、開竅、祛邪的功效,又兼具藥量少、易操作、起效迅速的特點,在古代醫籍中廣泛應用于急救、頭面五官、婦科、兒科、瘟疫等領域,是具有特色的中醫外治法之一。以下通過對中醫典籍的整理并結合現代研究成果,從搐鼻法的中醫取效機制、搐鼻法的臨床應用、搐鼻法常用藥物、搐鼻法使用注意事項等方面探討中醫搐鼻法,以期為搐鼻法的現代中醫臨床運用提供參考。
1.1 鼻為邪之出入通道之一
中醫認為,諸竅乃人身之門戶也,邪從毛竅、鼻竅、口竅而入。《素問·五臟別論》[5]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鼻竅是邪氣入里的一個重要通道,同樣鼻竅也是一個祛邪外出的通道。
《中國歷代名醫醫話大觀》[6]記載張仲景的論述:“客氣內入,嚏而出之是也。”《素問·刺法論》[5]中提及瘟疫如何防護時指出:“不相染者……避其毒氣,天牝(天牝,鼻也……毒氣從鼻來,可嚏之從鼻而出。)從來,復得其往,氣出于腦,即不干邪。”《醫宗金鑒》[7]在種痘篇亦詳細記載了鼻內種痘苗的五臟傳送之理,即邪氣如何由鼻竅進出的機制:“鼻者,肺之外竅也。水苗種法,以苗塞鼻中,其氣先傳于肺,肺主皮毛;肺傳于心,心主血脈;心傳于脾,脾主肌肉;脾傳于肝,肝主筋;肝傳于腎,腎主骨;痘毒藏骨髓之內。感苗氣而發,其毒自骨髓盡達于筋,腎臟之毒解矣;自筋盡達于肌肉,肝臟之毒解矣;自肌肉盡達于血脈,脾臟之毒解矣;自血脈盡達于皮毛,心臟之毒解矣;自皮毛盡達于顆粒,肺臟之毒解矣。五臟之毒層遞而解,然后毒化漿成,收靨落痂。此種痘傳送之次序也,不可不知。”搐鼻法所用藥物也具有“五臟傳送之理”,藥氣入鼻,藏于心肺,經肺由心布散全身。
此外,從中醫經絡循行來看,鼻是經絡氣血密集之處,通過十二經脈與臟腑相通。鼻與肺相通,肺主一身之氣,取嚏通關開竅,肺氣宣通,氣機暢利。
1.2 取嚏與吐法類似,具有通滯、祛邪外出、升提、解肌作用
《中國歷代名醫醫話大觀》[6]云:“蓋嚏中有發散意,與吐略同。”搐鼻取嚏在某種程度上是吐法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為吐法的變通。《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記載:“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邪結于胸中,須吐之;邪在頭面,可搐而嚏之。這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5]的“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不謀而合。可見,搐鼻可治療病位較高的疾患。
搐鼻的祛邪外出作用依靠嚏的發生。嚏是一種常見的生理表現,在疾病向愈之時也可產生。中醫認為,常人之嚏是“畜門”之氣一時滯而不上,下出于鼻而為嚏。《王孟英醫學全書·(隨息居)重訂霍亂論》[8]提及:“取嚏以通氣道,則邪氣外泄,濁氣可出,病自松也。”病邪由皮毛入肌腠,皮腠經脈不通,嚏既能使一時停滯之氣流通環轉,令皮腠經脈相通,也可在嚏發生之時祛邪從鼻竅而出。由此可知,搐鼻取嚏可通滯并祛邪外出,是治療一時氣滯實證的療法。嚏既可作為邪氣外出的一個表現,也可作為預后的一個標準。能取嚏可治,不能取嚏難治;有嚏則生,無嚏則死。
此外,搐鼻取嚏還具有解肌、升提的作用。《理瀹駢文》[9]云:“連嚏數十次,則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搐鼻取嚏能升提,升清則陽不壅于上、不陷于下,不至于有降而無升,亦能降濁氣,取嚏與“清陽升而濁陰自降”的理論相吻合。
中醫古籍中,搐鼻法最常用于急性病癥;其次,在內科、婦產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疾病及傳染病中也可散見其運用。
2.1 急性病癥
梅全喜等[10]發現,《肘后備急方》采用鼻藥療法治療急癥的藥方總共有27 首,可見其在急癥方面的運用之廣。中醫認為,牙關緊閉、不省人事、中風、猝死等危急情況屬于氣上閉而不通之證,除可采用家喻戶曉的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等內服藥辨證治療以外,還可采用搐鼻取嚏法。古代中醫文獻即記載了關于縊死、魘死、溺死、凍死采用生半夏、皂角、細辛搐鼻治療之法。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芳香開竅藥經鼻可提高腦損傷后昏迷患者的腦血流速度,改善腦損傷區腦血流,對腦損傷后昏迷患者有較好的促醒作用[11]。葛琴靈等[12]觀察了芳香開竅劑霧化對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腦血管痙攣患者的影響,結果發現,經鼻中藥霧化吸入可緩解此類患者的血管痙攣,降低腦血流速。
2.2 內科疾病
2.2.1 頭痛 古籍中采用搐鼻法治療偏頭痛的記載較多,如明代李中梓的《醫宗必讀》[13]有“生蘿卜汁仰臥注鼻,左痛注右,右痛注左”“隨患人左右搐之”等描述。付高爽等[14]通過檢索《中華醫典》,發現中醫古籍中關于經鼻腔給藥治療頭痛的處方共有169首。由此可知,搐鼻法治療頭痛在古代應用較廣泛。
嚏在某種程度上是吐法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故而可治療病位較高的疾患。采用搐鼻法治療頭痛時,若按六經辨證,則太陽頭痛的搐鼻藥多選用川芎、獨活、羌活、麻黃,分布在柴胡帶(少陽經循行部位)[15]的少陽頭痛的搐鼻藥多選用柴胡,陽明頭痛的搐鼻藥可根據黃煌教授的藥證思想而選用石膏、白芷[16],太陰頭痛的搐鼻藥多用半夏、南星,少陰頭痛的搐鼻藥多用細辛;若按八綱辨證,風寒入腦的搐鼻藥多用蘿卜汁,風熱頭痛的搐鼻藥多用青黛、蔓荊子、郁金、薄荷,寒濕頭痛的搐鼻藥多用紅豆、羌活、麻黃、連翹、瓜蒂、麝香,濕熱頭痛的搐鼻藥多用赤小豆、苦瓜蒂,氣血兩虛頭痛的搐鼻藥多用川芎、細辛、蔓荊子、薄荷、蓖麻子。現代研究報道搐鼻散劑鼻腔給藥能有效緩解頭痛的急性發作[17-19]。
2.2.2 黃疸、臌脹 明代薛己的《外科發揮》記載了搐鼻取嚏法治療黃疸。治療黃疸內熱時,搐鼻多用瓜蒂末、赤小豆。瓜蒂苦能涌瀉,赤小豆能燥濕,二藥合用契合黃疸多濕的病機。現代臨床報道雷火灸聯合搐鼻法可治療肝硬化腹水患者,且搐鼻法可通過搐鼻的開泄作用,使心肺通調水道的功能恢復正常[20]。
2.3 婦產科疾病
《理瀹駢文》[9]記載了應用搐鼻取嚏法治療婦產科的相關疾病,認為“凡欲升者,均可以嚏法升之也”。若出現盤腸生產(即生產時子腸脫出),多單用一味生半夏末或者皂角末搐鼻,或用細辛、麝香、全蝎;轉胎(即胎位不正)多用搐鼻取嚏,以使臟腑搖動而胞自反上;胎壓膀胱、小便不通時,亦可用搐鼻法,因其能升提其氣,從而使小便自下。
2.4 兒科疾病
搐鼻取嚏法因其簡單操作,極大地降低了對患兒配合度的要求,因此搐鼻取嚏法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較具優勢。但由于搐鼻取嚏受藥物本身能否取嚏的限制,故搐鼻法仍只是在治療小兒客忤、暴死、中惡、傷風感冒、小兒時疫等病癥時應用較多。《大醫馬氏小兒脈診科》[21]記載,針對小兒驚風、昏迷不省、口噤者,先用搐鼻開關散,以探其安危,然后再辨證用藥。搐鼻取嚏法治療驚癇、昏迷不省的代表方為搐鼻散,組成藥物為川芎、藿香葉、牙皂、白芷、細辛、辰砂;口噤多用郁金、藜蘆、瓜蒂搐鼻取嚏。《醫宗金鑒·兒科心法要訣》也提到生半夏、皂角、細辛、薄荷各等分,研細末,用筆管吹入鼻中,可治療驚風搐搦神昏。
2.5 鼻、眼、咽喉科疾病
鼻與五官彼此相通。治療鼻淵,多用郁金、川芎、青黛、薄荷、小黃米等藥物。治療鼻衄時,野駱駝糞干末搐鼻是記載最多的方式。現代醫家王世彪[22]用單味皂莢末搐鼻治療鼻鼽,獲得較好的療效。搐鼻法治療鼻息肉的藥物多用雄黃、瓜蒂、綠礬、麝香。
搐鼻法治療眼科疾病的用藥如下:治療目生翳障的藥物可單用鵝不食草,也可用藜蘆、丁香、川芎、藿香;治療赤眼翳障,多用凌霄花、鬧羊花、苓苓香;治療風熱眼腫難開,多用雄黃、辰砂、細辛、冰片、麝香;治療倒睫多用石斛、川芎或單用木鱉子。劉金生運用北京中醫藥大學研制的“頭痛立安”速效滴鼻劑治療眼科疾患,取得了較好的療效[23]。
搐鼻法治療喉閉不開、牙關緊閉多用搐鼻散、奪命通關散,或用鴨嘴膽礬、草烏頭;失音可用細辛、皂角;治療魚刺、骨頭卡喉,多用皂角末。
2.6 瘟疫
宋代龐安時在《傷寒總病論》中記載:“避瘟疫論……入溫家令不相染,研雄黃并嚏法。水研光明雄黃,以筆濃蘸涂鼻竅中,則疫氣不能入,與病人同床亦不相染。”可見,采用雄黃涂鼻法可避瘟疫,其機制可能與保護鼻黏膜,防止病邪入侵有關。《中醫辭海》[24]收錄了沈善謙在其《喉科心法》提出的措施,即在探望瘟疫患者后,需洗手,并取搐鼻散嗅之,取嚏后可以防護。這與現代醫學中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防護相吻合,通過取嚏的方式可清除鼻腔內附著的病毒。
搐鼻法較之湯劑,藥物用量較小,起效較快。湯劑藥物即便是單味用藥,劑量通常在3 g 以上,且湯劑起效相對稍慢。搐鼻法僅靠鼻腔的狹小空間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且所選取的藥物以藥性較銳為特點,故能起到用最小藥量而達起沉疴之效。搐鼻方的藥物組成通常藥味較少,藥物組成多較固定。單味藥的搐鼻方常用藥物有鵝不食草、皂莢、生半夏、瓜蒂,這些藥物能刺激鼻竅引起噴嚏。配伍組成的藥物中,細辛、皂莢兩味藥常配對應用,此二味藥皆辛散之藥,能透頂通關醒神;皂莢、麝香配伍,麝香開竅之力更強,且在儲存過程中可防止皂莢被蟲蛀;瓜蒂常與赤小豆配伍,取瓜蒂苦能涌瀉,赤小豆燥能勝濕。
搐鼻法常用藥有皂莢、赤小豆、鵝不食草、瓜蒂、生半夏、細辛、麝香、蓽茇、藜蘆、蓖麻子、川芎、萊菔子等,結果見表1。

表1 搐鼻法常用藥物及其功效與主治Table 1 The list of the commonly-used herbs for sneeze-inducing nasal application therapy and their therapeutic actions and clinical indications
中醫古籍文獻記載,在使用搐鼻法時最好口腔含水或咬銅錢一枚,以防止藥末進入咽喉、氣道引起嗆咳;也記載用絹帛包住藥物然后納鼻。《目經大成》記載,搐鼻之藥藥少性銳,搐之宜緩而不宜急,體弱及久病人禁用[36]。《急救廣生集·岐天師別傳》記載納鼻孔中的藥丸后,“有清涕流出,即將丸取出,痛即愈,永不再發。倘不急將丸取出,久留鼻內,必致腦髓流出,反成不可藥救之癥。切記切記”[37]。可見搐鼻療法的藥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王愛榮[38]指出,應用搐鼻藥后,涕淚痰涎較多的應及時擦拭,以免堵塞鼻孔。錢蘇海等[39]認為,對于血壓過高、腦血管破裂風險較大的患者,取嚏可能會引發腦出血,而孕婦連續噴嚏可能會導致流產。可見搐鼻療法有一定的禁忌證。
綜上,搐鼻取嚏是吐法形式的變通,具有祛邪外出、開竅通滯、解肌、升提的作用,起效迅速,用藥精簡且較便捷。雖搐鼻法現代藥理機制已較明晰,但因鼻腔給藥的藥物劑型較粗糙及單一,搐鼻療法的現代應用受到一定限制。隨著搐鼻后的調護、鼻腔黏膜的保護、劑型優化措施的不斷完善,搐鼻療法有望在現代臨床應用方面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