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
(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浙江杭州 310053)
“太乙神針”又名雷火針、雷火神針,是指將藥物加艾絨配制成的艾條點燃后按壓熨于穴位的方法。關于“太乙神針”的發展源流,已有較多研究。其芻形見于元末明初的道教術數著作《法海遺珠》,至明中期《神農皇帝真傳針灸圖》出現“火雷針”之名?!疤疑襻槨敝麆t首見于清初韓貽豐所撰的《太乙神針心法》[1]。之后,“太乙神針”由韓貽豐傳至范毓馨,再經范毓?傳于世間,之后出現多種著作[2]。
太乙神針及其前身雷火灸,被認為是“實按灸”的代表,“成為實按灸的兩大代名詞”[3]。實按灸的基本特點是用藥物加艾絨制成灸具,其隔具早期曾用符紙,后來“統一以隔七層紅布為準”[3],其方法基本定型。在有關“太乙神針”的不同著作中,出現過將太乙神針改良為隔姜并罩以面碗來施灸的形式,名為“太乙神針灸法”,但所用的灸具仍然是添加了藥物的艾絨?!疤疑襻樉姆ā庇汕宕颖睖嬷莸娜~圭創制于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以下均為公元紀年)。不過,目前有資料表明,太乙神針有另一種隔姜灸法,可能是范毓?改良的方法,其創始時間可能更早,且唯獨在嶺南流傳。為比較和考察兩種方法異同,以下將“太乙神針”的實按灸法稱為“經典法”,而此種隔姜灸法稱為“別種法”,對其來源與特點進行考述,以期為臨床灸法的拓展提供思路。
清朝康熙年間,韓貽豐首先將雷火針法改稱“太乙神針”,但其所著《太乙神針心法》一書未透露神針配方的藥物組成。后來韓貽豐傳給山西介休的范毓馨時,頗為鄭重其事,要求范毓馨呈上“懇傳《太乙神針》投詞”,并許下承諾:“毓馨自得法之后,決不敢浪授輕傳,妄泄秘妙;決不敢貪財圖利,措索窮人;決不見艷冶而起淫心,藉醫漁色;決不敢受師恩而昧根本,飲水忘源”[4],之后才予以傳授。
范毓?是范毓馨的弟弟,他們的父親范三拔是當時的晉商巨富。乾隆《介休縣志》卷10 載:“范毓馨,三拔長子。”卷9 載:“范毓?,三拔季子,字培蘭”[5]??h志記載證實了范毓馨與范毓?為兄弟關系。據考證,范毓?約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卒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6],武舉出身,曾任湖南桂陽營總兵,雍正十年(1732 年)任廣東潮州鎮總兵,乾隆元年(1736 年)任廣東提督。乾隆六年(1741年),任直隸正定鎮總兵而離開嶺南。
現存范毓?作于雍正丁未年(1727 年)的《太乙神針·原序》載:“歲在癸巳,幸獲《太乙神針》一書?!卑雌渖钅甏?,“癸巳”當為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這比《太乙神針心法》中韓貽豐正式授此法于其兄范毓馨的康熙丙申年(1716 年)還要早。范毓?稱“十余年來每遇風寒暑濕及沉痼之疾,針治無不立愈”,他在湖南任職就“增訂針法穴道證治各條,付之梨棗,廣為流傳”[7]。到廣東任職后,范毓?仍繼續推行此法。
據后來周雍和整理的《太乙神針》序言所載:“雍正間粵東潮州總鎮范公毓?號培蘭者,留心壽世……適有道人踵其署而傳其秘,號曰‘太乙神針’……即多制藥針,詳列癥治,遍送世人”[8]。從這些記載來看,周雍和可能獲得的是從潮州傳抄出去的方法,但未見到范毓?的序言,也不知太乙神針的真正來歷。據其記載,先是紹興人王大德獲此針法,又傳給同鄉沈士元,1772 年浙江人周雍和從沈士元得此法,重加整理,以《太乙神針》的書名刊行。此后各種流傳版本中,大部分是依據周雍和整理本重刻的。據這些資料,太乙神針在清代主要源于范毓?的公開傳播,經江浙人士推廣而逐漸廣泛流行。
清中期以來,各地出現了多種以“太乙神針”為名的著作,可見其流行情況。各書記載亦有小異,清代19 種不同“太乙神針”著作的簡況及神針配方見表1。

表1 清代不同“太乙神針”著作簡況及神針配方Table 1 Overview of the works about Taiyi moxa-stick moxibustion therapy issued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oxa-stick prescriptions
由表1可知,以上各傳本中大多數著作都提到該法是由范毓?傳出的。神針配方的藥味上稍有區別,有研究者已經進行了梳理[9],總體上區別不大,本文將其統稱為“經典法”。各書的體例上還有一處較明顯的區別,即在對穴位介紹和病癥主治的書寫形式上存在差異,如有的分開分紹,有的將穴位位置附于病證主治之中,但主要內容基本一致。
部分版本附有后人的增補,并記載兩種太乙神針的改良方法。太乙神針改良法之一見于1856 年葉圭的《太乙神針灸法》,該著作介紹了面碗隔姜法,仍用太乙神針艾條,只是灸法改為隔姜灸,另加一個面碗罩在艾炷上。此種是“經典法”的隔姜改良法,也曾被多種版本收載。改良法之二是1874 年潮州和廣州的兩種版本中(表1 的⑨⑩)附錄的由區范心所傳的“太乙灸法”。該法的特點是不用太乙神針法艾條,而是改用藥塊進行隔姜灸,形式上差異較大(詳見后文)。不過由于其藥物也是使用類似配方制成,故仍可視為“太乙神針法”,以下稱為“別種法”。經進一步考證,該法還有更早的來源記載。
1874 年兩種廣東版本《太乙神針》所附的“太乙灸法”,經考察更早見于1813 年的《經驗良方》一書,并且是直接以“太乙神針”來命名的。
清中期以來,嶺南地區經濟漸興,醫藥出版也日益繁榮,出現了一些影響很大的驗方類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順德周桂山所輯的《經驗良方》。周桂山名其芬,1813 年中舉,后曾任刑部員外郎,曾廣泛收錄醫方,“于見聞所及以試驗者,錄之廣其傳”。周桂山在1808年應試時就刊行道教書《太上感應篇》,自稱獲報應驗,其《經驗良方》一書就附刻于《太上感應篇》之后,后隨該書多次刊刻。其中載有“太乙神針”方,其組成藥物為:真麝香、川烏、草烏、生南星、生半夏、雄黃、雌黃、丁香、細辛、威靈仙、蜈蚣、硫黃,共12味,不加艾絨。制備過程是將除硫黃外的各藥研細末,先將硫黃濃煎,后加入各藥末,制備成塊,“凡治病時,即取黃豆大一粒安放姜上,對正穴道,用火燃點”[10]296-297。
上文即“別種法”的詳細內容。與“經典法”相比,相同之處一是其灸料同樣是用多種藥材制備,二是“用針法”中的穴位介紹和證治選穴等大部分相同,可見兩法基本同源。不同之處在于,“別種法”的形式屬于隔物灸法,而非實按灸,“經典法”為“以紅布七層安于穴上候針”,而該法則“用生姜一片如錢厚,安于穴上候針”?!督涷灹挤健吩凇坝冕樂ā焙笥涊d其來源時,就同時強調其以隔姜為特點:“此方得自范培蘭先生,其用法隔姜一片”[10]296-297。
目前所見,《經驗良方》有兩個版本,一種收載492 方,每方有編號,其第一方即為太乙神針方。另一種方數較少,也無編號,無太乙神針方。《廣州大典》影印的廣東中山圖書館藏本《經驗良方》即為前者,書前有收藏者按語指出:“此書為順德周桂山孝廉所輯,清嘉慶時年間人。其后又擇其精者附印于《太上感應篇》之后”[10]289。這說明有“別種法”太乙神針方的《經驗良方》是全本,表明此法在嘉慶時已經流傳于嶺南。此法還被其他嶺南方書轉載,如1894 年出版的流行甚廣的符霽光《符樂善堂經驗良方》,則全文照錄此法。
在潮州和廣州刻本的《太乙神針》中,其“太乙灸法”是作為附錄出現的,二書的主體仍是“經典法”。二書有嘉禾人松亭居士所作的“原序”,稱于己未年之秋客居嶺南,其家藏有太乙神針一書,用此法治愈朋友的疾病,后加以刊刻。松亭居士的真實姓名和生平無從查考,其所說的“己未年”或應是1859 年。浙江嘉善人陳士松于1872 年在潮州獲此本,指出“松亭居士刊本久佚,近人傳鈔,訛奪過多,穴道圖尤甚,因仿內經圖說校正”,與宜興人汪川如一起整理后刻行于潮州。據稱,陳士松是當時廣州有名的師爺,“幕游閩粵數十年,歷膺各大府之聘,為粵幕第一人,聲名藉甚”[11]。他兩年后退隱返鄉,返廣州時見市面無此書,于是托付給同鄉兼姻親俞宗杰再加以刻行,即1874年的廣州本。
然而,陳士松在潮州和廣州刊刻的《太乙神針》書中卻只字未提曾在這兩地為官的范毓?。這可能與山西介休范氏家族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破產,家產被朝廷查抄有關。但范家畢竟不是大逆之罪,北方各地傳刻的版本依然出現他的名字,可見并非政治原因。只能猜測陳士松所獲的松亭居士版本中未曾提到范毓?。根據這兩個版本中的記載,“太乙灸法”是由區范心所傳,區氏不知何許人。其記載的方式,先是列出藥方,次述隔姜用法,證治則略去,書中說:“證治與前同,應免重刊。”這表明區范心提供的內容本來是有證治部分的,可以判斷他應是轉抄自《經驗良方》。
目前所見,除上述嶺南醫書外,其他所有關于太乙神針的版本都未記載“別種法”?!督涷灹挤健分懈艚奶疑襻槨皠e種法”從何而來?書中明確提出源自范培蘭(即范毓?)。鑒于范毓?曾任廣東潮州總鎮和廣東提督,在當地曾著力推行太乙神針,這一說法應可信。之所以與“經典法”不同,推測是范毓?在廣東應用過程中,結合嶺南地域環境特點而進行的改良。
從配方來看,“別種法”減少了各種行氣活血藥物,而加用川烏、草烏、生南星、生半夏,其蠲痰通痹效果更強,符合嶺南多痰濕、多痹痛的特點。用法改為隔姜灸,則比實按灸更溫和。據薛昊等[12]的研究,點燃后的雷火神針溫度比清艾條要高,實按灸雖然隔了七層紅布,若操作不當,仍有灼傷之虞。嶺南炎熱多汗,人們更畏懼灼傷。這種改良方法,應該是后來出現的,僅在嶺南流傳。
唐代《外臺秘要》談及灸法應用時曾指出:“灸不過三分……若江南嶺南寒氣既少,當二分為準”[13],說明在灸療中也應注意“因地制宜”?!疤疑襻槨弊鳛橐环N臨床有顯著效果的灸療方法,在嶺南出現的改良方法,也與地方氣候環境有一定關系。太乙神針的“經典法”與“別種法”在療效上是否有區別,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