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關于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融合的案例層出不窮,尤其在國家提倡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之下,制造和服務“兩業”相融,帶來了“1+1gt;2”的效應。在融合的過程中,制造業實現了提質增效,服務業拓寬了服務邊界,二者合力推動各地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智能工廠內,機器轟鳴,機械手有條不紊高效運轉,有“智慧眼”的機器人閃轉騰挪動作嫻熟;許多制造型企業結合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從單一的“賣產品”轉向全程的賣“產品+服務”,成功探索出切實可行的“產品+服務”經營模式;消費者正逐漸成為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真正的決策者和參與者,“私人定制”延伸到諸多制造領域;工業互聯網助力,智能倉儲物流成為眾多新興制造企業降本增效的“神兵利器”;互聯網跨境平臺蓬勃興起,為供給和需求“交易”匹配信息、搭建平臺、提供保障……“兩業”相融的模式豐富多彩,相融的路徑千變萬化。
“兩業融合”既是順應數字時代產業邊界日益模糊趨勢的選擇,也是有效應對后疫情時代全球制造業分工深度重塑的有效手段。有專家研究發現,在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服務業漸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賦予了新的動能。其中,不斷增強生產性服務業實力,以更加包容的態度支持新業態發展,推動數字化轉型,這幾個方面是重要“抓手”。
尤其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獨特的服務業領域,其核心任務在于確保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穩定,助推工業技術的進步,促進產業升級并提升生產效率。它扮演著為制造業提供重要保障服務的角色。與制造業緊密相連,生產性服務業可以說是由制造業內部的生產服務部門逐漸獨立出來進而發展壯大的新興產業。
去年,江蘇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江蘇省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計劃實施方案》。里面提到,江蘇一直把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積極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到2025年,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年營業收入增速力爭高于全省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兩業融合”標桿引領示范典型、高質量發展領軍企業、高質量發展集聚示范區創建數量中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占比超過70%。到2030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6萬億元左右,比2020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一倍,實現倍增目標。
政策助力,江蘇各地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如火如荼。蘇州在生物醫藥、量子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領域積極布局生產性服務業,目標是到2025年突破萬億元大關;無錫則加快金融、科技、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延伸等。不同城市因地制宜,各自聚焦重點領域,百花齊放,繪就不一樣的“兩業融合”新藍圖。
當然,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速“兩業融合”的步伐,背后的驅動力是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數字技術對制造業的滲透植入是方方面面的,從研發、設計到生產、流通,每個環節都被數字技術重新塑造。
無論是從經濟學理論還是從產業實踐來看,向服務型制造拓展和提升,都是傳統制造業擴大盈利空間、重塑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兩業融合”在各地的發展如火如荼,在此過程中,通過技術賦能、商業模式的改變,更多的市場要素、服務要素被納入進來,更好地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也推動了中國制造的“微笑曲線”不斷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